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餐桌礼仪是什么样?

如题所述

《礼记》中的“十四毋”是十四种失礼的吃相,那么你们知道古人的餐桌礼仪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人餐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人餐桌礼仪

  古人把它们分为两类,一是“伤廉”,就是在餐桌上一味贪吃,而不顾别人还有没有得吃,有损自己的形象,另人们称贪吃的人面对巨大的财富时,恐怕也难抵御住诱惑,容易“伤廉”。二是“不雅”,有些人吃饭的时候虽然不与人争抢,但是看上去十分粗俗。人类本来就具有动物性,但处于文明社会,应“知自别于禽兽”。

  毋抟(tuán)饭:是说从食器中取饭的时候,不要把饭攥成团。毋放饭:就是说粘在手上的饭不要放回去。

  毋流歠(chuò 通“ 啜 ”):喝汤的时不要太猛,以免汤汁像水流一样入口。这种贪吃的吃相实在难看,也会“伤廉”。

  毋咤(zhà)食:是说吃菜时,舌头不要在口中弄出怪声,那样好像是在嫌主人的食物做得不可口。

  毋噬(shì)骨:是说吃带骨的肉,不要啃出响声,否则会让人误以为主人提供的食物太少,客人不得不啃骨头以充饥。此外,啃骨头的样子也有伤大雅,显得不尊敬主人。

  毋反鱼肉:是说不要把自己咬过的鱼肉放回食器,而是应该放到专门盛咬残了的鱼肉的器皿里。

  毋投与狗骨:是说作为客人,不可以把肉吃了,而把骨头扔给狗,好像自己和狗吃的是同样的食物,有贬低主人食物之嫌。

  毋固获:说一个人觉得某个菜好吃,就与同桌的人争吃这道菜。

  毋扬饭:是说饭刚蒸好,很热,可以稍等片刻,待它凉下来再吃,不要用手去扇饭的热气,那样显得太着急,同样有“伤廉”的负面效果。

  饭黍(shǔ)毋以箸:是说不要用错餐具。“黍”是小米,“箸”是筷子。黍粒很小,应该用汤匙抄着吃,不可用以筷子夹着吃。

  毋索羹:羹里有菜,要用梜夹起来吃。有的人连汤带菜,嚼都不嚼就大口吞了下去,给人的印象是贪吃,也是伤廉的举止。

  毋絮羹:絮”是往食器里加盐调和味道。主人端来了羹,客人却往里面加盐梅,这明摆着嫌主人做的羹味道太差,显得对主人不够尊重。

  毋刺齿:是说不要当别人的面剔牙齿,那样不雅观。

  毋醢(hǎi),是说客人吃肉酱要一口一口地吃,不要像喝汤一样喝肉酱,否则就暗示肉酱的味道太淡,会让主人很尴尬。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一、官员爵位礼仪,继承汉朝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二、三国时期的嘉礼
魏氏天子冠一加。(其说曰:"古之士礼,服必三加弥尊,所以喻其志。至於天子诸侯加数无文者,将以践阼临人,尊极德成,不复与士以加喻勉为义。"礼冠於庙,自魏不复在庙矣。)(杜佑《通典》五十六天子加元服)
魏氏冠太子,再加。皇子、王公嗣子,乃三。(孙毓以为一加再加,皆非礼也。)冠诸王,因汉遣使行事。(杜佑《通典》五十六卷皇太子冠)
魏因汉故事。明帝好妇人之饰,冕旒改用珊瑚珠。(杜佑《通典》五十七卷君臣冠冕巾帻等制度)
魏制,贵人、夫人以下助蚕,皆大手髻,七钅奠(音奠)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嫔以下五钅奠,世妇三钅奠。诸王妃、长公主,大手髻,七钅奠蔽髻。其长公主得有步摇,皆有簪珥。公特进列侯卿校代妇、中二千石以下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17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底蕴浓厚的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酒在中国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至今日无论婚丧嫁娶,酒文化依旧充斥在我们生活的点滴间。

或是商业应酬,推杯换盏间巧舌如簧;或是二三朋友小聚,一时兴起互饮几杯;亦或是茶余饭后,月下独酌。酒在中国文华中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他更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是人生态度、精神思想的体现。那么酒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呢?它在我国历史中又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

史前

关于我国酒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最早记录的酒是由猿猴酿造的,由于一些猿猴有收藏野果的习惯,果子由于收藏太久导致发霉腐烂便在自然界中发酵,之后产生了酒精就变成了果酒。也因此有“猿猴善采一百花酿酒”、“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等传,这些传说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夏朝

