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肿永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1. 翻译文言文《伤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5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借了邻居的书具给他,当即写了4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瞻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作为质意,传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即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拿钱求他写诗。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天天拉着仲永4处拜访县里的人,不叫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告诉我说:“完全成为普通人了。”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赋,是这样的好,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一个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恐怕都不够吧?。

2. 关于伤仲永文言文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强拉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比;

27闻:名声

28.泯然:消失的样子。指方仲永的特异之处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以……为利。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拜访

38.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39.异焉:对此(感到)奇怪

40.扳:通“攀”,牵,引

41.彼其:他

42.贤:胜过

43.材人:有才能的人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3. 关于伤仲永文言文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强拉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比;

27闻:名声

28.泯然:消失的样子。指方仲永的特异之处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以……为利。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拜访

38.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39.异焉:对此(感到)奇怪

40.扳:通“攀”,牵,引

41.彼其:他

42.贤:胜过

43.材人:有才能的人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4. 文言文 伤仲永原文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

伤仲永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世隶耕”交代了仲永的家庭背景,更突出了他很聪明,是个天才。 也为下文“贤于才人”做铺垫。而且祖祖辈辈不识字,他才五岁,就哭喊着要书具。还立马写了四句。 “天才”并不可靠,只有勤奋才靠得住。 古今中外,哪个杰出人物不是通过勤奋努力才取得巨大成就的呢? 方仲永的父亲,是导致天才殒落的主要黑手,因为他的父亲犯二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因为他图其“利”就以大控小,包办方仲永的生活方式,不管方仲永本人喜不喜欢, 虽然文中没有写方仲永的态度,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方仲永是十分反感这种挣钱方式的, 因为写诗是自己灵感兴起的爱好,却成了父亲挣钱的爱好,能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吗? 可以肯定是说后来的方仲永可能故意做差诗和不做诗来反抗父亲。 第二个错误是因为方仲永的父亲根本不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 孩子是爱玩的,他父亲却“日板仲永环谒于邑”,古语中的“日”,是每天的意思, 方仲永只是一个孩子,不比大人的体质好,你天天不给他玩的时间,带他去赚钱,身体吃得消吗? 即使吃得消,这个孩子早晚会非常厌倦的,再好的诗才也被折磨殆尽了。 由此可以,方仲永的坠落是家庭教育对孩子天性扼杀的悲剧。 真的希望,现在的家长多给孩子一些个人的成长空间,尤其是个性、思想的成长空间, 有时剥夺思想的自由比剥夺肉体的自由对孩子来说更可怕。,

6. 伤仲永的文言文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族人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人们便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父亲;有的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慧,又聪明到这样的程度,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吧?(另一种翻译: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这种翻译不是显得很正式,但是可以使到读者更容易理解)

明道:宋仁宗年号。 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贤于才人: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 超过 才人 有才能的人 受与人:指后天的教育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7. 伤仲永 文言文总结

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

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伤仲永 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如有困难,教师点拨。仲裁权归教师。

(明确):

(1)①属于 ②曾经 ③题上 ④完成 ⑤渐渐 ⑥有的(人) ⑦四处拜访 ⑧相当 ⑨完全 ⑩承受 ⑾胜过 ⑿能够

(2) 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仲永的诗”⑤“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⑥结构助词“的”⑦调节音节,无意义。于:①引出对象②在③表示比较④介词,从。

(3)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8.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宋代】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王安石的《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如下: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文言文伤仲永的意思
伤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翻译: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文言文《伤仲永》的课文和翻译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写字的工具(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的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王安石的《伤仲永》翻译
王安石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如下: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文言文《伤仲永》的课文和翻译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和白话文
原文:金溪2民方仲永,世隶3耕。仲永生4五年,未尝识5书具6,忽啼求7之。父异8焉,借旁近9与10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11、收族12为意13,传一14乡秀才观之。自是指15物作诗立就16,其文17理18皆有可观者。邑人19奇20之,稍稍21宾客22其父,或以钱币乞23之。父利其...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伤仲永》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

伤仲永文言文及翻译
伤仲永文言文及翻译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