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8-16
人要有梦想,要能前行,你说是吧36
第2个回答  2018-04-22
一.引言
中国近年来经济实力渐增,对外贸易出超,房地产市场景气过热,有稳定经济局势的巨大压力存在。德国知,推动大盘指数的持续上涨,虽然其间受宏观调控等因素之影响,股市出现反复震荡之情形,但是并未改变股市总体走强之趋势[2]。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经济中一旦产生泡沫,无论存在于局部资产价格当中,还是蔓延至整个总体经济上,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或妥善释放,就存在以一定的加速度继续膨胀,最终产生破裂的风险,只是破裂的时间和方式并不完全确定而已[3]。鉴往知来,历史上出现17世纪的郁金香泡沫、1720年的南海泡沫、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恐慌、1999年的美国网络泡沫等各种资产价格膨胀,其对一国整体经济有偌大的危害,也引发了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现代宏观经济学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对经济政策及股市影响方面作出了详细的研究,这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意义尤为重大,也为该论题做出了贡献。
2.国内研究现状
如今,股票市场在经济市场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明显。而宏观调控政策对股市的影响这一研究也已日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被逐渐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国内外的专家教授对这一论题也作了相当多的研究论证与分析。
赵锡军对股票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分析历史数据并进行研究,探讨其政策的成效,把握中国宏观调控的不同政策对股市形势的影响,从而使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宏观调控对股市产生正面影响,尽量稳定股条件下,研究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以2007年为例)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及其成效。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宏观调控对股票市场影响国内外
(5)影响政策成效之原因
2.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与分析法:通过阅读宏观调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相关书籍,论文等资料,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而又系统地分析。
(2)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于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实行期间上证指数的起伏,分析政策工具其成效及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3.研究思路
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
第三章先简单介绍宏观调控有哪一些手段可以用来影响股票市场的发展,并结合我国状况加以阐述。
第四章政策工具之成效,从短期的货币响程度进行评价。
二.宏观调控的定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既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调控模式,也不同于国外的调控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上。相对于西方国家主要是总量调控,中国的宏观调控既包括总量调控,又包括结构调控;既包括需求调控,又包括、国际收支平衡等四大总体经济目标,而由国家运用一定的经济政策(主要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以趋近经济目标的行为过程与总体管理[6]。
宏观调控有「政策调节」加上「计划调节」,而非只是「政府突发性的管制与干预」。
如果从宏观调控的方式与施行之对象的差异,宏观调控可以分为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8]。直接调控,就是由政府部门去直接组织、确定和干预各种个体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透过对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和各种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和干预,来达到对国民经济运行总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以达成国家所设定的经济成长目标。此宏观直接调控之特点为,国家不仅完全掌握着总体经济的决策权,而且还把总体经济目标加以层层分解与个体化,运用行政方式干预个体经济的经营活动。政府的直接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又是凭借行政管理的指令性计划指针来衡量与控制,将市场机制排斥于经济的调节体系之外。宏观间接调控是指政府部门不直接管理或干预各微观经济单位的日常决策经营活动,而主要是依靠对经济政策的制订和贯彻,依靠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和参数的调控,使用经济与非经济的手段方式,通过对各微观经济主体决策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经济条件施加影响,来控制和引导各微观经济单位的决策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使之符合国家在一定时期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9]。
综而论之,宏观调控是中国政府为达成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对抗经济过热与经济萧条)与经济结构协调的方式之一,并分别采取宏观直接与间接调控两种[10]。宏观直接调控是运用过去是计划经济的方式,从上到下对整个国有企业的干预,以达到国家要求的目标与产品的质量,中国在目前仍保留一部分实行计划来控制影响其国家重大利益的产业。而宏观间接调控就是运用制订政策的方式来控制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其经济调节的方式为市场调节加上政府调节型,主要是运
三.宏观调控政策对股票市场之抑制手段
上一节分析了宏观调控定义后,这一节我们希望了解的是宏观调控有哪一些手段可以用来影响股票市场的发展,而本文将宏观调控政策概分为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笔者认为以中国政府的立场来看,必然希望宏观调控政策可以达到影响整个经济体质的长远改善,也希望透过短期间的变化而达到长期稳定市场的目标,虽然「市场失灵」的现象不是政府可以控制的,但是政府可以透过其政策工具来降低「市场失灵」的影响程度,但也有可能无法达到其效果。所以,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运用各种相关法律或法规和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通过法治力量,对股票市场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如中共在2005年10月修改「证券法」与「公司法」,来调整过去法规不足之处,再配合股权分置改革的发展,增加其未来股份全流通的总体方向,以达成顺势而为之效。
