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汉字简化得科学合理吗?有些简体字是否要重新改良一下?

如题所述

从汉字简化的方法看简化字的不合理
 
  汉字的演化史其实是简化与繁化并存而以简化为主的。汉字第一次大规模的变革是秦始皇的“书同文”,即以秦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小篆是汉字史上第一次经过规范的文字,比之甲骨文的细长方直的笔画,它线条粗细匀称并且圆转流畅;比之甲骨文的随意和不固定(异体字多),它的结构基本定型;另外一个就是简化,比如“车”字(小篆的车与后来的隶书、楷书一致),就用一个车轱辘代替了甲骨文画的整辆车;也有繁化的现象,比如甲骨文的“从”字,就是两个一前一后的人,基本与现在通用的简化字一样,而小篆在此基础加上了一个表示走的部件——辵。
  秦小篆是最系统化也是最后的象形文字,到了汉朝,隶书就取代它成为通用的文字。隶书确立了现代汉字“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完全的符号化,完全打破了汉字的象形传统,不能再视为象形文字了。值得注意的是,一贯被称为“汉隶”的隶书其实在秦代就已经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秦隶是小篆简省后形成的一种手写体,为下层官吏用于日常书写,这也致“隶书”名字的由来。秦隶与汉隶还是由很大的不同,但与同时的小篆的不同更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1957年湖北云梦出土的《云梦秦简》)
  后来的楷书与隶书在结构上已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笔势和形体变得更加的符号化。
  汉字的巨变发生在上个世纪后半页。也就是今天大陆通行的“简化字”。它是由官方强制推行,并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法律。这是汉字史上第一次人为的强制性的变革。影响深远而拙劣。(秦始皇的书同文,只是规定秦小篆为通用文字,小篆在此之前已经成型并且为秦人使用。以后汉字的隶化、楷化都是汉字的自然演化。)关于汉字简化的各种动机暂不讨论,下面略谈谈简化所遵循的方法和原则。
  一、 取在草书中出现的符号代替原字,也被称为草书楷化。例:“车”(车)、“长”(长)、“专”(专)、“乐”(乐)……
  众所周知,草书笔笔相连,字字相连,走笔如行云流水,字体成千姿百态,更多的只是作为艺术作品为文人墨客把玩欣赏,基本上没有实用价值。尤其是唐代出现的狂草,即便是饱学之士也难以辨认。所以草书中出现的简单的符号根本就是游离于汉字体系之外的东西,不具备成为汉字的资格。硬性用这种符号取代原字,是没道理的。况且,“车”之于“车”,“长”之于“长”,从书写上也没有多大的便利,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二、 取传统的简化字。此类字曾在出土甲骨文、金文和传统典籍中出现过的俗字而并未获得普遍的认可。尤以佛教经文中俗字居多。例:虫(虫),从(从)、万(万)、与(与)、听(听)……
  这个相对合理,但把这些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被淘汰或未被认可的文字起死回生尚需要更多的斟酌。比如在甲骨文中出现的“从”,用它取代“从”,有道理。而用经籍中的俗字(比如“万”)取代原字,就没根据。俗字其实是书写者在抄写的过程中一种个人随意性极强的省简行为。比如我自己作笔记,用“#”表示胡适,用“*”表示傅斯年,我看得懂,我的朋友也看得懂,但这两个符号并不能作为汉字。
  三、符号代替。用简单的符号替代繁杂的部件。
  典型的例子是符号“又”。先看下面几组简化字与繁体字。
  1、 汉(汉)、 叹(叹)、 难(难)
  2、 权(权)、 劝(劝)、 观(观)
  3、 邓(邓)
  4、 对(对)
  这个“又”分别代替了四个不同的部件,且不说这样的简化替代是否合理,当初的制定者是经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这样得简化方案的——简单的按韵母分类,用同一个符号取代不同的符号?这不是近于儿戏吗?
  四、同音代替。 读音相同的一组字,取最简单的一个,字意有简化字代替。例:后(後、后)、干(干、乾、干)、云(云、云)台(台、台、台)……
  这是最让人头痛的。很多繁简并用的人一定深有体会。简化之后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困难。比如,台湾的“台”和台风的“台”,本来是同音异形词,是两个不同的字;简化之后变成了同音同形词,还是两个不同的字。前者一目了然,后者却让人费神。减少同音词是语言发展的规律,此类简化无疑是逆潮流而行。
  五、局部保留。 用原字的某个部件取代原字。例:厂(厂)、夺(夺)、声(声)、号(号)、妇(妇)、类(类)……
  这个基本上是为着学习和书写的便利。问题是这样的强制性简化真的能减轻学习的困难吗?简化字破坏了汉字原有的体系逻辑,比如这个“厂”,我们怎么去解释它的意思并让孩子接受?比如“妇”的右边,它算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不能是个“巾”,那样还能有点儿语意的联系。
  六、用形声的方法另造字。例:惊(惊)、护(护)、惧(惧)、认(认)……
  形声字占汉字的比例很大,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已有了80%强。这类简化字其实原字大多本身就是形声字,在简化中用新字取代。新字基本上符合汉字的体系,也易于记忆和理解。这样的简化是可以接受的,但意义不大。因为原字也是形声字,同样易学易记,至于书写上的简化,价值有限。
  七、用会意的方法造新字。例:灭(灭)、体(体)、笔(笔)、……
  这个看起来是个好主意,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比如“灭”,它既是原字的部件,又兼得“会意”秒处。但这样的简化并不多见。比如“笔”字,原字是形声字,从竹从聿,聿声。聿本身就是笔的意思。简化后的“笔”,是竹子下面一撮毛,小学老师就是这么教的,然后老师还得给学生解释,以前的笔叫毛笔,这个毛笔是怎样怎样的……用它的原字不是挺好吗,写起来也简单得很。
  八、无理取闹。实在找不到此类简化字的根据。
  比如 “国”(国)。原字“国”,从“口”(读作wei 回匝的样子)“或”声,而且字型简单,绝不繁杂。简化后的“国”简直不知所云。
  比如“时”(时),也是同样的问题。
  此类简化字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
  以上只是对简化字作一些简单的技术上的探讨。我想说的是,汉字由“繁体”到“简体”破坏了汉字原有的系统的逻辑体系,大部分的简化字都与汉字的传统背离,而简化字本身又没能建立起自身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简化字只占汉字比例的20%左右(这个数字是在中华书局2006年出的《现代汉语》教材上看到的),也就是说,所谓的“繁体字”——这个概念只相对于“简体”才存在——的传统仍然是现代汉字的传统。所以,简化字的推行并没能取得任何语言学意义上的突破,它并不比繁体字方便到哪去,反而使汉字变得有点儿四不象。曾经一度流传的“二简字”(那更是荒唐的一塌糊涂)最终不被国人接受也充分说明人为的强制性的任意践踏文字是愚蠢的行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简体汉字简化得科学合理吗?有些简体字是否要重新改良一下?
从汉字简化的方法看简化字的不合理 汉字的演化史其实是简化与繁化并存而以简化为主的。汉字第一次大规模的变革是秦始皇的“书同文”,即以秦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小篆是汉字史上第一次经过规范的文字,比之甲骨文的细长方直的笔画,它线条粗细匀称并且圆转流畅;比之甲骨文的随意和不固定(异体字多...

