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 恐龙的资料

有追加

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收藏起来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险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均未被正确鉴定。

1841年,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根据一些大型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词,该词来自希腊语“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国学者译之为“恐龙”。

“恐龙”概念问世之后,学者们对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做了细致的观察和鉴定,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亚洲恐龙的发掘是在20世纪以后才开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以后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包括云南禄丰、山东莱阳、四川自贡、西藏、内蒙古等较为著名的恐龙化石埋藏点。禄丰和自贡还分别建立了恐龙博物馆,1991年还举办了“禄丰首届恐龙节”。中国堪称“世界恐龙大国”。

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个,经鉴定,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数目在900—1200属之间),我国有80余属100余种。

现已发掘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距今大约2亿3千万年。一般认为恐龙是从始鳄类中的假鳄类里分化出来的。最初的恐龙是一些两足性食肉恐龙,至三迭纪末期时,恐龙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罗纪晚期时,恐龙类大大发展,其种类和数量均超过三迭纪时的先驱,并成为地球上真正的统治者。还出现了广泛的适应辐射。

“恐龙”并不是分类上的术语,而是一个通俗名称。恐龙下设两个类群:

一、蜥臀目(蜥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下分两个亚目:

(一)兽脚亚目:霸王龙、恐爪龙、跃龙、细颈龙等。

(二)蜥脚亚目:梁龙、雷龙、禄丰龙、马门溪龙等。

二、鸟臀目(鸟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骨骼结构形式与鸟类相似,耻骨指向后方,即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带,另外还具有前齿骨和颊肌。下分五个亚目:

(一)鸟脚亚目:禽龙、鸭嘴龙等。

(二)角龙亚目:原角龙、角龙、鹦鹉嘴龙等。

(三)甲龙亚目:结节龙、棘龙、甲龙等。

(四)剑龙亚目:剑龙等。

(五)钟头龙亚目:肿头龙等。

恐龙在距今6000—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垩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灭绝,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的古动物类群神秘而不可思议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众多学者对其原因的推测和解释,至今尚无定论。当今科学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几种解释有:小行星撞击说(贝克莱理论)、周期性绝灭说(复仇女神说)、气候恶化说、群落演替说等,诸解释之所以未能被公认,主要原因是它们均不能自圆其说,不能尽善尽美地解释恐龙为什么在大约50~100万年的时间里全部绝灭了。

初中《动物学》课本上记述恐龙等很多爬行动物的绝灭的原因,属气候恶化说,是一种渐变论观点。质疑者认为恐龙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对各种环境相当的适应能力,否则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气候恶化应当是逐渐的、或是局部的,恐龙对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适应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气候的重大变化,恐龙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即使地球气候恶化会导致恐龙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并非都是这样,仍有一些小区域的气候没有多大改变,那里的恐龙不会与别处的恐龙“同时”灭绝。总之,恐龙绝灭的真正原因还不太清楚,相信会有一天揭开恐龙家族覆灭之谜。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恐龙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

恐龙的四肢(尤其是腰带)与哺乳类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体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视阔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龙(体长几米至十几米)通常步距约2.75~5米,奔跑时可达5~8米;小型恐龙奔跑速度可达35~40公里/小时,较大的恐龙奔走速度可达15~20公里/小时,最慢的仅为3.5公里/小时。

多数恐龙为植食性,食量很大,体重数吨至数十吨的蜥脚类每天进食量百余公斤,甚至可达一吨以上,肉食性恐龙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据统计,每100只恐龙中,仅有3~5只是肉食性恐龙。

恐龙属卵生动物,少数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时期,雄性常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或是以委婉动听的喉音引诱配偶。卵径80~300毫米,卵壳厚2~7毫米,多借助阳光孵化,少数可能是象母鸡孵蛋那样来孵化。刚孵出的幼小恐龙有的发育比较完善,能自由活动;有的则发育不全,软弱无力,需由母体细心照料及喂养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鸭嘴龙类因之又被称为“慈母龙”)。恐龙的寿命一般为几年至几十年,少数可长寿达百年之久。