根据考古发现夏朝出土了青铜器爵,该器具是用来盛酒饮的,由此推断夏朝时,人们就已久有酒喝了,而且还十分喜爱饮酒。有传说记载,最早的酒是杜康酿造的,自从神农氏尝百草教会人们辨别五谷,耕种粮食后,人们就开始大量开辟耕地耕种粮食。

而杜康相传是黄帝的手下,被黄帝派去负责管理粮食的储存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耕种的粮食收集的越来越多。而当时对粮食的储存并没有科学合理的保存地点和保存方法,因此大批粮食发了霉。黄帝知道后非常生气,斥责了杜康后警告他下不为例。杜康被黄帝一顿骂之后十分伤心,终日想着能不能有什么办法让粮食不再发霉。

有一天杜康在森林中散步,看到两棵枯死的大树,树洞中非常的干燥空旷,便突发奇想将粮食放到此处存放。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杜康再回到这里查看粮食,却发现枯树周围躺了一地的兔子、鹿等动物,不禁十分疑惑。直到看到一只鹿走到自己存放粮食的树洞附近,不知道在舔食什么,便走进查看。这一看可给杜康吓坏了,只见杜康之前存放粮食的树洞周围已经裂开,不知哪来的潺潺清流不断的从裂缝间溢出,而周围的小动物们就是喝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杜康凑近闻了闻发现树洞中的清流味道甘甜,便自己也尝了一口,没成想自己也给醉倒了过去。杜康醒来之后回想起树干中清泉的口感,觉得味道不错,又没有毒便用陶罐带了些回去给黄帝品尝。

黄帝尝后觉得味道不错,与众大臣商议后觉得可以大量制作,还命仓颉为这种清甜的液体取个名字,仓颉想了想说:“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便给其命名为酒,酒就此而得名。

商代

商代我国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娴熟,且根据我国考古发掘,发现商代青铜器有盛过酒的痕迹。并且商代的盛酒器具品类数量非常多,由此可见商代酒就已经十分盛行了。且还有传说商纣王建造酒池肉林,都说明酒在商代已经是非常流行且常见的了。

周朝

周朝开始推崇各种礼节,这一时期商代的贵族们把酒与礼相结合,将酒用于祭祀,因此出现了“酒祭文化”,《周礼》中有记载:“凡祭祀,共酒以往。”饮酒者以年长者为厚等规矩的出现,形成了酒文化的雏形。

春秋战国

这一时期农耕工具的创新,使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酒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方面的基础。

秦汉

秦汉年间出现了“酒政文化”,统治者曾多次颁布禁酒令,但却没什么用。到了汉代人们对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东汉的著名神医张仲景就有记载他曾将酒用于治病。秦汉以后,酒文化与“礼”相结合得愈发紧密,在饮酒方面的礼仪也更加严格。到了东汉末年,酒文化逐渐由庆祝向以悲伤抒情转变。

三国

三国是我国酒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制酒的原料增加,酒的品种开始丰富起来,因为这一时期饮酒的风气盛行,因此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劝酒的现象。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们尤其热衷于饮酒,饮酒在这一时期开始变得风雅起来。文人雅士们通过饮酒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家国天下的忧思之情。同时根据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一时期人们喜欢用“流觞曲水”的方式花式饮酒,总之这一时期人们饮酒讲究一个雅字就对了。

隋唐

随着盛唐的出现,对酒文化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民风开放,社会经济繁荣昌盛,文人雅客们经常以酒助诗兴。在很多唐代的文学作品中都能见到酒的影子,同时酒令的出现也让人们更热衷与饮酒。这一时期酒仿佛已经成为了人们精神文化的象征,热情、昌盛、狂放、潇洒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特点,也是人们对这一时期酒的认知。

宋辽金元

宋代在酒文化方面继承了唐代的酒文化,且宋代的酒在商业上更加繁荣,元代还出现了烧酒。宋代发明了蒸馏法来制酒,自此白酒成为了我国酒文化中的主流酒。

明清

明清时中国的酒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了,酒已经变成了人们日常可见的东西,这一时期酒品类十分丰富,各种节日的专用酒也都应运而生。而这一时期文人雅士对陈酒的追求,将酒文化提升到了修身养性的境界。这一时期达官贵族大多喜爱饮用黄酒,民间则偏好白酒。

