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多都用两个字起名呢?

谁还知道有三个字名字的人物,其中复姓不算.
(例如:诸葛亮--”诸葛”是复姓)

《三国演义》中的双字名考辨
如果纯粹说《三国演义》的话,历史上的确存在、并且拥有货真价实的双字名的只有五个人(留在文末分析)。其余一些看起来似乎是双字名的人,现先考辨在下:

1.少数民族译音:
阿会喃:八十七回,孟获管下第三洞洞主,蜀军南征被张翼所擒,释后为获所杀。
彻里吉:九十四回,西羌国王
董荼那:八十七回,孟获第二洞元帅。为张嶷擒。释后为获所杀。
俄何烧戈:一百九回,羌将。兵败自刎。
金环三结:八十七回,孟获第一洞元帅。为赵云杀。
轲比能:八十五回,辽东鲜卑国国王。
忙牙长:八十七回,孟获将。为马岱斩。
沙摩柯:八十二回,蛮王。兵败为周泰杀。
兀突骨:九十回,乌戈国国王,为诸葛亮烧死。
2.是复姓而非双字名:
淳于琼:三回,左军校尉,袁绍将。失乌巢,为绍斩。
淳于导:四十一回,曹仁部将,为赵云杀。
淳于丹:八十四回,吴将。
濮阳兴:一百二十回,吴丞相。为孙皓斩。
毋丘俭:一百五回,魏幽州刺史,扬州都督,字仲恭,河东闻喜人。为宋白杀。
毋丘甸:一百十回,毋丘俭长子。
3.因作者误断史书句读而错者:
乌桓触:三十三回,幽州刺史,降曹,加镇北将军。(据考,此人名是句读错。《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载:“尚、熙为其将焦触、张南所攻,奔辽西乌桓,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太守令长背袁向曹……。”触即焦触。)
曹安民:十六回,曹操侄,张绣军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实为曹安、曹民二人。)
王子服:二十回,汉侍郎,衣带诏事发,为操杀。(《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献帝起居注》有“承谓服曰:‘……今吾与子由是也。’”云云,可见王子服名服,字子由。《后汉书·董卓列传》称其为“偏将军王服”。)
胡赤儿:九回,牛辅心腹,为吕布杀。(《后汉书·董卓列传》注引刘艾《献帝纪》:“辅帐下支胡赤儿等,素待之过急,尽以家宝与之,自带二十余饼金、大白珠璎。胡谓辅曰……诸胡共取其金并珠,斩首诣长安。”可见“胡”是族名,不是姓,“赤儿”是译音。)
胡车儿:十六回,张绣之偏将,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也是胡人。)
傅士仁:七十三回,关羽将,荆州失,降吴,后归蜀为刘备剐。(《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可见此人名“仁”,而非“士仁”。一般认为“傅”是衍字,此人姓士。)
4.将字、号误作名者:
许子将:一回,汝南人,著《人物志》。(名许劭。)
吴子兰:二十回,汉昭信将军,衣带诏事发,为操杀。(名吴硕。)
庞德公:三十五回,襄阳人,字山民,庞统之叔。(“德公”是字,其名失传。所谓“字山民”,其实是他的儿子字山人,事见《后汉书·逸民列传》。)
孟公威:三十七回,汝南人,诸葛亮友。(名孟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公威名建,在魏亦贵达。”)
石广元:三十七回,颖川人,诸葛亮友。(其名失传。)
崔州平:三十七回,博陵人,诸葛亮友。(其名失传。)
黄承彦:三十七回,诸葛亮岳父。(其名失传。以《襄阳记》体例,德公、公威、广元、州平、承彦皆为字。)
曹文叔:一百七回,曹爽从弟。(其名失传。其人出自皇甫谧《列女传》,该书对一切人皆言字不言名。且曹爽字昭伯,他的从弟字文叔,正合体例。)
刘元起:刘备之叔父。(其名失传。)
吕伯奢:四回,成皋人,曹操义叔。为操杀。(其名失传。)
卫仲道:七十一回,蔡琰前夫。(其名失传。)
眭元进:三十回,袁绍将。为曹兵所杀。(其名失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淳于仲简即淳于琼,以《曹瞒传》体例,元进、莒子、威璜应皆为字。)
韩莒子:三十回,袁绍将。(其名失传。)
吕威璜:三十回,袁绍将。(其名失传。)
蒋义渠:三十一回,袁绍将。(其名失传。我猜测可能就是蒋奇。《后汉书·袁绍列传》:“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绍与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度河,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
刘子扬:二十九回,鲁肃友。(其名失传。)
严白虎:十五回,东吴德王,为董袭杀。(“白虎”是其号,相当于水浒中“及时雨”、“母大虫”之类。《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馀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如果“白虎”是名,不可能称“虎等”。)
孙尚香:刘备妻,孙权妹。(名孙仁。)
也许大家会抗议,我在这里列了这么多“其名失传”的人,安知是不是我的偷懒呢?其实很容易发现,这些名已失传的人,在《三国志》里不是一句带过,就是陈寿不载,而由裴松之从《襄阳记》等书中补入。而这些书,由于是记载耆旧,因此一般都不呼其名,只呼其字。久而久之,其名自然湮没无闻了。《后汉书》记载,在庞德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没几个人知道他名什么了,遑论后世。
5.虚构人物:
貂禅。
杨大将:十五回,袁术将,长史。
李春香:五十七回,黄奎妾,告密被操斩。
秦庆童:二十三回,董承家奴,向操告密。
单子春:六十九回,汉琅琊太守。
娄子伯:五十九回,京兆人,隐居终南山,道号梦梅居士。
武安国:五回,孔融部将,使锤,为吕布断手腕,
裴元绍:二十八回,旧为黄巾军,与周仓占卧龙山,为赵云误杀。
程远志:一回,黄巾军,为关羽所杀。
郭常子:二十八回,盗关羽马。
邢道荣:五十二回,零陵上将,为赵云杀。
马元义:一回,黄巾军,为何进斩。
好,现在该说到那“货真价实”五个双字名人物了:
郭攸之:九十一回,蜀侍郎。
马日磾:七回,太傅。
张世平:一回,中山贩马商人。
辛宪英:一百七回,辛敞姊。
尹大目:一百七回,魏殿中校尉。