科学家们通常认为恐龙是“变温动物”,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有些恐龙可能是“恒温的。”著名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巴克研究认为:变温动物的能量转换速率低,骨头中的钙一磷交换场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温血动物的骨头中具有丰富的血管,以保证能量代谢的需要。巴克在比较了蜥蜴、恐龙和哺乳类的长骨磨片显微构造之后,认为恐龙可能已有了“恒温装置”。恐龙行走和奔跑时产生的热量,通常依靠长尾、长颈、体表骨板、扩大的鼻道、脑部大型静脉窦散热。

恐龙的体表具有鳞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状皮肤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鸟类那样丰富的色彩,特别是小、中体型的种类,幼体的颜色比成体更耀眼,大型的种类色彩则单调一些;生活在树林中的种类多杂夹着绿、棕或黄色,而旷野里的种类多为黑白图案。

许多人认为恐龙是巨大的、可怕的动物,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龙确实很大(震龙体长达42.67米),但有些恐龙则与鸡大小相近。

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龙的特征可记述为:

腰带有臼窝,Ⅱ~Ⅺ枚荐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体下方,趾骨着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个;皮肤粗糙,被有鳞片或骨质甲盔;属变温动物,卵生(少数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齿,多为植食性,少为肉食性;头骨的结构与鳄类相似。
参考资料:中学生物学

奔跑的恐龙
印化石后,亚历山大作出判断认为,很多大型的四足行走的蜥脚类恐龙确实是行动慢吞吞的"笨伯",行走速度只有大约每秒钟1米,与人类散步的速度相近.很大的两足行走的恐龙的足迹表明,它们的行走速度一般不超过每秒钟2.2米,这与人类快速行走时的速度差不多.那些较小的,体重在500公斤左右(与赛马大小相近)的两足行走的恐龙的足印表明,它们能够以每秒钟12米的速度奔跑,这已经超过了人类百米赛跑冠军的最高速度(每秒钟11米),但是仍然大大低于赛马的奔跑速度(每秒钟大约15到17米).
翼手龙
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翼龙是怎么飞上天的
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那些巨大的翼龙根本就不会飞,它们不能像鸟儿一样振动自己的翅膀,但是它们可以先爬到高处,迎风张开巨大的双翼,这样就可以借助上升气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认为,翼龙翅膀上的膜非常坚硬,而且翅膀的外侧有像框架一样的筋骨相连,所以它们能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由于它们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动一下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飞起来.
鳗龙
鳗龙是蛇颈龙的一种,在日本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经测量,它们的身长约7,8米.而且它们有锋利的牙齿.
三角龙
三角龙是角龙的一种.它的鼻子上有一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两只角,又像牛.这三只角都有1米长,是它们打架的有力武器.
雷龙
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异特龙
异特龙是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它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它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
资料
恐龙
_______ 恐龙时代的景象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五前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动.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陆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气候环境也跟着改变.陆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形成,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适应得很好.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后来,高大的针叶树林和低矮的苏铁丛林取代了蕨类植物的地位,成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观.不久后,第一批显花植物出现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观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恐龙当时赖以为生的许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恐龙
肉食者
肉食性恐龙是以群头大,后肢有力而前肢很短的大型恐龙.它们都属于兽脚亚目,常常被称为食肉龙或食肉蜥蜴.肉食性恐龙靠后肢行走;由于后肢要负荷庞大身躯的重量,因此行动起来可能不怎么快速.它们的头很大,双颚很长,颚骨上整排巨大弯曲的利齿,看起来就像牛排刀边缘的锯齿一样.肉食性恐龙主要以其他恐龙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它们可能是先用有利爪的后肢捕杀猎物,然后再借助利牙和前肢利爪的帮助,把猎物的肉撕扯下来吃.虚骨龙也是一种肉食性恐龙,但它们和一般肉食性恐龙完全不同.虚骨龙的体态轻盈,行动敏捷,有一双便于抓取的长手臂和手掌,以及长又窄的颚骨.它们奔跑的速度很快,以追捕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为食.此外,虚骨龙也常会在大型肉食性恐龙吃饱后,捡剩下的残渣碎屑吃.
恐龙
素食者
很多恐龙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体型最大的蜥脚亚目恐龙,以及所有的鸟臀目恐龙.事实上,恐龙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烦多了,因为植物是由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的,这些坚韧物质必须先被分解处理后,才能被胃消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草食性恐龙演化出各种解决方法,例如:蜥蜴亚目恐龙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进肚里,让胃里的细菌来发酵食物或让它们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来磨碎食物.鸭嘴龙类的恐龙具有特殊的牙齿,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龙亚目的恐龙则用格外强壮的颚骨和利剪般的牙齿撕碎坚韧植物.

