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 之于而乃其以6个虚词的用法,词性 词义 例句.

帮忙-0-

第1个回答  2013-07-21
0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为离衡。(《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可依此判断。2)表顺承(承接),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 04.【乃】(1)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例释: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例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例释: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6�1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释: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2)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释: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例释: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连词,表衔接或转折,译为:至于、如果。例释: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6�1刺客列传》)(4)复音虚词1)无乃 表猜测,译为“恐怕…”。例释: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2)乃尔 译为:这样。例释: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05.【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用于名词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例释: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游褒禅山记》)2)第三人称代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例释: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你的、你。例释: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个、那些。例释: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5)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个、这些。例释: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释: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译为:可、还是。例释: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例释: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例释: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释: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释: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释: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5)复音虚词1)何其 译为:多么。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5.【于】(1)介词1)在,从,到。例释: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2)按照,根据。例释:①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6�1淮阴侯列传》)3)由于。例释: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4)向,对,对于。例释: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例释: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6)与,跟,同。例释: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6�1诸葛亮传》)7)超过,比。例释: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8)给。例释:①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2)复音虚词1)于是 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A.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释: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B.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释: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2)见…于 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就这几个 其他找不到了o(∩_∩)o 哈哈

归类 之于而乃其以6个虚词的用法,词性 词义 例句.
0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为离衡。(《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可依此判断。2)表顺承(承接),今译为...

...为、于、其、而、则、然、乃”这九个虚词的用法并附句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九年级下文言文虚词整理,之,以,而然,乃,为,焉,于,其,虽,因,且,则,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

归纳六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如下: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文言虚词“之、其、而、矣、于、乃、则”用法、异义、例句(例句要是初...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文言虚词:"而,乎,乃,其,且,所,为,以,于,者,之"的意义,用法
“而”作为连词,连接并列、承接、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的句子,如“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和“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乎”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测度、感叹等语气,如“儿寒乎欲食乎”和“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乃”用作副词,表示顺承、逆转、范围限制、确认判断...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

高中文言文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18个虚词的归纳和总结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