这里,比较有趣的是尹大目其人。我在原帖中误把他当作山贼,是我的疏忽,实际上他的确是曹爽心腹。《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引《世语》:“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谓爽”云云。但是此人之所以名为尹大目,也颇值得考究。我把他误认为的李大目,在《三国志·魏书·张燕传》注引《典略》中:“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谓声大者为张雷公,其饶须者则自称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称李大目。”(其中张飞燕名张燕。)可见在山贼群中,常常以某人的相貌等特征为号。很容易理解,在那些出身低贱、没有正式名字的人中,也会以类似方式起名。那么尹大目是否属于这类人呢?《资治通鉴·魏纪八》:“殿中人尹大目,小为曹氏家奴。”——ok,就像主人们喊“来福”、“旺财”、“小强”一样,他们说:“你眼睛这么大,就叫你大目吧。”于是此人就叫尹大目了。
张世平,是一个商人。而那个时候,“巫医、商贾、百工”,是不被归入“良家子”的。公孙瓒就因为和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结拜,而大遭史官诟病。因此,张世平实际上是一个“贱民”。
据《后汉书·袁绍列传》引《三辅决录注》:“马日磾字翁叔,马融之族子。”而《汉书·金日磾传》:“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可见马家完全是因为仰慕金日磾,才给小孩起了这个名字,可以算单字名大潮中的一个特例吧。
郭攸之也较特殊——“之”字最早可能作为一种加在名字末尾的语助词出现,到后来渐渐固定下来,并成为起名时的习惯(类似的例子有“姑”苏、“勾”践等字),“某之”表面上是双字名,实际上早期仍然可以算是“单字+语助”。三国时在名后缀“之”的尚不多见,南北朝时则形成了风尚。
可见在五人之中,除了可以算特例的两个外,其余一个奴仆、一个商贾、一个女子,都是在社会上没有身份的,也许可以大略地说:“双字名是贱名”吧。当然如果能把《三国志》里的人物也加以考证,恐怕就更有趣了