恐龙的灭绝
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__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___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恐龙
奇形怪状的头
有些恐龙具备非常奇特的头形,例如头上长出怪异凸出物或骨质突起—它们可能呈现小块,肿块,新月,棘刺或头盔状.这些古怪头形和现生爬行动物,鸟类或哺乳动物身上的特殊构造或鲜艳彩斑一样,具有吸引目光的作用.它们醒目的造型,可能是用以吸引异性,吓退敌人或表达自己心情好坏.此外,头部的骨质突起也是防卫或攻击武器,可以当作天然安全帽或坚硬的冲撞工具.众多奇形怪状的头颅中,最别具一格的要数鸭嘴龙类的头.鸭嘴龙是因为拥有宽扁无牙,鸭嘴般的喙部而得名的.
恐龙时代结束
白垩纪即将结束时,恐龙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终于全部消失.就在同时,地球的景观也发生了变化.盘古大陆因为海底的扩展分成了好几块.海平面升高了,使得原先许多恐龙生存的低洼地区变成汪洋一片.许多种类的海生动物也灭绝了.此外,原本全年温暖的气候,现在开始变得比较有变化,或比较有季节性.植物的种类也发生了改变,显花植物变得越来越重要.恐龙的灭绝正好让地球上另一群生物—哺乳动物趁机崛起.

双冠龙:
___ 长6米头顶上有两道突起嵴,吃腐肉.前肢短小,善于奔跑.侏罗纪早期的食肉恐龙,全长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 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冠龙.鼻嘴前端特别狭窄,柔软而灵活,可以从矮树丛中或石头缝里将那些细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动物衔出来吃掉.与后来的大型食肉恐龙相比,双冠龙的身体显得比较"苗条",所以它行动敏捷.口中长满利齿,也能捕杀一些大个子的食草恐龙.但是,也有些科学家怀疑它的牙齿功能,说它只是一种食腐肉的恐龙.
恐龙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符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
在那个时候,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因为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就是用现在最大的公共汽车也拉不动它们呢.当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龙,像细腭龙全长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们见到的鸡差不多.
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却突然很快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时间是在科学家们称为"白垩纪"的结束期.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很多年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但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的骨胳变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知道过去有这样一些动物存在,并且根据这些骨胳推测描绘出了它们的样子.如果你对恐龙感兴趣,也不妨试试,看能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对恐龙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能帮我们认识地球生物进化的过程,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地球气候的变迁,地质活动的状况,我们人类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等等,甚至还涉及宇宙天体的方方面面呢,怎么样,很有意思吧 下面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往下看吧.不过因为有很多好看的图片,所以速度可能要慢一些,你不要着急哟.
恐龙
____恐龙之最
__ 当你走过商店橱窗,你会不会因为特大号的乐瓶或娇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 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龙是什麽龙 又最长.最大呢
一.最小型的恐龙
___ 现今所知的恐龙类型中,最小要算是细颚龙类,不过鸡大小的恐龙.有些种类体长仅约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则仅仅七十公分!虽然它比鸡体型稍大,但包括长尾巴在内有些恐龙或许比细颚龙还小,但那仅是从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跃足龙,像猫一样大小,有锐爪的肉食兴性动物.较细颚龙与跃足龙要小的,是一些恐龙的幼体:鹦鹉嘴龙的幼体仅仅二十五公分体长,而最近刚孵出原蜥脚类仅仅二十公分长,不比知更鸟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发掘出一种称为鼠龙的原蜥脚类,大约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个古生物学家猜想成体可达六公尺长.但是在真正鼠龙的成体发掘到之前,那都仅仅是臆测而已!_
二.最丑陋的恐龙
__ 我认为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肿头龙属於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满瘤状凸起,棘状刺.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和肿头龙相比较,次丑的家伙可能是厚鼻龙了.它也是角龙类,在鼻子上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饰物,看起来像是锯 剩下来的树干留在头骨上._
三.最长的恐龙

