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真实历史中,蜀国杨仪与魏延的矛盾到底是因何而起的?

为何,杨仪一心想至魏延与死地呢!!!??还有能否顺便介绍下杨仪这个人!!

杨仪的个人品质很成问题。杨仪早年因个人才干出众而被刘备选为尚书,但他却和自己的直接上司尚书令刘巴搞不好关系,无法开展工作,最后只得外放遥领闲职虚职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北部)太守。魏延死后,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首级,破口大骂:“庸奴!复能作恶不?”如此行径,可见杨仪还是个小人。据此可以粗略判断,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主要责任应该在于杨仪。

对于二人交恶的起因,史书如此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的矜高似乎成了祸端的导火索,其实不然。当时,除诸葛亮之外,刘备时代的老臣重臣们基本上已经全部消亡殆尽,唯魏延一枝独存,资历最深。魏延确实有“矜高”的资本,他获得这样的尊重其实并不过分。但作为诸葛亮身边极亲密的红人(丞相长史),杨仪很清楚魏延在诸葛亮心目中不被重用的尴尬地位。以杨仪一贯的“狷狭”性格,他根本不可能像其他人一样去尊重魏延;相反,杨仪很可能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魏延的蔑视。所以,魏、杨交恶的主要责任人是杨仪,不会有错。

魏延和杨仪之间交恶到什么程度呢?《蜀书·费祎传》如此记载:“时值前军师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次并坐争论的时候,魏延往往愤怒地举起刀向着杨仪比划,杨仪则往往泣涕横集。费祎经常在二人之间做和事佬,终诸葛亮之世,能够各尽魏延、杨仪之用,全赖费祎的匡救之力。”魏延举刀相向,有欲杀杨仪之心,可见二人仇隙之深,已是水火不容,无法化解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安中,杨仪为荆州刺史傅群之主簿,不久背傅群而投襄阳太守关羽。关羽命杨仪为功曹,遣往蜀中见刘备。刘备与杨仪共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甚为欣悦,因此辟杨仪为左将军兵曹掾,后丞相诸葛亮以杨仪为参军署府事。建兴八年杨仪迁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数次出军,杨仪常为其规画分部,筹度粮谷,处事极捷。因此一应军戎节度,皆由杨仪取办。前军师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性格矜高,当时军中众人皆避而下之,唯独杨仪肯不假借于魏延,魏延因此忿怒,二人势如水火。不久诸葛亮病卒,杨仪等部领全师还朝,又诛魏延。杨仪自以为功勋至大,当代诸葛亮秉持朝政,但诸葛亮遗意在蒋琬。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并无实际统领,但止从容无事而已。杨仪深深不忿,常发怨言,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0-01
魏延是三国时蜀国的名将,战功累累,因功封侯,但最终没有死在战场,却死在自己人的手下。对于这样的一个人,许多人以为魏延死得有些不明不白,甚至有些冤屈。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三国志》里,关于魏延的传记字数很少,不到1500字。从《三国志·魏延传》里,我们了解到魏延字文长,义阳人。跟随刘备入蜀,战功卓著,被授予牙门将军。刘备为汉中王时,又被出人意料地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见很受器重。刘禅即位后,魏延继续受到诸葛亮的重用,被封为都亭侯,成为贵族。诸葛亮北伐,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不久因功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237年,诸葛亮伐魏,死在五丈原,蜀军撤退时,魏延被杨仪所杀。

那么魏延为什么会突然间被杀呢?是什么原因导致魏延走上了不归路呢?

让我们看一看史书上是怎么说的:

建兴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从史书上的记载,我们了解到:诸葛亮去世前,已经作好了撤退的安排,“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去世后,长史杨仪命令司马费祎去了解魏延的态度。岂料魏延却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可见,魏延完全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不打算撤军,更不愿屈居于杨仪之下。而且还以诸葛亮的当然继承人自居。

费祎当时在魏延的军中,不敢表示反对,只好欺骗魏延说:我去把杨仪抓来,他一定会同意的。魏延一时听信了费祎的话,就放他走了,但不久就反悔,意识到上了费祎的当。

当魏延了解到杨仪决定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撤军时,再也坐不住了。就首先发难,拦住杨仪等人撤退的后路。两军交战时,王平上前质问魏延,连魏延的部下也知道曲在已方,纷纷离魏延而去,不愿为魏延卖命。魏延只好逃跑,最终被马岱斩杀。

我们知道,做为一个军人,首要任务就是要服从上级的命令,贯彻上级的的方针意图。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第一想要继续完成北伐的大业,不愿撤军;第二不服杨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公然违抗诸葛亮撤军的命令和安排。

更为严重的是他还抢在撤退部队的前面,擅自破坏南归的栈道,企图以武力让杨仪就范。而当时的蜀军处于进不可进、退无可退的险境:前有魏延率军拦截,后有司马懿带兵追赶,如果不是有姜维和杨仪的巧妙安排,“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以及司马懿对诸葛亮是死是活还不能断定,十万欲南归的蜀军完全有可能因为魏延与杨仪的意气之争,而全军覆没。魏延这种违法乱纪,不顾全大局,搞个人意气之争,致国家与军队的安危于不顾的行为,当然是死罪!

