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和消极避世有区别吗?

如题所述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度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像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283不弃世,智284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285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静(堕入寂灭)。虽然破除了粗细286两种转世因缘,对虚幻的世界没有丝毫贪恋之心,但为度化苦海众生,需要处在世上,与众生同甘共苦,承受众生苦难,直到一切众生脱离苦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出世与入世最初来源于儒家跟道家两派的学说观念,儒家提倡积极入世,帮助世人,贡献社会;而道家则提倡隐居山林,譬如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这种观念被引申到了其它人身上,代表着不同的两种人生观,入世是积极向上的融入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出世则是消极的逃避社会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桃花源。 对于佛家来说。出世与入世二者是面对尘世间,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修行观点。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从而达到高超的无我境界。入世:即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
第2个回答  2020-12-19
没有什么区别。

出世和消极避世有区别吗?
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度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像掩盖下的无常苦...

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避世有什么不同
消极避世,也是一种超出,只是暂时减轻,避免原来的环境,如割韭菜

你是如何理解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消极避世的???(结合现实谈一谈...
出世是为了避免世俗的执著,不是逃脱出离的意思。入世是为了更好的出世,同样是为了说明不执著不贪婪。从宗教的眼光看,不存在积极或消极的概念,而且在宗教生活中,消极和积极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行为,执著于积极或消极都是对“道”的错误见解,所以《道德经》上说“知常曰明”。道家的现实观很简单...

可以浅谈一下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两种人生态度吗?
(《庄子·胠箧》)构建了道家的理想王国,主张国家清静无为,相互之间互不叨扰,这实际上就是以消极避世应对乱世.“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写的就是一个隐逸者的态度,因为道家认为人民只有保持着这种隐者式的封闭生活,不交往才可以杜绝纷争,天下才可以太平,企图通过出世的方法维护正常的秩序、社会的安稳.再如,道家主张“绝...

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庄子的人生态度有什么区别
孔子积极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庄子是消极避世、主张出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满分3分);孔子积极努力,而庄子消极(2分).孔子在乱世中清醒,庄子在乱世中装糊涂;孔子在乱世中救世,庄子在乱世中自保.给满分3分;“孔子大智大勇,庄子是大智若愚”给2分 ...

道家思想是如何发展为后来的消极避世?
只是若以入世哲学看出世哲学,出世哲学当然是消极避世的。就像用男人的标准来衡量女人,女人是柔弱的一样。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是消极避世的,但看看如今这个世界,大国强权,危机,纷争,嘈杂,以及人们内心的空虚不宁,恐怕是要一点“消极避世”的哲学来调节一下喽...

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吗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怎么能是消极避世的呢?如果避世,怎么度众生啊?!佛法对推动众生向善一直是主流,不是消极避世。

佛教的出世与入世
出世之说,是指佛教不关心现实问题。我接触的人中,持此论的很多。可以说,占了主流。但自己感觉,此论似不太完全。以我这初窥堂奥的水平,也说不清楚。就一直不曾与之置论。今既蒙垂问,便就我所知表述一下,也就教于列位高明。从佛教教义的总旨“四谛”(苦、集、灭、道)来看:“苦谛”是...

老子的“道”和庄子的“道”有何区别?
而庄子更似是一个无所拘束的飞鸟。两者共同的特征是都推崇人生的“无为”,讲究“出世”,即与儒家“入世”思想相悖的人生之无所为而得乐。这些,于个人来说,都是极快乐的,但对社会来说,由于二者都不喜欢被世俗所羁绊,所以更喜欢逃避社会的做法。所以我认为,于社会来说,都是有些消极的 ...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世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