(二)经济手段
指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针对流动性偏紧的状况而言,在中国的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之下,小幅上调存款准备率是属于适量微调。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存在持续性、不断累积的流动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只靠公开市场操作来收回流动性看来是不够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将一部分的流动性冻结,用以减轻央行票据发行的压力,用以搭配公开市场操作,有助于降低市场流动性。
(2)公开市款,扩大货币供给量。而当央行卖出有价证券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会减少,此时银行贷款相对减少,货币供给量也减少。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币。
(3)重贴现率
重贴现率为央行对银行贷款的利率。央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各银行的「最终贷款者」,其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也就会规定一个贷款利率,而此一利率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有「基准利率」之作用。央行使用调升或调降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假如央行调高重贴现率,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就会增加,迫使商业银行提高对企业贷款的利率,从而紧缩企业的贷款需求,减少了贷款量与货币供给量。相反,假如央行降低重贴现率,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就会减少,使商业银行减少对企业贷款的利率,从而放宽企业的贷款需求,增加了贷款量与货币供给量。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贴现利率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重贴现率的基础上改进产生,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重贴现率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中国人民银行对各授权窗口的重贴现实行总量控制,并根据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适时调增或调减各授权窗口的再贴现限额。各授权窗口对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不得逐级分配重贴现限额。重贴现的对象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立存款帐户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重贴现,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重贴现的操作体系为:
①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立重贴现窗口,受理、审查、审批各银行总行的重贴现申请,并经办有关的再贴现业务(以下简称重贴现窗口)。
②中国人民银行各一级分行和计划单列城市分行设立授权重贴现窗口,受理、审查,并在总行下达的重贴现限额之内审批辖内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重贴现申请,经办有关的重贴现业务(以下简称授权窗口)。
③授权窗口认为必要时可对辖内一部分二级分行实行再贴现转授权(以下简称转授权窗口),转授权窗口的权限由授权窗口规定。
④中国人民银行县级支行和未被转授权的二级分行,可受理、审查辖内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重贴现申请,并提出审批建议,在报经授权窗口或转授权窗口审批后,经办有关的再贴现业务。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使用公共支出、税收、财政补贴(价格补贴与利率补贴)、投资建设(公共支出)等手段,贯彻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区域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缩小地区差距等特殊目标,搭配制订的财政方针、准则、策略等的统称。
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第一条即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也就是说,中国新」的完善市场机制取向,「增收节支」的效率取向。
(三)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机构的权力,通过强制性指令,直接对股票市场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控。以中国股票发行上市制度的演进为例,可以了解中国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来调控股票市场。
中国股票自1990年以来发行上市制度,按特征大致上可分为审批制与核准制(有「核准制+通道制」与「核准制+上市保荐」两种)。再具体可分为严格行政审批阶段(1991年到1998年)、核准制阶段(1999年到2003年)和保荐人制度阶段(2004年至今)[15]。首先,严格行政审批阶段采取的是严格的计划管理政策,实行额度采管制度,也就是说由国家计划发行规模,计划外的股票发行都一律禁止。而审批制式采取「两级审批」,包括额度审批与资格审批。其次,在核准制阶段股票的发行报国务院监督管理部门核准,可不经地方政府或中央企业主管部门审批核准,而直接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证监会)获其派出机构核准。实际上,核准制是在2001年3月17日起才正式实施,而2001年4月证监会又推出「通道制」,对券商同时推荐发行上市企业设限。最后,保荐人制度阶段,主要内容是建立了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注册登记制度。即企业发行上市不但要有保荐机构进行保荐,还需要具有保荐代表人资格的从业人员具体负责保荐工作。而不论是哪一种制度,都存在着浓厚的行政干预色彩。如审批制采取额度控制、行政保荐之办法来垄断股票发行市场,使发行市场没有竞争机制存在,企业只能对政府采取「公关行为」才有较多的机会上市。而核准制下的通道制,券商受限在「限报家数」上,证监会控制着上市家数、上市速度与上市公司的股价制订。由于核准制下想取得上市的资格仍要获得监管机关授权认可,且中国内地市场在2002年到2005年股市的低迷使得中国内地企业在上海与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时间充满漫长与不确定,所以很多希望上市的公司也往海外上市的方式进行[16]。
随着中国股民人数不断增加,股市波动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力度增加。中国政府也相当关注股票市场动态,也不得不动用各种政策手段来扶持股票市场,使原本应该随着经济波动而波动的股票市场变成了随着政策的调整而波动的股票市场,中国的股票市场因而变成「政策市」[17]。
四.政策工具之效果
