《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不知不觉到了3月尾,这个月听的书是《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作家洛莉戈特利布。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下来她与来访者发生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想是,终于以一个探秘者身份走进了心理咨询师神秘的世界。心理咨询还不太被人们所接受,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主动寻求帮助,然而心理学确实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即便是资深心理治疗师洛莉,她也呈现出了困扰和无力,来访者带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敲打着她的情感软肋。在接受来访者时,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人傲慢无比,肆意评判挑剔;也有人看似顺从,一涉及关键问题就装聋作哑,让她感到无力施展;有的来访者让她心痛,也有使她困扰;有的用一个错误将自己禁锢一辈子,让她深感无力。最大的挑战则是死亡——她要和一位身患不治之症的来访者一起,直面生命的终点。

她看似平静,实则竭尽全力应对一切“要心怀慈悲”。即便是这样,她还得面对自己的困境,和男友的意外分手,在亲密关系中遭遇抛弃,使得她迫切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她要从治疗师身份转化为来访者。没错,心理咨询师也会找心理医生求助,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洛莉有双重身份,既是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咨询师,又是需要求助的来访者。她向自己的心理医生温德尔述说自己的经历,一层一层剥开洋葱般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出现隐秘问题暴露出来。最终她在医生那里也寻找到了自己的终极答案。

找个人聊聊,并不是简单的找个人聊聊,当你真的想要做出改变,就要学会勇敢迈向心里咨询室,向心理咨询师述说你的挣扎,犹豫,恐惧,直至你最终鼓起勇气面对痛苦,接受现状。

心理咨询最本质是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任。我们才有勇气从对方眼睛里看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有智慧去思考为什么做。或者,还存在哪些不同的选择。语言让我们沉静,不急改变,而是储备世界与能源 。”

交谈让我们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痛苦,也接纳我们用来逃避痛苦的徒劳无功的尝试。

然而心理治疗师面对来访者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用掩饰,逃避,阻碍的方式述说自己的经历,这也考验了心理治疗师的能力。

洛莉形容,治疗师就像一面镜子,但以此同时,来访者也是医生的镜子。心理治疗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来访者与治疗师就像是彼此的镜子,反射着对面正在反射彼此的镜子,互相照见自己未曾发现过的自己。

很多人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原因是,过去人们总是晦涩谈起消极情绪,精神上的痛苦挣扎总是隐藏不为人知,也害怕发现镜子中照射的丑陋,难堪的自己。但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理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治疗看似很高大上,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什么要做心理治疗呢?

为什么要做心理治疗呢?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总是追求结果,以至于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求快速完成和得到结果,和书中洛莉一样“只想解决问题”。

但治疗师不是万能的,他们只提供引导,帮助,而非直接给出答案,这也让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变得不安起来。

人们依赖手机,互联网,酗酒,吸毒或是频繁的更换伴侣。人们生活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心理治疗似乎也变成一种任务式,这一切着实可怕。人们情感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总在逃避自己的痛苦,而非在直面现实。

洛莉写到“ 心理治疗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帮助人们对自己当前的困境负责。因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且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构建生活,他们才能放手去改变。”

而治疗师的存在就是引导来访者,找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直面问题,接纳自己,为自己负责。

本书里有一章节提到,心理治疗和普通聊天的区别。洛莉的发型师对心理治疗的局限认知,他认为心理治疗就像他顾客一样随便找到他聊一聊,他自认为即便自己孤独焦虑宁愿刷交友软件也不接受心理治疗。事实上,心理治疗与普通聊天有本质的区别。治疗师让来访者直面自己困境,直到他找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而普通聊天则是随便聊一些有的没的话题,对述说的人更谈不上解决帮助。“顺其自然吧”“那就随他去”等等这些对诉说者也起不到任何作用,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书中第一章节,洛莉年过四十遭遇了意外的分手,亲密关系破裂让她百思不得其解几乎面临崩溃,而她也为此沮丧很长时间。身为资深治疗师的洛莉决定去找心理医生温德尔。她寻求温德尔帮助“只想要解决问题。”她之所以主动求医,明显感觉到她的痛苦影响了她的工作。

温德尔医生的话点醒了她,告诉她:“痛和痛苦是有区别的。” “每个人都会感觉到痛,每个人都会感觉到痛的时候,但你不必让自己那么痛苦。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选择,但你选择了让自己痛苦。 ”他解释到“关于男友现在生活无休止的反刍和揣测,都是增加自己的痛楚,使自己更加痛苦。所以他认为洛莉紧抓痛苦不放,那一定从中得到了什么?