由上可见酒在我国历史中真的是源远流长,而如今的酒更像是一种文化一般的存在,每每谈到酒大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酒的味道,反而是酒代表的各种文化率先映入脑中。酒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仿佛不论生活怎样,只要一杯酒下肚,一切皆是过眼云烟。

三国时期的餐桌礼仪是什么样?
古人餐桌礼仪 古人把它们分为两类,一是“伤廉”,就是在餐桌上一味贪吃,而不顾别人还有没有得吃,有损自己的形象,另人们称贪吃的人面对巨大的财富时,恐怕也难抵御住诱惑,容易“伤廉”。二是“不雅”,有些人吃饭的时候虽然不与人争抢,但是看上去十分粗俗。人类本来就具有动物性,但处于文明...

三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分餐”也是三国时期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简单说即使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每个人也都会使用一个餐盘,饭、菜、汤等一应俱全。这种用餐制度其实也是餐饮文化的一大进步,但随着时代变迁早已没入了历史洪流之中,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 三国时期虽然正处于社会大动荡时代,但由于南北方都特别重视农业发展,所...

中日韩三国筷子有何异同
中国筷子的特点是其平头设计,适合用于夹取各种食物,这与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筷子主要用于夹取食物,而不是用来直接扎取。这种使用习惯体现了中国餐桌礼仪中对细腻和优雅的追求。日本筷子则通常具有尖头,这种设计使得它们特别适合用来夹取生鱼片等滑溜的食物。日本的饮食文化中,...

馔馈的意思是什么
在古代文献中,“馔馈”一词频繁出现,它主要指的是进献或提供的肴馔。《管子·弟子职》中记载:“先生将食,弟子馔馈。”这说明弟子们在老师用餐时,会负责准备和进献食物。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对尊敬师长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餐桌礼仪的重要性。此外,“馔馈”一词还被用于描述具体的肴馔。《三国志...

酒桌礼仪:挡酒、劝酒、以茶代酒
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酒是筵席的重要内容。筵席中饮酒依礼,敬酒有序。古时主人进酒曰“酬”,客回敬主人曰“酢”,酌而无酬酢曰“醮”。尊卑地位不同,长幼身份不一,敬长赐贱都有礼规,要求长者,尊者依礼必正,少者、卑者受礼必从。这是古代筵席上饮酒的基本礼节。敬酒,视宾客...

古代吃饭怎么说?(古代吃饭怎么说)
2. 《孽海花》中的生活细节<\/如《孽海zhi花》中所描绘,"吃完"一词简洁而雅致,"洗脸漱口"后的马车等候,显示出古代餐桌后的细致与礼数。3. 闲逸与敬意<\/"喝一杯"不但是饮酒的表达,也用于邀请朋友共餐,展现了古代人谦逊待客的风度。4. 三国时期之宴请<\/在《三国演义》中,"卑请公饮"的...

三国里的这三位人物与酒有缘(三国中与酒有关的故事)
其实这里说的并非是直接饮用的酒,而是古代的一个传统礼仪——饮茶。如果将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的话,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应该算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儿了。比如古时候的主人通常会在家里自己斟满一杯茶然后喝上两杯。不过到了唐代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饮食文化的丰富,酒席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餐桌...

为什么古代人喝酒要拿袖口遮住酒杯?
中国人餐桌上的礼仪有哪些?1、不论主人还是客人,穿着都不应过于随便.2、当主人邀请宾客入席时,首先入座的应该是主人夫妇与主宾夫妇,依次为其他宾客及陪客人员。当长辈、女性入座时,晚辈、男性应走上前去将他们的座椅向后稍撤,待其坐稳后离开。入座后,双手不宜放在邻座的椅背或餐桌上,更不要用...

馒头起源于哪里?
馒头,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馒头祭祀泸水神的记载,展示了馒头在古代的重要地位。馒头的名称由来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征讨南蛮,为了不伤害无辜,他用面团捏成人头形状,代替真正的蛮头祭祀泸水,从此便有了“馒头”的说法。在中国古代,馒头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礼...

中日韩三国筷子有何异同
2. 中国饮食文化中,筷子主要用于夹取食物,反映了中国传统上对食物的烹饪和食用方式。儿时听到的故事中,鲁智深等人物吃生肉,而在中国,筷子是用来夹食物的,而不是刺穿。此外,使用筷子时,不能用其扎起食物,这一习惯与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有关。3. 与中国的饮食文化不同,日本饮食中大量使用生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