___ 重型龙,与梁龙两种大约都达二十七公尺长度.然而可能,暂时昵称为超 龙与巨龙的两类,若全部骨架发掘出来会更长.这两类初步推测分别长度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四.最重的恐龙
___ 腕龙与南极龙 两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吨之间(70-80吨)但是南极龙可能比较瘦一 些,但没有人确切知道.

五.最宽的恐龙_
甲龙.在恐龙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大约五公尺宽,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公尺 ._
六.最早出现的恐龙_
现在所知最早的恐龙为两足行走肉食类,命名为南十字龙.它出现於三叠纪中期,体长约 一尺公五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3-20
恐龙
dinosaurs

已绝灭的爬行动物。晚三叠世由假鳄类进化而来,至晚白垩世绝灭 。在中生代恐龙成为最繁盛的动物之一 ,故此,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恐龙一名1842年由欧文创建。恐龙包括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
具类似蜥蜴的三射状腰带 。头骨的脸面部短,有1~2个眼前孔。颞颥孔发达,腭骨孔形状各异,方骨垂直,脑颅短深。下颌较低,无前齿骨,牙齿数目不定 。脊椎数目也不等;颈椎9~10、背椎10~15、荐椎3~6 。椎体呈平凹型或双平型 ,背肋发达;荐肋与肠骨及荐椎愈合 。掌骨短、前足退化程度不等,腰带极壮,肠骨短高,坐骨长,进步类型耻骨与坐骨紧密贴靠,甚至愈合。股骨长阔并呈前后弯曲状。趾行式。原始类型为后足行走,而进步代表又有四足行走者 。根据肢骨构造 、生活方式,蜥臀目又分为两个亚目:兽脚亚目和蜥脚形亚目。
兽脚亚目 双足行走,头骨高耸、侧扁、侧颞颥孔硕大,下颌发育,牙齿粗大侧扁,齿尖向后倾斜,齿冠前后缘有锯齿构造。颈部显短,躯干较长 ,尾巴粗壮 ,荐前椎23~25;腰带侧扁,肠骨伸长,耻骨远端加厚,坐骨细长,前肢不发达,后肢粗壮,Ⅱ、Ⅲ 、Ⅳ趾皆具发达利爪 。兽脚类含3个次目。
①虚骨龙次目。具轻盈灵活的躯体,早期代表可能是食肉类型 ,后期代表发 展成杂食性 ,有的则是以蛋 为其主食(无牙的似鸟龙)。它们的头骨较低,吻长,齿尖扁,上颌骨有增大的“犬”状齿。尾部细长。四肢结构像鸟类,骨壁薄,中腔空。后肢类似鸟类,并长于前肢。