洛莉也在多次咨询中反思了自己。从温德尔医生这一面镜子看到了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她发现 “我们最抵触的,往往是我们需要被发现的东西。”那些他们抵触的往往是需要被发现的东西。而这一切有可能是来访者无法看清的问题。正如温德尔说的:“你的悲伤症结是一些更重大的事情 。”

治疗师也是人,或许他们也是孩子的父母,他们在心理咨询室扮演同情心的角色,但他们也会遇到困难也需要宣泄,抒发出自己的情绪,才能让自己更好的站立起来,而不是压抑自己,将自己保护起来。

洛莉主动寻找治疗师,不仅是为了体验她的来访者感受,更重要的是不想让自己的困境与来访者纠缠到一起。她真正的明白要想帮助别人自己要变得更加强大才行。

最后我为洛莉找到终极答案为欣慰,她对心理治疗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心理治疗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虽然治疗师无法作出决定或建议,但当来访者有了新的思考后,改变也正在发生。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当你走进咨询室那一刻,改变或许已在发生。做咨询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找个人聊聊吧,当你遇到困境时,不要觉得这是一件羞耻的事。

你想要要并非结束生命,而是结束痛苦。何不坐下来聊一聊你的痛苦?

                                                                  每个人都渴望爱

书中的瑞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69岁想要做出改变,她既想要改变又害怕改变。69岁的瑞塔有艺术细胞但为了养活自己不得不从事不爱的文员工作,经历了三次离异,与孩子无法亲近,有抑郁倾向,对自己做过的“错误决定”和糟糕的生活表达了懊悔,她找到心理治疗师,表示如果自己的生活在一年内还没有改善,她就打算“做一个了结。

我心里一怔,她多像另一个我。我总能从不同的来访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69岁的瑞塔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婚姻也不幸,与子女疏远,强烈的孤独感让她感觉到生活无望。瑞塔和其他人完全没有接触,她可以许多天都不跟任何人讲话。洛莉写到“但最令我吃惊的不是她过得多像个独行侠,而是她说的或做的每件事都让我联想到死亡。”

安德鲁所罗门在《走出忧郁》中写道:“ 抑郁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抑郁的对立面当然不是快乐,曾经患过抑郁的我就深有体会,那种失去活力感脆弱又无助。

对任何事情都不再感兴趣,失去一切信仰。换句话说有活力的人是不会抑郁的。

我从瑞塔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长期与抑郁为伴。瑞塔就是这样一辈子与抑郁为伴的,我想要是我老了以后会不会也是这样?瑞塔总是拒绝别人走进自己内心世界,即便是69岁了也会给自己找个约会对象,但后来都不了了之。

瑞塔有一种症状叫“幸福恐惧症”当幸福来临时,感到陌生不安,进而退回到安全舒适的痛苦感觉之中。所以她既想要改变,又拒绝在改变。

我很能理解瑞塔的孤独感,她的孤独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人一旦到了50岁也就是老年时期,最容易患上抑郁症,现在的老人挺可怜的,有些子女忙碌了一辈子也没能实现陪伴父母终老愿望。父母总陪伴在子女身边,从未离开过,然而长大后的孩子却总是逃离得远远的,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忙忙碌碌,宁可与工作为伴也不愿意陪在父母身边。

