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

希望可以言简意赅的阐述一下,不要太过冗长。

第1个回答  2013-07-10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第2个回答  2013-07-10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是已知的第一部,《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东汉末年刘洪(公元158-167年)制订的《乾象历》,首次将回归年的尾数降至1/4以下,成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成为第一部载有定朔算法的历法,这部历法还给出了黄道和白道的交角数值为六度左右,并且由此推断,只有月球距黄、白道交点在十五度以内时,才有可能发生日食,这实际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之后还有祖冲之的《大明历》,唐代的《大衍历》和《宣明历》,南宋杨忠辅的《统天历》,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制订的《授时历》等。
第3个回答  2013-07-10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由於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世代连续不断的努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天文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文学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许多领域曾长期在世界上处於领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学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历法,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於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置的测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等广泛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历法的编算相当於近现代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为此,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展开了一系列的观测与研究活动:譬如对历法诸课题的共同起算点——历元的选定,对一个又一个天文学概念的阐述,对种种天文常数的测算、各种天文数表的编制,对具体推算方法、天体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的抉择和改进等等。这些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经历了观象授时时期、商周历法、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奠基、战国秦汉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历法的改革以及隋唐时期天文历法的成熟等阶段。1. 观象授时时期:古人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逐渐形成了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年、月、...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时期。1. 古历时期:涵盖自汉武帝太初元年之前所使用的历法。2. 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开始,至清代初期改历为止,期间七十余家制订的历法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3. 中西合法时期:自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起,至辛亥革...

我国从哪个朝代开始使用历法?
在我国,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中国古代是怎么定历法的?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可以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1. 古历时期:在汉武帝太初元年之前,中国采用的历法。2. 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开始,至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段时间内有七十余家制定历法,其成果均载入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3. 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开始,直至辛亥革命,这段时间内中...

古代各时期的历法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世代连续不断的努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天文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文学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许多领域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学史和中华民族...

我国历法在古代是怎样发生变化和发展的?
1.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时期已经开始组织天文官员观测星象,以便编制历法并预测季节。2. 不晚于春秋时期的《夏小正》一书,按12个月份详细记录了星象、气象、物候以及相应的农业活动,展现了夏代历法的基本框架。3. 夏代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除了2月、11月和12月,其他月份均通过显著星象的昏、...

天文历法的发展
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僧一行编制了《大衍历》。为了制定历法,一行于公元724年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测量,使我国在子午线长度的实际测定上走在了世界的前例。《大衍历》的成就主要是正确掌握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规律,纠正了过去历法中把全年平分为二十四节气的错误。元代大天文学家郭守敬...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历法演变大致又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一. 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二. 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 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三. 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

中国古代对于天文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天文学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制定历法的国家之一。约在5000年前,中国已出现《阴阳历》,该历法每年计366天。商代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已有专门官员负责天文历法,使用的是《阴阳合历》,在岁末置闰月,称为“十三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