参考资料:在下与成子彧兄聊天纪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07-15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一个人有姓、名、字、号四种称谓,姓来自于家族,是家族体系的象征;名来自于父母,是父母对子女的称呼,一个字简单好记;字是老师所赠,是对名的诠释,多为两个字;号是自己对自己的雅称。
《三国演义》故事所处背景时代人物的名都是一个字;字才有两个字的。(举例: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
第2个回答  2005-07-15
当时流行单名,但也有字号,如:关云长,刘懿德
第3个回答  2005-07-16
古代起名字都是;姓;名;字.名是一个字,字是两个字,叫起来顺耳
第4个回答  2005-07-15
具体名记不清了,在后期魏国有一人是三个字.
第5个回答  2005-07-15
赵子龙,关云长,张翼德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人名都是2个字?·
两个原因:一是避讳礼制,二是“王莽改制”。《三国演义》的出场人物,有人做过统计分类,其中有名有姓者共1092人,有姓无名者40人,无名无姓,但在书中有活动和涉及具体情节者27人。有几个人物出场不多,姓名不全,却容易记住。一是有名无姓的貂蝉,按杂剧里貂蝉的表白,她原是山西忻州木耳村人...

三国时期的人物名字为什么都是两个字?
最出名的,当属诸葛亮喜爱的好同志之一郭攸之,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人。他有名有字,所以能够证明郭攸之同志是三国时代实打实的敢于起双名的非主流之一。除此之外,曹魏大将田豫给自己的儿子也起了双名――田彭祖,彭祖是我国传说中的长寿之人,田豫起这么个名字估计是他儿子小时候得过大病,叫个...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很多人物的名字是两个字?
这样是为了减少重名的出现,便于户籍的管。这种制度大约源于秦。而古人名字比我们现在复杂得多,有姓,名,字,号(号大多自取)而且报名字的时候大多带地名,如三过里赵云出场时就报了自己的出生地。很难现重名。也就是说,中国名字没有规定一定要三字或两字(不可能有姓,名,字,号都一样的出现...

三国中的人物姓名为什么都是两个字?
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

为什么《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名字大多都是两个字或者说名字都是单字呢...
这是我国古代的习俗,“名”和“字”是不同的概念,“姓名”是“名”和“字”的组合,人的正式名字都是一个字的,像《三国演义》里,你可以看看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那一回,结绍了刘备的家谱,说的人名都是一个字,只有一个刘不疑是特例,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叫一个字的名字很是不方便,而是叫两...

为什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多都用两个字起名呢?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一个人有姓、名、字、号四种称谓,姓来自于家族,是家族体系的象征;名来自于父母,是父母对子女的称呼,一个字简单好记;字是老师所赠,是对名的诠释,多为两个字;号是自己对自己的雅称。《三国演义》故事所处背景时代人物的名都是一个字;字才有两个字的。(举例: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

为何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的姓名都是两个字的??拜托各位了 3Q
据说是起双字名不吉利。史书记载,王莽篡位时候,有些大臣犯了罪,不仅要接受刑罚,还被王莽起个双字名,可见双字名在汉朝时,还有贬低人的意思。 三国时期无论是史书还是人们的普遍认识都是起于东汉末年的,那个时候起名的方式还延续着汉朝一贯的方法,所以都是起单字名。 大概废除这种起单名方式的时期...

我在看三国演义时发现每个人物都有二个名字例如曹操字孟德这是为什么...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三国时期起名字为什么二字为贵,三字为贱
有两点因素。一是避讳礼制,先秦《礼记·曲礼》规矩,“二名不避讳”,意思和两个字的名有些剩余,多出一字可有可无。今后避讳准则日趋严密,删繁就简,单名逐渐成为干流;二是王莽改制,其上台后,为巩固政权,大搞复古,仿效商周,且由于其名也为单字,遂其下达禁止用双名的指令。由于单名说法有...

三国时的名字为什么都是两个字的?
故,王莽“二名之禁”并非是促使东汉、三国盛行单名的根本原因,而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我觉得还一个原因是因为古代人少,人少起单字的名就不重名了,而且那时人还有字,更可以进行区分。而后来人越来越多,为了避免重名,两个字的名就多了,因为两个字的名字可以避免有太多的重名。不过三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