我总是往外跑,不想与父母住,不想与父母相伴。我也知道父母会很孤独,特别想要找个人说说话,但我还是不由自主拒绝了这一沟通方式。

近些年网络上出现一个词叫“孤独死”。“孤独死”是指独自生活的人无人照顾,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突发疾病等原因而死亡的事件。

其中日本老年人孤独死居多,每年都有4.7万老人在孤独中死去。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大多子女都不在身边,想想就很凄凉。我虽然现在和父母居住一起,但是极少坐下来谈一谈聊一聊,甚至从不会和对方有眼神的接触, 白天出门上班,晚上回来已超过饭点,在家住的2年时间,从不和父母聊天,我了解那种深深的孤独感,父亲想要找人聊天却又不想打扰子女,以前还会假装不会使用手机这一招亲近子女,现在也不会问我们了。子女总给人很忙很不耐烦印象,父母也不再打扰子女的生活了。

治疗师洛莉说“70岁的瑞塔并不是想要自杀而是结束痛苦。”我深有体会,在过去的7年里,我也曾有过自我了结的念头,最根本的原因或许是,我想要的是只是结束痛痛苦!这一点我和瑞塔很像,我也从小未得到过父母完整的爱,父母小的时候出生在一个匮乏爱的家庭里。他们不懂爱,20多岁结婚,经历过如胶似漆的恩爱时期也经历过反目成仇的场景。40多岁分床睡,此后极少碰触对方。他们就这样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极少触碰对方,彼此过着孤独的生活。我有那么一瞬间能体会到父亲的深深孤独,他常常在夜晚外出打麻将到凌晨。宁愿出门找陌生人聊天倾诉苦水也不愿意面对家里的苦瓜脸的妻子。他的孩子也从未与他真正的聊一聊谈一谈。父母有深深的孤独,而我也有深深的孤独,我的孤独和瑞塔很像,一个人可以许多天不和人讲话。

书中的瑞塔解释到自己枯槁而松垂的身体也渴望爱抚,可以看出现在大众对年迈肉体的自然反应不难想象,老年人确实没有什么机会得到爱抚,但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着爱的抚摸。

网上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年迈60父亲(母亲)丧偶,想要找另一伴侣共度余生,却遭到子女的反对,他们不理解父母这么做。并认为父母年纪大了还谈情说爱是一件羞耻事。

但这是合情合理的啊,爱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爱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 有证据表明,从出生到死亡,抚摸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抚摸能降低血压和心理压力水平,提高情绪和免疫系统功能。

缺少爱抚可能导致婴儿夭折,对成人来说也一样——经常受到爱抚的成年人会比较长寿。还有一个术语叫做“皮肤饥饿”,特指渴望爱抚的状态。

当治疗师洛莉说“ 我不知道你会遇见谁?但或许你还是有机会遇见一个两情相悦的人,能够在身体和心灵上安抚你。或许当你以一种全新方式体会到这种爱抚,会比任何其他关系都能令你满足。” 可怜的瑞塔听到这样的话,眼里充满了泪水。

我经历过失败的婚姻也曾感到绝望,再也不会相信能遇到适合的人,再也不会爱上任何人。每当这个时候,我说出那样的话时,潜意识里我在寻找一种关系:能让我满足的关系。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治疗师对我说出这么温暖的话,我也会像瑞塔一样眼眶湿润。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每个人出生都是为了寻找到另一伴。没有爱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还有意义?

我的父母也不懂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他们也无法亲近子女,最后子女也难以亲近他们。我和我的哥哥极少亲近父母,从来没有体会过邻居家”嘿,亲人们,我回来里。”的幸福感,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恩爱,抚摸时很忌讳的。中国人表达爱很含蓄,抚摸和拥抱都显得矫情和害羞。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身为子女的我们极少体会到幸福感。

瑞塔嫉妒孩子过得比她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母亲,母亲这一角色是社会给的标签,以为只要生完孩子就是一个母亲了,事实上,有很多人成为母亲之后依然表现出很孩子的一面!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一个好母亲,当他们养育孩子时也面临手足无措,他们也不是一个很好的人,她们自私,她们与子女不亲,像瑞塔一样嫉妒孩子过得比她好。人们都忘记了,母亲也曾是那个需要被爱的女孩。