②肉食龙次目。双足行走食肉型的大型动物。头骨高大,眼前孔硕大,有些属种的头顶发育纵脊,侧颞颥孔发育,牙齿扁,齿冠边缘有锯齿,齿列短,上颌骨牙齿大于下颌骨者,晚期大型属种的“犬”齿位牙颇大。荐前椎最多25个,尾椎粗壮。四肢骨壁厚。前肢退化,约为后肢的1/2,前足细弱。肠骨高,耻骨长,其末端扩粗,髋臼大。后足发达,构造似鸟状。中间3趾特别发达,其末端爪锋利 ,第一趾退化 ,向后伸延。
③恐爪龙次目。小到中等的兽脚类恐龙,头部不大,牙齿强烈后弯。躯体结构轻巧。颈部较短(8~9颈椎),躯体较长(13~14背椎),荐椎最多为4个 。前肢细长 ,退化程度不显著,但只有3指可行使功能 。后肢长,趾行式 ,第Ⅱ趾极粗壮,其爪特发达,Ⅲ、Ⅳ趾正常发育,但Ⅰ、Ⅴ趾已退化。
蜥脚形亚目 恐龙中最大、最长的类型,四足行走、植食性,较原始代表也有双足行走和杂食性者。头骨较小,颈部较长。荐前椎可达33个,荐椎3~6个,尾极长。前肢短于后肢,肠骨突发达,耻骨扭转,胫骨短于股骨,距骨与跟骨不愈合,前后足的第Ⅰ指(趾)的末爪皆很发达,而第Ⅴ指(趾)退化。分2个超科。
①古脚龙超科。双足行走,杂食型。头不大,顶面光平,眼眶大于头部所有孔眶 ,枕髁较大 。下颌关节低于齿列面,牙齿小,齿冠短,两侧面有微弱纵棱发育,其前缘见少量锯齿构造,齿尖不锐利。颈部较长(9~10颈椎) ,荐前椎至少23个 ,愈合荐椎有3个 。四川合川发现的侏罗纪晚期恐龙化石(藏中国自然博物馆)前肢短粗,前足发育正常,Ⅴ指退化、爪钝。肠骨短厚,其耻骨突长,坐骨突短,耻骨和坐骨紧密贴靠,后足为趾行式,发育正常,有大爪的Ⅰ趾特别短粗,第Ⅳ趾最长。为演化不成功的一支恐龙,一直保存一些原始祖先类型特点,在早侏罗世末绝灭。中国的禄丰龙是本超科典型代表。
②蜥脚龙超科 。庞大的四足行走的恐龙。头极小 ,颈、尾皆长,四肢粗壮。下颞颥孔前伸到眼眶之下。腭骨短,内鼻孔宽,下颌短高。牙齿分棒状和勺状两种。颈长,有的甚至达全长的一半,颈椎数不稳定(12~19)。尾椎椎体由前向后加长,其末端尾椎愈合而呈鞭状。颈肋极长,前肢较短,仅有后肢的2/3长 ,前足Ⅰ指有爪。腰带粗壮 ,耻骨扭曲,髋臼大。后足宽扁,Ⅰ~Ⅲ趾有爪。
鸟臀目 带为四射型结构,与鸟类者相似。植物食性或少量杂食性,鸟脚亚目双足行走,其余四足行走。该目各类身体差异较大,出现于晚三叠世或中三叠世 。共有5个亚目:鸟脚亚目 、剑龙亚目、甲龙亚目 、角龙亚目和肿头龙亚目,分布于欧洲、北美、南美、非洲及亚洲的中生代地层中。
鸟脚亚目 双足行走的恐龙。头骨吻部较长,眼前孔较小,外鼻孔大,上、下颞孔发育好。牙齿变化大,荐前椎多达28个。耻骨的前后突发育,前足外指退化,后足与鸟类相似,Ⅴ指退化,末端发育蹄形爪。鸟脚类从中三叠世至晚白垩世皆有代表属种 。最 早 的代表是中晚三叠世的畸齿龙科,皮萨龙科的属种。侏罗纪、白垩纪有棱齿龙科、禽龙科和鹦鹉嘴龙科(见鹦鹉嘴龙),最进步的为晚白垩世的鸭嘴龙科(见鸭嘴龙)。

四川合川发现的侏罗纪晚期恐龙化石(藏中国自然博物馆)

