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待知识分子:从礼遇到杀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礼遇

起义使一切颠倒了。自领军以来,知识分子居然主动前来投奔。朱元璋当然受宠若惊,毕恭毕敬。他们随随便便出几个主意,就令朱茅塞顿开,见识大长。冯国用一见朱,就建议他取建康以为根本,再四出征伐,平定天下。李善长一见面,就说他像刘邦,劝他“法其所为,不嗜杀人,天下不足定也”。这些建议让在黑暗中摸索的他如遇明灯,通往皇位的道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

尝到了甜头的朱元璋全力争取知识分子。他专门派出手下,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四处打听哪儿有读书人。他知道,请读书人出山其实成本不高:只要你客客气气,给足他们面子,再给个虚职,他们就会感激涕零,为你卖命。“费得不多,赚头极大,真是划算的买卖”。

听说朱升很有学问,朱元璋就学刘备三顾茅庐,“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

听说镇江的秦从龙学问很大,朱元璋特地派侄儿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前去邀请,并特意远出南京城门迎接,安排他和自己住在一起,“事无大小,悉与咨谋”,“称先生而不名”。每年秦从龙生日,朱元璋“皆有赠遗,或亲至其家,与之燕饮,礼遇甚厚”。秦从龙感激得见人就流泪诉说朱的知遇之恩。

知识分子瞧不起他这个出身寒微的山大王,他也不以为忤,而是愈加低声下气。刘基“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说什么也不肯出山。朱元璋叫处州总制孙炎派人力请,又叫刘的朋友陶安和宋濂分别赠诗劝说。软磨硬泡,终于把刘基请了出来。朱大喜过望,专门建了礼贤馆给刘基等人居住,跟刘基说话,从来都称“老先生”,在给刘基的信中这样开头:“元璋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慰刘基书》、《谕刘基书》,《全明文》卷34),语气恭敬虔诚得无以复加。

朱元璋的知识分子工作,做得确实太到位了。他的谦虚、热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倾倒了大批文化人。知识分子纷纷说,“吾辈今有主矣”,死心塌地为他卖命。朱元璋的投入获得了百倍回报,最终独步天下。论者多以为,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是他最终从群雄中脱颖而出的根本。方孝孺就说:“地大兵强,据名号以雄视中国者十余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独能聘至太史金华公(宋濂)而宾礼之。”

硬逼

建国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他继续以前的老办法,命人携带大量金钱分赴各地寻访人才。对知识分子还是坚持“给足面子”,嘱咐使臣们:“求贤之道,非礼不行……有司尽心询访,必求真材,以礼敦遣。”

不过,朱元璋这时的知识分子政策已由一手变成了两手。天下未定之际,读书人不出山他不硬逼。因为逼急了,这些人有可能跑到他的对手那里去。他只能摆出宽怀大度的样子,置之不问。如今天下已经姓朱,读书人无处可逃,所以对那些太不给面子的知识分子,朱元璋不再介意偶尔显露一下自己的獠牙。

江西贵溪的夏伯启叔侄不愿在新朝当官,干脆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以示决心。朱元璋闻讯大怒,把夏伯启叔侄抓到南京,亲自审讯,枭首示众,全家籍没。苏州人姚润、王谟,同样因为“被征不仕”,“皆诛而籍其家”。

《明朝小史》更记载:“帝既得天下,恶胜国顽民,窜入淄流,乃聚数十人,掘一泥坑,特露其顶,而用大斧削之。一削去头数颗,名曰‘铲头会’。”就是说,他痛恨那些托身寺庙的遗民,将他们埋入地中,止露其头,用大斧削去,称为“铲头会”。

在朱元璋以前,虽然君权严重,士大夫阶层还是享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独立。“山林隐逸”不但被宽容,甚至被尊崇。这是传统社会留给人们最后一块自由呼吸的空间,朱元璋却毫不犹豫地封杀了。他认为,这些拒绝与他合作的人必定是看不起他这个前乞丐。他发布命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这就是所谓的“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天下是他朱元璋的天下,所有读书人都是仰他朱家的阳光雨露而活,不为他朱家服务,就是滔天大罪。

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效果十分明显。天下知识分子再也不敢东躲 *** ,都老老实实出来为新政权服务。大明王朝的官僚体系迅速建立,国家机器按计划有效运转起来了。

朱元璋对待知识分子:从礼遇到杀戮
硬逼 建国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他继续以前的老办法,命人携带大量金钱分赴各地寻访人才。对知识分子还是坚持“给足面子”,嘱咐使臣们:“求贤之道,非礼不行……有司尽心询访,必求真材,以礼敦遣。”不过,朱元璋这时的知识分子政策已由一手变成了两手。天下未定...