即便缺爱,但我们值得拥有爱,即便犯了错误,也有享受幸福的权利。人生短暂,我们要学会面对自己的痛苦。

瑞塔从始至终都那个把自己禁锢的人,她把自己判为终身监禁。如果我们无法直视自己的问题就会继续痛苦“ 要么你把自己禁锢在过去,要么成为你改变未来的动力。”

瑞塔很孤独,即便后来邻居家邀请她把她当成一家,她还是不在意,她把自己禁锢在牢笼里,不肯放过自己,最后治疗师的话点醒来她“ 你沉浸在痛苦中只有一个人受益——那个人是你自己。 ”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人,永远扮演着苦情戏,永远把自己禁锢在牢笼里。生命的选择权在自己手上。我想起一句话——我们是自由的,自由就在此刻,在血液里流淌。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把“自己”从前行的路上挪开,奇迹便会发生。

读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你有什么收获吗?
6.关注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而不是从前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看到对方的过错也绝口不提,能客观、公正的指明问题及问题可能会产生的影响,给出对方合理的建议,更能赢得对方的信赖。8.在你开口之前,先问问你自己,对方听到我这么说会有什么样的感受?9.警惕自己【失望】的情绪,反思自己...

2021年最值得读的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段话: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每个人都需要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对他说“我相信你。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预见到一些变化即将发生。”当你正在遭遇不幸或是曾经遭遇的痛苦还未愈合,依然在影响着现在的生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当痛苦可以被言说,...

《也许 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
你和别人的关系,你和自己的关系。当你不再纠结于这之间的矛盾点,你也会豁然开朗,可能这就是心理成熟的表现。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真正成熟至死,也很幸福,当然应该是有人一直在保护陪伴着她,那也是一种人生。有时候需要问问自己,你想要的是什么?你想编写怎么样的人生?这都取决于你自己。很多人...

《也许你该找人聊聊》约翰故事读后感
悲伤虽然没有浮于表面,但它还是处于约翰的内心深处。也正因为我们的无法直视,这个伤痕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他也许还会越长越大,直到你愿意面前它为止。其实,我们总希望保护孩子,不希望在孩子面前表达过多的情绪,不希望令孩子失望。但也许,不完美的我们,即使我们是成年人,也有很多做不好的...

百思57期读书会《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痛苦与失眠围绕着时,如何去走出来,这时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走出来,才能看到自己的成长。        每个人或许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都应该找个人聊聊,如果依然没有解决,说明还是聊的不多,不深、不够,也许聊聊才是有效的解决心理问题。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书笔记
        最近,我在读美国洛莉-戈特利布的著作《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也是一位作家,她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在这本书中,她描写了自己与来访者之间的咨询故事,同时,也记录了自己作为来访者的一些咨询感受。此书揭示了我们共通的人性,以便...

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有感
朱莉的葬礼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过去三十年,做好了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包括读书、进修、任职、结婚都顺顺利利,本该放松的时候,绝症的噩梦打破了这一切,让她难以接受。但正如作者提到的,每个人面对一件事,都会有几个阶段,难以接受、逃避、犹豫不决、开始行动直到接受。通过朱莉的经历,我意识到生活...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
不知不觉到了3月尾,这个月听的书是《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作家洛莉戈特利布。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下来她与来访者发生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想是,终于以一个探秘者身份走进了心理咨询师神秘的世界。心理咨询还不太被人们所接受,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主动寻求帮助,然而心理学...

阅读随笔:《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书名:《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推荐语: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by Lori Gottlieb
新的一年,重新开始参加读书会 Day1 20220112 【章节】 P03-P62 【读后感悟】 作者在开头说到这本书的一个目标:揭示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第一章就看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情绪:沉浸在自以为是的愤慨中,坚信自己绝对正确,还觉得受尽了冤枉和委屈,理所当然地将自...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