关于繁体字和简化字哪个更好 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的主张废除简化字 根 ...
对于是否废除简化字,这取决于个人的观点和需求。一些人认为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文化和历史传承,应该恢复使用繁体字;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简化字已经深入人心,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应该继续使用。总之,繁体字和简化字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境和需求选择使用。对于那些对汉字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来...

我们目前使用的汉字为什么不继续简化和改革?
汉字不必再继续简化和改革了。其次,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体字是经历了历史的验证后留下来继续使用的,并且被大家广泛接受并使用;而简体字除了方便这个功能性特征外,它还是我国古代文字演变而来的,简体字身上承载着古代文字的文化,因此,简化和改革更要慎重再慎重。

汉字简化的利与弊
1.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2.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3.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

简体字为什么没有进一步简化?(比如在群众中流行的那些简化字)
若要改动,必须经过时间与群众的考验。一简字之所以能够强制推行,第二个原因就是一简字吸收了一些在社会上流传多年或古已有之的简体字,有其合理性 总体来说,一简字虽然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但节约了书写时间 归并了大量异体字,单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次对文字的简化还是有可取的地方。但二简字制定...

很多人想要重新恢复繁体字,这个想法到底可行吗?
两者不会冲撞,字体虽不同,但目标含意是一致的。让它共存有利于社会文化发展之需!不能强求,也不必强求!顺便提醒,看不惯简化字的人,你得要顾全大局,你必仅是少数人,十三亿人你占比利多大?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简化后的汉字并不是凭空捏造。建国后,我国文字改革方案经过...

有专家呼吁将现在汉字的简体字恢复成过去的繁体字,你认为合适吗?
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很多人都绞尽脑汁想将繁体字改成比较简体的。如果现在改成了繁体字,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比较有压力的,不符合时代的发展。

简体字的文化内涵比繁体字少吗?
我认为现行的简体字还是很成功的,而过于简化的那一版早就已经被废除了。现行简体字的简化是根据草书的笔画来精简的,字的框架还在,只是简化了一些具体写法,比如写“马”这个字,繁体是“马”,大框架不变,笔画整合了一下。从书法上看,我们从小练字都是从正楷开始,而以草书为最高技巧,草书并非没...

把汉字改简体是谁提出的,用意何在?
我认为简化汉字是正确的,汉字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其规律主要为向易学、易写方向发展。也许繁体字确实比简化字更具有美感,但是简化后的汉字生存能力更强了。自从简化字推广开来,人们的书写速度提高了好几倍,办事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提高。如果说学习古籍时还要认识繁体字,那不是简化字的错,...

使用简体字而放弃繁体字究竟应不应该呢?
而简体字可以看成是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一种需求,虽然我们现在不能说,简体字的发明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但是从历史来讲,中国文字的改变并不是经历一次两次了。从甲骨文、象形文、篆书到汉字,整体趋势来说是变得更加的抽象和简洁的。而简体字比繁体字的确更加的简洁,但是并不比繁体字抽象。因为,繁体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