剑龙亚目 背部具有各式甲板的恐龙,植食性,前肢短于后肢的四足行走动物 。最长的达10米 。头骨狭长、细小,前上颌骨无齿 ,上颞颥孔明显退化 。下颌低长。牙齿单列,每列不超过25个,齿冠成叶状,其边缘具锯齿。躯体高耸侧扁。前肢短,前足Ⅰ、Ⅴ指退化,末端为蹄型爪。后肢硕长,趾末端为爪蹄型。剑龙类出现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绝灭,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及东非等地。
甲龙亚目 四足行走,植食性,躯体扁平 ,被骨甲所覆盖。头骨大,上颞颥孔封闭,侧颞孔亦小。下颌较高,牙列单行,扁平细弱,具边缘锯齿 。荐椎最多可达9个 ,尾部末端常扩粗呈锤状。前足发育正常,每指末端为爪蹄状。后肢略长于前肢。肠骨前部延伸,后部显短;耻骨退化,坐骨强烈弯曲 。后足短宽 ,趾末为蹄状爪。外膜质甲片发育。头、躯干及尾部全有不同形状骨板覆盖,体侧有直棘,骨片之间有小骨片及骨刺分布 。中侏罗世开始出现 ,白垩纪大发展,晚白垩世几乎遍布北美,欧亚。
角龙亚目 植食性,四足行走,头上不同部位发育大小不一的角。由于顶骨和鳞骨向后延伸形成褶皱的颈盾,使头骨几乎占身长的1/3。吻部细长而成尖喙,眼前孔缩小,颧骨扩大。齿边缘有锯齿,上牙内侧、下牙外侧有纵棱。脊椎为双平型。荐椎最多11个。前足短宽,发育正常,后肢比前肢长,后足Ⅴ趾退化,末端蹄状爪。角龙由鸟脚类演化而出,其原始类型为在 亚洲发现的原角龙 ,此 后在北美发现最多,是晚白垩世的标准化石。
肿头龙亚目 植食性,双足行走,头顶肿厚呈盔状,其表面有粗壮纹饰。上颞颥孔封闭,眼前孔退化。齿细弱,边缘有锯齿。前肢短,后足Ⅴ趾退化,每趾末端为爪。在亚洲发现最多,生存于晚白垩世。
恐龙的绝灭 恐龙绝灭问题众说纷纭,但多把环境改变强调过重。比较流行的是外星撞击地球说,认为在白垩纪末,一颗直径几千米的小行星与地球发生碰撞,产生大量尘埃和碎片,遮蔽了太阳,使地球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持续一段时间后,营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死亡,食物链中断,加上气候变冷,恐龙在饥寒交迫中大量死亡。另有太阳黑子爆发,宇宙射线增加,超新星爆炸等天文事件,促成恐龙灭亡的说法。还有的测得白垩纪末沉积中含碳量较高,推断宇宙物体撞击地球后,因碰撞力太大,形成了大火球,进而造成森林大火,把恐龙烧死。当然也有人从地球本身找原因,认为白垩纪末地壳运动剧烈,火山爆发,影响地球化学环境,污染食物和水质,稀土元素含量呈饱和状态,已达到足以使生物(包括恐龙)致命的浓度。还有一种说法是中生代末多次火山爆发,携带大量岩浆到地表,放射性元素增多,射线强烈,促使恐龙的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反常、神经紊乱变化而死亡。也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在当时瘟疫流行,恐龙互相传染而大批死亡。还有一种观点是恐龙绝灭与难于与新兴起的哺乳动物竞争有关。或者是由于恐龙之间的生存竞争所致,譬如植食性恐龙被食肉龙大量吃掉,有的恐龙专吃繁衍后代的恐龙蛋,等等 ,造成了恐龙逐渐减少而绝灭 。恐龙绝灭的假说,还可列举很多。
中生代自然环境相对稳定。丘陵、河谷、沼泽、湖泊遍及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植被相当发育,气候比较温暖,四季差别不大,特别适于各类恐龙生活。但在白垩纪末,地球进入活动期,造山运动使原来的低地和湖沼成山,进而影响气候及植物的生长、分布,同时植物群落也有所变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恐龙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不少出现了特化现象,如各式骨板、鳞甲、角棘等越来越离奇,各骨之间的退化、愈合等现象交叉进行,因此,它们只能适应特定的外部自然条件,一旦生态环境变化,必然威胁其生存。因此,恐龙的绝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恐龙化石研究 恐龙化石除确定地质年代、划分对比地层、恢复和推断古地理、古气候外,恐龙化石可供陈列展出,为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提供形象的科学资料,还可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作出独特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恐龙化石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发现的恐龙约350个属,中国就有80个左右。至 1995年,中国在河南西峡等地已发现恐龙蛋化石5000多枚,已有1000多枚流出国门。由陈章良教授领导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已对5枚恐龙蛋化石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从其中的一枚恐龙蛋化石中得到了生命形态的DNA基因片断 ,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世界性的恐龙研究。
第2个回答  2006-03-19
探索恐龙灭绝之谜
建一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虫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一一恐龙。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农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有1984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
第3个回答  2006-03-19
1842年,英国古生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恐龙”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

