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是清朝哪个皇帝时期的人 蒲松龄是哪一个朝代的人

如题所述

1、蒲松龄是清朝顺治、康熙时期皇帝时期的人。
2、蒲松龄生于1640年6月5日,去世于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蒲松龄是清朝哪个皇帝时期的人 蒲松龄是哪一个朝代的人
1、蒲松龄是清朝顺治、康熙时期皇帝时期的人。2、蒲松龄生于1640年6月5日,去世于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

蒲松龄是清朝哪个皇帝时期的人?
历经清朝两代皇帝,分别是:顺治和康熙。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顺治十四年(1657年),与刘国鼎的女儿成婚。顺治十五年(1658年),初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闰章。康熙五十四年正...

蒲松龄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13年—清康熙54年,享年76岁,字留仙,身长1.9米,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8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

康熙认识蒲松龄吗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蒲家庄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4岁。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顺治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后...

①李清照 ②蒲松龄 ③关汉卿 ④白居易 按顺序排列
4蒲松龄-清朝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公元前1559年-公元前1046年,共计:514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791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

蒲松龄是清朝什么时期的人?他和王渔洋什么关系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

蒲松龄的资料
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盘—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

蒲松龄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蒲松龄,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是清代杰出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蒲松龄青少年时期就很有名,深为施闰章、王士棻所推崇。但屡应省试皆落第,71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宝应做幕客外,毕生为家乡塾师。生活贫困,同情人民疾苦。蒲松龄工诗文,善作俚曲。曾用20...

蒲松龄是山东哪的的人?
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

蒲松龄是怎样的一个人?
蒲松龄,山东淄川人,在清朝康熙年间以教书为生。他在村口设茶水摊,免费供行人享用,以此交换旅人们的故事。这些来自各地的行人,包括小贩、车夫和文人,常在摊前歇脚,畅谈见闻,蒲松龄则倾听并记录,日积月累,积累了众多故事。他亦善讲故事,一次便讲述了关于蟋蟀“促织”的悲惨故事,引人深思。故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