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怎样理解老先生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如题所述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三味的意思,按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后来的解释是: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那时鲁迅已经读完《论语》。开始读《诗经》。寿镜吾先生是一个很正派的人,鲁迅很尊重他。寿镜吾先生教学很严谨,他只收八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是从不体罚学生,学生如不用心读书他就把他辞退掉。寿镜吾先生生活很简朴,他和他的儿子两人合穿一件长衫,在家里,长衫挂在书屋里,谁出门就穿上它,回来即脱下挂起来。他对鲁迅很好。鲁迅的父亲病了。有一次医生开的药方中要用十年的陈米做药引,鲁迅在三昧书屋谈起,说到哪里去找呢。寿镜吾先生听见了,说他有办法。不久,他身穿打了补丁的长衫,背了一袋陈米到鲁迅家里来了,使鲁迅深受感动。寿镜吾先生对劳动人民也是很同情的。有一次坐船下乡。遇到大风,把船篷吹走了一块,船户要去捞,寿先生赶忙拦住,说太危险了。船户说,一个篷要两元钱呢!寿先生说。我赔你的。回来后,果然赔了两元钱给船户,船户很感激。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况,持批判的态度。这主要是对当时的教育方法而言的。对寿镜吾先生在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尊敬的心情。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很慈祥的老师。有些人把寿镜吾先生描写成迂腐的秀才,那是不真实的。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

嗯。大概就是这样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02
严厉而和蔼
第2个回答  2013-03-02
他十分严厉但是有很善良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怎样理解老先生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况,持批判的态度。这主要是对当时的教育方法而言的。对寿镜吾先生在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尊敬的心情。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很慈祥的老师。有些人把寿镜吾先生描写成迂腐的秀才,那是不真实的。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怎样理解文中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鲁迅提问“怪哉”等问题,只是出于求知和好奇,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但先生不回答,且有“怒色”,反映出先生只要求学生学他指定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这是当时私塾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可能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老师依据学生特点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什么先生对学生的态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鲁迅先生对读书生活及老师态度...
从学生们出去玩而他没有责备,有戒尺而不常用,可以看出他宽容,严而不厉 总而言之,文中先生的形象还是很好的,由此可以得出鲁迅对他的态度。再者,三味书屋的生活是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如何评价师生读书的片段的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设计简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其对精神苦难的温暖慰藉。生命哲学最好的邂逅方式是无言之中的打动,对于处在内心成长起步阶段的学生,作品言说的深层命题是无法读解的,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鲁迅“心灵怀乡”的情结,即对儿童拥有健康童年的期盼。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认为先生不愿意回答他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没有自由的。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这就是先生不愿意回答他的问题的原因。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中先生对‘我’的提问,面带‘怒色’,很不高兴...
对的,因为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渊博且严肃的先生对我们要求严格,读书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没必要知道与学习不相关的事。 或者 不对的,学生能主动提问毕竟是好事,应该给予回答才是为师之道。 这两个你随便选一个吧

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先生问怪哉,是出于什么心理
先生是一个方正正派的人,鲁迅先生对他是有很深的崇敬心情的。先生非礼勿听,非礼勿视,也是方正的—个表现。他从小生活在旧的时代,旧的教学方法影响着他的教学: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只准学生读指定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事情。因此,鲁迅问及怪哉虫时,他“就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但作者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是怎样评价这位先生的?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严肃,庄重;却有着童年之处: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中先生对‘我’的提问,面带‘怒色’,很不高兴...
先生希望弟子好好读书,心无旁骛,不要问书本之外的问题,所以用生硬的态度回绝了.在培养学生专注精神方面是对的.其实,鲁迅是佩服先生的,文中夸寿镜吾先生“质朴博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