从中国股市的历史来看,中国政府调控股市的模式是属于「偏差调节模式」,即以减少股市的变动与政府预期目标的偏离程度为调控的具体目标,而不是以股票指数为调控的具体目标,一旦股市运行严重偏离政府目标时就会引发政府强烈干预[18]。政府的目标主要有大量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发展,利用其市场机制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如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以改变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体制和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的重新配置和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等。在实现这些目标的同时,还希望防止股市出现剧烈动荡,产生危及金融体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中国政府对证券市场调控的主要手段一是控制股票的供应量和供应速度,二是控制合法进入股市资金的种类和数量,即从供给需求两个方面来控制,但必要时也会采取改变交易规则、交易成本,甚至动用行政手段来加以干预。
一般来说,股票市场会受到整个总体经济形势(如经济成长好坏、国家是否有战争等系统风险)、投资者对未来前景的展望(投资者的预期心理)与政府的干预政策(如证券交易税或资本利得税的公布)等因素所影响。
当然,假如要研究个别股票的状况,以分析程度上来说,会更加的复杂,本文排除非系统风险的问调升利率并没有促使投资人将钱单纯存入银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利率的政策对股市调控的能力似乎也不明显。
表二 200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利率调整情况
调整时间调整内容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表现(沪指)
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沪指大跌1.58%,报收于1320点
2005年03月17日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沪综指下跌0.96%
2006年0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到5.85% 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点,收盘1440点,涨23点,涨幅1.66%
22.22点,涨幅1.04%
2007年07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7月23日(周一),沪市开盘报收4091.24点,上涨32.39点
2007年08月22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8月22日,受8月21日晚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的消息影响,沪指涨幅0.50%,成交1621.98亿
2007年09月15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9 月 1 7 日(周一)沪综指上涨109 . 21 点,涨幅2 . 06 %,成交额1687.52亿
2007年1
影响中国股市的财政政策主要为证券交易印花税,1990年证券交易印花税首先在深圳开征,专门针对股票交易额征收,是投资者从事证券买卖强制缴纳的费用,也是中国政府调控股市的重要政策工具。伴随着股市走高、交易量攀升,证券交易印花税也迅速增长,2007年第一季证券交易印花税高达人民币122亿元,比2006年同期成长515.9%。自2006年上半年以来,中国股市快速发展,上证综合指数从2006年5月初的1,400多点一路攀升至4,300多点。而在一段时间,沪深股市每日成交量持续在人民币3,000亿元以上,接连创出历史新高。
中国财政部在2007年5月30日无预警调高证券印花税,从0.1%提高到0.3%,由于中国政府行为,而非整体经济,中共中央可能希望市场拉回15%至20%。世界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霍夫曼表示,提高印花税需与其他措施共同发挥作用,可能推出的资本利得税,不应作为股市降温的短期措施,而应视为整体政策一环。汇丰金砖动力基金经理人黄时彦表示,相对陆股亮丽的报酬,调高证券印花税对投资人来说,影响似乎很有限,但5月18日中国才一口气宣布调高存款准备率等三项调控措施,不到两周,再度调升证券交易印花税。市场担心可能还会有更强有力的降温措施,以抑制过热的股市投资。摩根富林明JF亚洲基金经理人赵心盈指出,2007年来中国政府连续多次祭出降温措施,虽然短线拉回难免,甚至波及其他亚洲股市,但均可视为技术性回调,并非基本面指标恶化。而检视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的前后两日,由于加重股票交易成本,2007年5月30日中国股市随即大跌,一度出现恐慌性的卖压,全天震荡下滑,上海证券综合指数报收4,053.09点,跌幅为6.5%;深圳证券成分指数下跌829.4点,跌幅达6.16%。
2007年5月31日沪深两地股市走势低开,跌破3,900点关卡;之后大盘快速反弹,但仍有900多支个股下跌,成交量超过3,600亿。上证综指开于4,006.62,收在4,109.65点,上涨1.4%;深证成指开于12,502.09点,收于12,944.23点,上涨2.51%。当时印花税上调对市场所形成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但「牛市」格局未变,有关单位日后是否采取其他的抑制过热股市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值得关注。
由前后两日股价指数的涨跌情况观之,课征证券印花税的效果是短期的,第一天跌幅超过6%,但是第二天股市随即开低走高,因此,以此次课征印花税的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成效似乎不大。
2.资本利得税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曾表示,中国政府调控股市,是为了让股市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希望广大投资者对股市保持信心。2007年6月7日中国股市经由官方出面辟谣,指出不会开征资本利得税影响上海、深圳两市纷纷上涨。上证指数收在3,890.8点,上涨114点;深圳综合指数上涨40点,收在1,126点,涨幅都在3%左右。中国证券时报引述吴晓灵说法指出,中国政府目前进行的所有宏观调控举措,都是为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股市的长期向好。
课征资本利得税的财政政策由于一般认为会对股市造成重挫,因此目前中国政府还未决定课征此种税制,因此对此种宏观调控政策可以留待未来观察,看其政府是否有动机加入成为其政策组合之中。
五.影响政策成效之原因
由上一节可看出2007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国股市的调控能力似乎没有产生极大的影响,而此政策成效不彰的因素可从流动性过剩、地下经济与中国地下经济与国际之比较方面加以探讨。
(一)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Li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既已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账户中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或交易资金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话,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一种需求供给关系,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一般所说的热钱。上面两种流动性多数情况下会有关联,即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通常会引发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所以当国家开始收紧银根时,股票市场就会失去资金供给,因而表现不佳。