随着恐龙的大量发现及其研究的深入,恐龙的含义已有质的变化。这个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恐龙不仅是已灭绝的、巨大的远古爬行动物,而且是能直立行走的远古爬行动物。有些远古的爬行动物,比如与恐龙同时代的翼龙、鱼龙、蛇颈龙等,也是巨大而已经灭绝的动物。但它们不能用两条或四条腿在陆地上行走,所以它们不是恐龙。爬行动物有的是匍匐前进的,走路时腹部紧贴着地面,四肢的着力支撑点在身体的两侧,如现今的龟、鳄等;有的走路时身体稍微离开地面,但只能走很短的路,如一种名为龙派克鳄的古代鳄鱼,以及现代某些鳄;另外就是像恐龙一样能在生物进化史上最成功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35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已灭绝的一类陆生爬行动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中国恐龙》作者:甄朔南)
第4个回答  2006-03-28
索恐龙灭绝之谜
建一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虫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一一恐龙。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农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有1984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

恐龙的资料大全有哪些
1、霸王龙:霸王龙又名暴龙,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龙和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们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种,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食肉动物。2、棘龙-棘背龙:棘龙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阿尔比阶到早森诺曼阶)的非洲,约为9500万年前到 9300万年前。目前仍不确定棘...

有关恐龙的资料
恐龙的资料 一、恐龙的基本信息 恐龙是一类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大型爬行动物,它们拥有强壮的四肢和巨大的身躯。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并在大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逐渐灭绝。恐龙的分布范围广泛,几乎覆盖了全球的各个大陆。它们具有多样化的种类和形态,包括肉食性恐龙、植食性恐龙以...

关于恐龙的种类资料
1、恐龙种类有:恐龙是爬行动物中逐渐演化出的一支高度特化的物种,出现于三叠纪,鼎盛于侏罗纪、白垩(è)纪中期,灭绝于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恐龙的种类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肉食龙钟敏类、虚骨龙次亚目、原蜥脚次亚目、蜥脚次亚目、鸟脚亚目、剑龙亚目、甲龙亚目、角龙类、肿头龙亚目等等。2、常见...

有关恐龙的资料
1、恐龙是生活在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2、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仍无人能解。地球过...

恐龙有哪些名字恐龙的简介
1、霸王龙。霸王龙即雷克斯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期(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2、三角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三角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全长7...

恐龙的历史资料
恐龙的资料: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

什么叫恐龙?恐龙的资料有哪些?
恐龙的资料:恐龙是指三角龙,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为方便研究,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其中,非鸟恐龙只生活在中生代,已于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

有关“恐龙”的资料
龙的分类以及各种类型恐龙的介绍 (1)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它那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

我要收集恐龙的资料,谁知道恐龙的资料,越多越好?
恐龙 (学名:Dinosauria)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在2005年日本考古学家观铃发现新证据,恐龙有可能是在鸡蛋里孵化出来的。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

恐龙的主要资料
恐龙的主要资料 一、恐龙的定义 恐龙是一类已灭绝的史前爬行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下的恐龙总目。它们拥有强大的四肢和巨大的体型,以陆地生活为主。二、恐龙的种类与特点 恐龙种类繁多,可分为草食性恐龙和肉食性恐龙两大类。草食性恐龙一般拥有宽大的口鼻部和较长的颈部,用以觅食植物。而肉食性恐龙则拥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