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加急最快要两天时间。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
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14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
唐代的一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扩展资料:
八百里加急的由来
1、春秋时期,对于传递的速度上有了要求——快,于是「马传」应运而生。近距离的物品传递使用「单骑」传递,长距离的传递则使用「接力」传递。
2、秦统一全国后,十里设一亭,而处在交通线上的亭同时具备通信功能,被称为「邮亭」。这时,快递有了快慢之分。
一般普通物件对送达日期没有什么苛刻要求;但一旦物件上有着「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日行300里,而若写上了「十万火急」的字样,那就要求更快了,速度可达到日行400里,这在当时可谓是神速。
随着官府职能的日益完善,对传送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秦朝时就明确提出了对传送人员的招募要求,即「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
3、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递业进一步发展。这时对物品运输方面,增加了新的规定:物件必须由快递员骑马传送。如:紧急公文要求每日策马200里,在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日行500里。
4、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快递业得到了空前发展。隋唐时期对程限有着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5、唐朝时期,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全国大约有163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
有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万多人。而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写下了亲眼所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6、宋元时期
宋代的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7、明清时期
到了大清朝,由于军机处的设立,驿传的速度可达到一昼夜六百里甚至八百里。尤其是咸丰和同治时期,一旦打了胜仗,就立即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传递消息,这就是那时的「红旗报捷」。也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清代1里等于510米,800里等于408公里)。
所以,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的快递主要是为皇家和达官显贵的人服务的。且由于官方快递只传递官府和朝廷的物件,很少对民间百姓开放。如果私人想要寄送物品该怎么办?于是民间就出现了——镖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最快的为日行500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百里加急
古时候传输重要文件用的交通工具有驿船、驿马、或驿鸽。这里的八百里加急主要是指通过驿马、驿站、驿丁(卒)的传递方式。八百里加急就是最高级别的加急快件,往往都是聚众叛乱或者边疆大事才会使用八百里加急快件,基本上两天就能到达。这个两天其实不到两天,在路上的时间也就1天多。这个速度就是到现在来看,也是非常迅速了。
按唐朝的度量衡,一尺相当于现在的0.303米,一里是454.2米,800里相当于现在的363.36公里,以100公里/小时的时速开轿车也要近4个小时不停歇。1天之内靠人力及马匹跑完这样远的路程实属不易。一匹马跑完全程是不可能的。古代在全国各地官道上都设置了驿站。每隔二十里就有一个。在唐代,全国的驿站多达1639座,服务驿站的人员有2万多人。驿站里面有驿舍,可供驿丁休息和换马。
对于驿站的管理有相关的律法,非常严格。驿长负责驿马的管理和驿站人员的管理,如果有缺漏和损失由驿长负责赔偿。对驿丁就更严了。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很多送加急快报的驿丁往往从烟尘中喧嚣而来,换了马又绝尘而去,中途有时甚至连喝水补充干粮的时间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律法规定,驿丁抵达驿站必须换马,不换马杖责八十。如果耽误行期,则杖责一百。如果延误了战事,导致失败,不管什么原因都要被判处绞刑。这就难怪驿丁拼命的骑马,有时严重的时候,会跑死几匹马,甚至跑死丁兵。死了马上换人又跑。所以就是强盗都不敢轻易去截取八百里急件。怕惹上官府的剿杀。如果处于交战的时候,像这样重要的情报通常不会用一个途径传送,怕半路被截取。因此有可能陆路和水路结合的方式,或者多路出发递送加急快报。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最快差不多的要两天时间。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两者其实并无区别,都只是用来说情况很急迫。
古代的八百里、六百里加急是臣子给皇帝传送那样特急和私密的文件。一般紧急的文件都是隔着二十里就会有一个专门放这种文件的地方,就叫做驿站。他们一般也会在上面注明是要加急送的文件。然后这个文件传递的速度会很快,一般是快马加鞭地赶着送去,他们这种传递速度会高达到六百里甚至是八百里,如果特别快途中还要换马匹的,因为那么快的速度会有跑死累死的。在战役中,如果因为送迟了延误了时间,耽误了军情,还会被判死刑的。
学过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历史上的唐玄宗特别宠爱杨贵妃,而杨贵妃特别喜欢吃荔枝,长安没有荔枝,所以当时唐玄宗就下令让他们用八百里加急从外面运送荔枝到长安。荔枝抵达长安的时候荔枝壳子上的水都还没干。可想而知,当时的八百里加急是有多快啊。当时就流传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唐朝时期,君王对这种加急规定特别严格,稍有差池,就得受到严厉的处罚。在唐朝律例规定,如果有人偷偷地较少驿站人员的人数,以及相关马匹的数量,就要打一百棍子。还规定,书信文件到达一个驿站之后,必须中途换匹马,如果不换就得挨八十棍。如果在送的途中延误,而因此耽误情报,也是要杖责一百棍。严重的话,还会处死。在《唐国史补》中有一则,处理发配流犯的时候,一个官员为按时发文送达,随后就遭到了下达的处分,判以绞刑处死。
我感觉八百里、六百里加急真的可以和现在的空运做比较了,送的人一直没日没夜地赶着,要是送的人身体素质差一点直接就在路上死了,所以他们在中途安排了很多的人。所以一般会更换人、马匹。一般这样的速度三两天就能送到的。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啊?
八百里加急最快要两天时间。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六百里加急,八百...
古代专递重要情报要用到八百里加急 这个加急速度到底有多快
唐玄宗时期,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消息也是通过八百里加急传递到唐玄宗手上,而在接到消息前的唐玄宗正远在三千里开外的华清宫,而消息是在几天后到达唐玄宗手中,可以想象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有那么快。宋代时期,驿站便有了新的制度,没有官府的任命下,不得擅自开启八百里加急,一旦私自开启,必会受到严厉的刑罚。元代时期,由于...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我国古代公文传递靠驿站,一般每隔二十里设一个。一旦公文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三百里,遇紧急情况可达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马累了即在沿途驿站换马,确保连续飞跑,在最短时间内送达。所谓的“八百里加急”,表示情况最紧急,速度最快。唐...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
实际上,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就相当于现在的特急件,代表军情十万紧急。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天宝十四年11月9日,安禄山带着五六万兵马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 天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当时的传递速度就达到了每天 500 里。看来在如此军情十万紧急的...
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天宝14年(755年)12月22日,唐玄宗在临潼华清池得知6天前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华清池和范阳相距3000里,相当于信使每天要跑500里。唐尺合0.303米,500里约合现代227公里。这还不是古代最快的“特快专递”,“八百里加急”才是跑死马的节奏。“八百里加急”实质上是被称为“驿传”或“邮驿”的...
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非常快,中国古代没有 "八百里加急",最紧急的情况是 "六百里加急",因为在古代,以马匹为脚力,不可能日行八百里。"八百里加急 "是受电视和小说的影响而造成的误解。现在人们常说的 "八百里加急 "是从安史之乱爆发时开始的。从范阳到长安有三千里的距离。玄宗在动乱爆发的第六天就收到了这个消息...
古代传递军情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少快
据载,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 300 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 500 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级别,难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现在 0.303m,一里合 454.2m,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所谓八百里加急相当于咱们现在...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古代八百里加急是指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800里。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到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
1.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名信使高喊“八百里加急!”,随后骑着快马飞驰而过,这象征着军情的紧迫性。那么,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呢?2. 实际上,“八百里加急”在古代相当于现代的特急件,意味着军情非常紧急。以唐朝为例,当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时,唐玄宗在华清宫,...
古代的“800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据载,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3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级别,难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