中国各界对流动性过剩的根源相关讨论主要在以下几点:
(1)中国储蓄率过高;外贸顺差增长迅速;外资热钱进入。
(2)全球性高储蓄;全球性低利率;全球性金融衍生品快速发展。
(3)中国投资结构存在问题;中国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美日等国通过贸易赤字输出资金,形成流动性泛滥。
(4)国际收支不平衡;国内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原先经济战略和政策的失误。
(5)内外因素论:内因是公共财政收入增长和企业收入增长双加快;外因是外汇储备增长比较快。
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大致上有3方面:首先,是储蓄与投资关系的问题。即投资结构之问题;包括投融资体制需要改革,要朝着真正市场导向去优化。储蓄率过高一方面导致消费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造成过度储蓄。这几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与中国企业盈利都增长很快,使得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倾向增强,造成储蓄和投资扩大。原来一个国家经济热的时候,贸易收支状况是恶化的,但是中国相反,经济越热,贸易顺差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储蓄投资的比例关系失调,问题的根源出在经济体制和投资结构上。其次,由于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导致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中国的流动性绝对过剩从国家层面来看,无论是外汇还是人民币发行量,都相对充裕,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社会上虽有很多储蓄,但有很多项目缺乏正常的融资管道。目前中国基本是通过银行体系来配置信贷资源;而银行的风险评估有其局限性,无法做到以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和融资需要,影响了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第三,美国等国透过贸易赤字输出资金,形成流动性泛滥。这也可能成为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美国等发达国家很长一段时间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客观效果是造成套利交易量加大,形成了流动性效应,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中国。
由于中国有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可知为何中国人民银行使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调控股市的效果有限。以美国联储局(FED)升息为例,调整联邦基金利率针对的是货币市场的隔夜拆借利率,联储局宣布加息或减息,都是透过公开市场买卖债券,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促使联邦基金利率的升降。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则根据联储局的基准利率及市场情况自行制订。中国的加息是央行通过行政方式,由政府规定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水平,以一年期的存贷利率作为影响其他利率的基准,且由于中国具高达一半以上的地下金融活动。加息措施反令投资者得到加码机会,吸引更多热钱流入。近年中国央行两次加息,但其后贷款规模仍不断扩张,反映出加息的作用非常有限。
(二)地灰色经济、洞穴经济、影子经济、家庭经济、第二经济等等。地下经济的范畴可分为3种,第一种为「逃避税收」的地下经济。从逃避税收的角度来界定地下经济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第二种为「非法的」地下经济。从合法与否的角度来衡量地下经济的现象也很普遍。目前中国国内一种比较流行的概括方法是:按照「地下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和合理,将其分为3 类:第一类是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地下经济」活动。如走私、贩毒、卖淫、赌博、贪污、受贿、拐卖人口、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制造假票证假货币等等;第二类是不合法,但有一定合理性的「地下经济」活动。如「无证车」、未注册登记的小饮食店等等,主要表现为各种无照经营、无证经营行为;第三类是合法的经济活动,但其收入却因为种种原因逃避了国家的税收这类「地下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各种偷逃税行为和民间交易行为。第三种为「非正规」的地下经济。法国学者巴塞里迈对地下经济作了如下定义:地下经济等于看不见的经济加上自主经济,所谓看不见的经济是指这种经济活动与市场经济有联系,但属于非法经济。所谓自主经济,是指这种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表现为「邻里化」或「家庭化」或「自由式」的劳动[20]。
由表三在庞大的资金资源、民间借贷具有优势示范作用等4 种。因地下经济昌盛,相对使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涵盖面受到限制[21]。
表三中国地下经济增长率与国际之比较
国家 1960年 1995年增长率
瑞典 2 16 14
丹麦 4.5 17.5 13
挪威 1.5 18 16.5
德国 2 13.2 11.2
美国 3.5 9.5 6
奥地利 0.5 7 6.5
瑞士 1 6.7 5.现在所说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运用「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但也搭配「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由此可知宏观调控政策之手段与目标,整个宏观调控流程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变量,藉由此一方法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影响到整个市场机制,而透过市场机制的变化来达成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经济稳定成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于宏观调控政策之有效性,第一,从存款准备率来看,2000年以来存款准备率共调整了15次,主要调整幅度为0.5%,上涨次数11次,下跌次数仅4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央行调整存款准备率并无法使股市有效降温,其对股市的调控能力似乎不大。第二,从利率来看,200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利率调整情况,总计10次调整,涨幅有7次,跌幅只有3次,因此可以看出利率政策对股市调控的能力似乎也不明显。第三,从存款准备率的公布时间对股市影响之状况观察,有8次涨势与2次跌势,此观察仍显示宏观调控对股市的成效仍不十分明显。第四,以2007年5月30日课征证券交易印花税来看,前后两日股价指数的涨跌情况观之,证券印花税的效果是短期的,第一天跌幅超过6%,但是第二天股市随即开低走高,因此,从此次课征印花税的财政政策对股市的长期影响成效似乎不大。第五,目前中国政府还未决定课征资本利得税,因此对此种宏观调控政策可以留待未来观察,看中国政府是否有动机加入成为其调控政策组合之中。