朱元璋得天下前重用文人, 得天下后又屠戮文人,为何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
朱元璋的突出之处,是比别人更重用知识分子,最能正确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当然,文人们之所以投靠朱元璋,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所周知,文人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单靠他们自己,并不能安邦定天下,要想施展抱负,非附丽于某一个封建帝王不可。但当时,文人几受轻视,甚至有九儒十丐之说,而且科举也是几次三番的兴废,文...

为什么朱元璋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前后差距会这么大?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民,小时候尽管可能上过学,但是学得并没有很精,所以,他最开始对待前来投奔他的知识分子,都是礼遇有加,因为他们懂得的要更多。可是后来,却将很多官员斩首,甚至家人也不放过,最后越来越看不起。这前后的态度差异真的是太大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最初的朱元璋,因为...

从礼遇到杀戮 朱元璋为什么憎恨文人
憎恨文人?没有吧。杀戮的也不光是文人啊,当初随他一同打天下的武将也基本都干掉了,除了个别几个。

朱元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元朝不懂士人阶层在辅助统治时的重要性,朱元璋可不傻,至少在明朝建立之前,他对读书人是相当礼遇,且求贤若渴,刚进入南京时,就专门设立了一座“礼贤馆”,凭此大量招揽读书人,并诚心向前来投靠的读书人请教治国、治民之道,给他们的待遇和尊重远远超过元朝。明朝建立前,朱元璋是足够礼贤下士的,而...

朱元璋为什么杀功臣
朱元璋笑之:似是而非。太子不解求教,朱元璋道:从前有村,良田千亩,皆属姜家,村有百家农户,尽租其田地维生,那姜家财雄势大、横行乡里,勾结不法官吏压榨佃农,村民不堪租赋日重,一茅姓佃户率先发难,领众村民灭姜家满门,为防官府究办,将姜家金银尽献地方污吏,贪官见财心喜,兼为平民愤,...

明朝时期的儒家学说。
首先,这要从对儒生首鼠两端的朱元璋身上找原因。在朱元璋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既重用佛、道,又时而杀戮和尚、道士。对儒家、法家等也是如此,虽然他经常大骂李斯、韩非等法家,但他治国思想的精髓又多是从法家著作中生吞活剥而来的。他一向标榜孔、孟,言必称三代,儒家思想似乎是他的惟一旗帜,但他在骨...

朱元璋:“我取天下,正要读书人!”浙东“四先生”出山
不过在投奔集团的知识分子中,真正对朱氏统一事业有着重大影响的除了同来自淮右地区的李善长等人外,还有就是浙东文人圈或言浙东“四先生”,尤其是浙东四先生中的出山则赋予更多的传奇色彩。> >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人,从小聪明绝伦,读书过目不忘,且有勤学的好习惯,因此小小年纪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神童”。14岁那...

朱元璋为什么杀功臣?不能把他们贬为庶民吗?
原因很简单,前文说过,这是争执之中的话赶话,说到那儿了,一句气话,但付友德就是宁折不弯的脾气直接就把儿子头提来了,所以朱元璋下文会暴怒!非常暴怒!因为这不是朱元璋的本意,一句气话让付友德用行动变成了对朱元璋的反戕。说白了就是置气至死。说了这些大家在看看原文的描述还会觉得这段话很...

朱元璋恼怒孟子的原因,只是因为思想不对吗
朱元璋对治理天下的才能表现出了相当的耐心和诚意,包括袁的遗民。对于一些早期投奔他的学者,如宋濂、刘基、陶安等。,他曾经非常信任他们。建国前后,也给予了特殊待遇。如果把刘基当成他的诸葛亮和的话,绝对不会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为先生,这是皇帝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武初年,朱元璋在制定国家税粮时,还特意为刘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