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谛,说明人生充满痛苦,是个苦海。不但有年老病死之苦,还有别离、憎怨、失望、五盛阴等痛苦,谓之八苦。
集谛,说明痛苦的根源是有各种欲望。本来世间一切变化无常,不值得去追求。然而人们由于无明或无知,产生各种爱欲贪欲,这就不能不导致各种痛苦。人的思想、言语、行动都是作业,作业就有果报,形成轮回,重新受苦。
灭谛,说明要免除轮回,解脱苦难,关键在于根除欲望。做到这点就能停止作业和轮回,进入佛教的最高理想境地,即涅磐(意为灭),亦即不生不灭的极乐世界。
道谛,规定了修行的道路,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任何人只要遵循这八佛陀立像正道,不论社会出身,都可得到解脱,修成阿罗汉果。
除“四缔说”之外,佛教中还有“十二因缘说”、“五蕴说”、“业报轮回说”及“三法印”等中心教义。其中“三法印说”是佛教教义上核心内容。部派教及大乘佛教兴起后,佛教文教的内容有所变化,但“三法印说”大体上为各派所遵奉。“三法印”是佛教与其他宗派学说相区别的标志。
佛教在修行上明显区别于婆罗门教,佛教主张每个人依靠自身修行即可达到解脱。这就排除了婆罗门教的杀牲献祭和繁琐仪式,而且排除了婆罗门的中介作用。
佛教的一大贡献是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它的“诸法无常”冲击了婆罗门教生来高贵的信条,这对当时的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它的教义不但在刹帝利和吠舍当中产生巨大的共鸣,而且得到了最低层首陀罗的支持,所以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佛教是一个较大的宗教派别,僧团分散于各地,这就决定了教派内部不可能是团结一致的。其实,早在佛陀在世时,教佛陀坐像派内部就已出现分裂。据汉译《四分律》记载,一次某弟子犯戒,在对其是否作出处罚的问题上,众弟子发生争执,经佛陀再三调解,事情才得以解决。
佛陀晚年时,佛教发生了一次大的分裂,佛教史上称之为“提婆达多破僧”。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他十分聪明,天资极高,出家后精研教义,能持诵八万法藏,在佛门中颇有声望。但他有野心,想取佛陀的地位而代之。他提出恢复“四依柱”生活方式的主张来反对佛陀,要求信徒不食乳酪、肉类、盐,受用时不截布(穿用整幅的布),常居于野外。不少信徒支持他,投入他的门下。这也说明佛教放弃“四依柱”生活方式是经过一番激烈斗争的。后来佛陀亲自出面,做了许多工作,才召回一部分人。还有一部分人聚于提婆达多身边,成立独立的僧团。7世纪玄奘游历印度时仍见到提婆达多僧团的活动。
佛陀逝世后,佛教内部的分裂进一步加剧。据南传佛教文献《大史》和《岛史》记载,约公元前368年佛教众僧第二次结集时,东印度跋祗族的比丘提出持律应较为宽松的主张,具体为十个方面:角盐净,可用角器装盐;二指净,中午太阳偏西二指时可吃食物;他聚落净,饭后可到村内再食;住净,同住一地者,可分开举行忏悔仪式;赞同净,决议可先由一部分比丘通过,后征求其他人的意见;所习净,依惯例行事不算违戒;不搅摇净,可喝未搅动的牛奶;饮楼净,可饮未发酵的棕榈酒;无缘坐具净,可坐大小不同的坐具;金银净,可接受金银的施舍。以上十个方面,在佛教史上又称“十事”。他们的要求虽未获得通过,但得到不少比丘的支持。这样,众比丘分裂为两派。支持跋祗比丘者为大众派,反对者为上座派。
北传佛教文献《异部宗轮论》的说法则不同,认为分裂的原因是对阿罗汉的看法有争议。阿罗汉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果位,地位仅次于佛。早期佛教以为,进入断绝生死轮回的境界后,其他人只得到阿罗汉果位,只有佛主才有佛的果位。一个叫大天的比丘提出异议,认为得阿罗汉果位者仍有凡人的生理机能,接受四谛说还有些犹豫等等,只有佛的果位才是完美无缺的。众比丘对他的说法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分裂为大众和上座两派。
在佛教史上,佛教分为大众和上座两派,称为根本分派。至3世纪,从这两派中又分裂出一些部派,称之为枝末分派。至枝末分派时,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起码前往森林苦修的佛佗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佛教的教义有哪些
佛教的教义包括多个方面。以下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内容:一、四谛教义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揭示众生经历的苦难;集谛说明苦难的原因;灭谛揭示灭除苦难的目标;道谛则指出达到灭谛的途径和方法。二、因果报应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的教义,认为众生在生死的轮回中,会依...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1. 佛教的教义主要包含两个核心部分:一是因果与修行的理论,二是生命和宇宙的真相。2. 在实践、宗教和道德说教方面,佛教因果观和修行方法与其他宗教道德有所共通,但也独具卓越之处。3. 佛教对生命和宇宙真相的理论,是基于修行尤其是禅悟的实践成果。4. 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
佛教教义有哪些?详细点
1. 佛教教义认为世间充满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其基本教义为四谛,即“苦、集、灭、道”。苦谛指出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集谛分析了产生苦的根源,认为欲望导致后果,从而形成苦的循环,这涉及到因果学说。灭谛提出消除苦的途径...
传统佛教的教义是什么?中国和印度的佛教有什么区别?
一、传统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教义主要围绕着“四圣谛”和“八正道”展开。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揭示了世间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八正道则是实践这些教义的具体方法,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和正定。二、中国和印度佛教的区别 1.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 )
【答案】:B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四谛”是指“苦、集、灭、道”四个基本道理。答案为B(5P239)。
佛教教规教义
佛教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强调三界生死轮回带来的痛苦,分为苦苦、坏苦和行苦,以及生、老、病、死等八苦。集谛解释了痛苦的根源在于贪瞋愚痴的行为,这些行为形成了善恶的业因。灭谛指灭尽烦恼和生死果报,达到涅盘寂灭的境界。道谛则是通往寂灭解脱的方法,原始佛教...
佛教有哪些基本教义?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戒、定、慧。这三个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佛教修行的基础。戒,即遵守戒律,远离恶行;定,指的是心灵的集中和宁静;慧,是指通过修行获得的智慧。二、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指人生充满苦难;集谛...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麽?
1.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谛”和“八正道”,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祖的根本教诲。2. “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教导人们认识到现实世界是充满痛苦的,人生充满了苦难。3. 集谛则阐释了痛苦的根源是人的基本欲望,即对色、声、香、味、触的渴望。4. 灭谛指导人们相信,通过消除...
佛教的教义常识 佛教的基本教义_
佛教的教义常识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宣扬世界虚幻不实,人生充满苦难,这些苦难又是前生“造恶业”所致,如果今生再“作恶业”,来世即会变成饿鬼牲畜等。要想消除或摆脱这些苦难,必须修炼戒(戒律)、定(禅定)、慧(教义)三学,改变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