由于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如在中国股市资金来源中,散户资金的主要来源(大约占七成),散户本身的存款多,中国人民银行收紧银根对他们没什么太大的影响。而货币政策中加息的政策使得境外投资者得到外汇套利的空间,使得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中国的加息是央行通过行政方式,由政府规定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水平,以一年期的存贷利率作为影响其他利率的基准,且由于中国具很高的地下金融活动,加息措施反使投资者得到加码机会,吸引更多热钱流入。近年中国央行多次加息,但其后贷款规模仍不断扩张,反映出加息的作用非常有限。
导致中国宏观调控

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 ...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下是具体的实施策略: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在于扩大投资和减轻负担。政府大幅增加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集中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等领域,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政府通过税制改革,如...

2008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怎样?基于此形势,政府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
08年以来支撑我国经济最重要的出口受到了巨大挑战, 本届政府主要对策是通过扩大投资(4万亿还有鼓励创业)拟补出口的不足,短期内维持了经济没有下滑,但是政府巨额投资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很快就难以为继,创业又进展不大(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确不智,失败居多),从两会开始统一认识,以内需为主,主要政...

央行出台什么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具体措施是什么
抑制通货膨胀: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能有利于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抑制通货紧缩: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 ...
1、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额将达4万亿,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

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论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打响品牌。 更是保证企业员工的基本份额,力保少裁员的原则。另外一条,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流通,降低贷款利率。支持企业改革,政府扩展大型开发项目。 总体来说,中国是幸运 的,因为奥运会所带来的旅游业的蓬勃,制造业的发展,都刺激了中国整体的消费,有助于缓解中国所承受的经济压力。

分析2008年我国政府采用的刺激经济发展措施的背景与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宏观经济政策由全面紧缩向全面宽松转变。这其中包括:4万亿财政支出、降息、降低住房首次贷款比例等等。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转变的本意是刺激总需求、防止经济全面下滑。 实际政策执行的结果,2009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迅速复苏,在房价产市场迅速升温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国物价指数...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和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90年代前,由于没有实行市场经济,所以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以行政性干预手段为主 从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开始逐渐利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手段:1993-1997年 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旨在抑制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 1998-2004年 实行经济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8年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08年至今,“恢复经济”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所处背景2008年下半年以后,随着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迅速掉头,从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到了2010年,央行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2011年,由于前两年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过度...

从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中国实施哪些财政政策
一、从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中国实施哪些财政政策 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4方面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以上为主要的财政政策(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面对危机,中国政府迅速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果断将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向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一揽子计划包括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进自主创新和加强科技支撑,以及大力保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