公元235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杨仪利用诸葛亮的遗计,斩杀了魏延,并保全诸葛亮的尸骨回到成都。后主因杨仪守护讨逆有功而迁升杨仪为中军师。
宗预出使吴国,并与孙权折箭为盟,巩固了蜀汉的后方。后主根据诸葛亮的遗言,任命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任费袆为尚书令,一同处理丞相的事务;任命吴懿为车骑将军,督军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领各处军马,同吴懿一起出兵驻扎在汉中,以防魏军进攻。
杨仪自认为做官的资历比蒋琬早,而现在官职在蒋琬之下,并且自以为劳苦功高,但是却没有得到重重的奖赏,因而经常口出怨言。对费袆说:“先前丞相刚去世时,我如果率领全军投降魏国怎么会像现在一样官小位低呢?”费袆将他的这些话密奏后主,后主极为愤怒,命令逮捕杨仪,并准备处死他。后来,由于蒋琬的保奏,后主只是免掉了杨仪的官职,派遣到汉嘉做一名普通百姓,杨仪因为羞耻惭愧而自杀了。
东吴孙权评价杨仪说:“杨仪是像牧童一样耍小脾气的一种度量狭小的小人,虽然一时也能像鸡鸣狗吠一样对世人做一些贡献,但如果他们权力大了,就会自以为很了不起,当一旦没有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支配他们,他一定会犯上作乱的。”
杨仪虽有才学,但是却没有宽宏大量的胸怀,虽然在诸葛亮的北伐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诸葛亮死了以后,由于朝廷启用了比他资历浅的蒋琬和费袆,加上本身气量狭小,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赏和任用,也和魏延一样,屡出怨言,只好被蜀汉朝廷贬官而落的个自杀身亡的下场,可以说这也是杨仪咎由自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三国真实历史中,蜀国杨仪与魏延的矛盾到底是因何而起的?
以杨仪一贯的“狷狭”性格,他根本不可能像其他人一样去尊重魏延;相反,杨仪很可能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魏延的蔑视。所以,魏、杨交恶的主要责任人是杨仪,不会有错。魏延和杨仪之间交恶到什么程度呢?《蜀书·费祎传》如此记载:“时值前军师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次并坐争论的时候,魏延往往愤...

杨仪与魏延的仇恨因何而起?
由上可知,魏延虽很能打仗,但骄傲过分;杨仪虽很有才干,但狷狭太甚,二人都没有当辅政大臣的条

魏延和杨仪有何恩怨
魏延因为不听从杨仪的命令断后,而与杨仪产生矛盾。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

历史上魏延与杨仪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有何恩怨
三分真”,以至魏延留下了个“脑后生反骨”的恶名。实际上,魏延对蜀汉始终忠心耿耿,而且深受刘备信任和重用,其之所以不遵诸葛亮遗命而与杨仪互相攻杀,更多是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以及与杨仪的旧怨所致,而并非是想要谋反。

三国中杨仪和魏延不和,他们两到底因为什么原因而不和呢?
杨仪看不惯魏延高傲自大,目中无人。魏延认为杨仪哪方面都比不上自己。却在丞相临终前被委以重任。心中不服。典型的例子是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后撤。杨仪以长史的身份令魏延断后,被魏延拒绝。双方互相告发对方谋反。

魏延与杨仪是如何交恶的呢?
但是矛盾起来的时候,有时候诸葛亮都管不住。诸葛亮召集文武在军中议事,魏延与杨仪意见不合,两人当时就有在诸葛亮面前吵了起来,魏延甚至拔刀出来要砍杨仪,多亏了费祎在中间调停,才暂时平息。杨仪哭的满脸眼泪鼻涕,真的是又害怕又委屈,拳头没人家硬啊!杨仪也因此十分恨魏延,只是自己没有能力除掉...

杨仪与魏延的仇恨因何而起?
在北伐期间,蜀国的大将相继阵亡,魏延在军中的位置不断提高,而他多少故意也克制了自己骨子里骄傲的性格,对身边的将领都十分不错。而其他将领见他不恃才傲物所以对他也很谦让。在蜀国诸人中,唯有杨仪却会直接顶撞他(个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故意安排的)。总的来说,魏延性格骄傲自大,杨仪性格狭隘。

魏延谋反千古奇冤!三国第一冤案的历史真相
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命大将魏延为前锋,亲统大军出祁山北伐曹魏。同年8月,心力交瘁的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死后,蜀汉在撤军时发生内讧,长史杨仪以魏延谋反为由,派人将其斩杀,并诛灭魏延三族。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更是被刻画为一个天生反骨、反复无常的小人形象。

魏延和杨仪他俩之间有什么矛盾吗
魏延和杨仪两位将领之间的矛盾源于多方面因素,这包括个人性格上的矛盾,还涉及到权谋、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博弈。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命运交织,由于各自的特点和局势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魏延之死,其实是一系列政治棋局中的牺牲品。他率军率先堵截大军回汉中,为杨仪提供了口实。在诸葛亮...

杨仪和魏延有什么矛盾造成俩人不和呢?
杨仪和魏延有什么矛盾造成俩人不和呢?魏延是三国蜀汉名将,屡立战功,被刘备器重,被刘备委以重任,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重用程度一度超过张飞。 魏延勇敢,善于带兵,精通战法,打败过魏将军郭淮,但魏延和文人杨仪无关。 两个人都瞧不起对方。 这是为什么?《三国志 魏延传》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