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中的小孩是不是为了讽刺孔子

两小儿辩日中的小孩这样是不是为了讽刺孔子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但我们学习本文,应从文章本身出发,来认识它的思想价值。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能说明他不“多知”。虽然有嘲讽的意味,但两小儿的讥笑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确实说明孔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人们由此可以受到启发:连孔子这样一位十分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不宜把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作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29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
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注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译文

孔子到东方演讲,见到两个小孩在辩斗,(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读法(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文章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评论

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不知道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少不知道两个孩子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考虑到的是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的原因。您知道正确答案吗?!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人物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他与孔子针锋相对。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感悟】

我认为没有最聪明的人,学习永远是没有止境的。
第2个回答  2008-05-30
不是,只是对问题的不理解而提出的疑惑.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人无完人,就是很有知识的人,也只是在有些方面比其他人强一些,学无止境,人要不断地学习,

从一个侧面让人们明白,学无止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两小儿辩日中的小孩是不是为了讽刺孔子
虽然有嘲讽的意味,但两小儿的讥笑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确实说明孔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人们由此可以受到启发:连孔子这样一位十分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不宜把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作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

两小儿辩日最后一句小儿是在讽刺孔子吗
不是。孰为汝多知乎?译: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或译成:“谁说你知识丰富呢?”意思就是说:人无完人,就是很有知识的人,也只是在有些方面比其他人强一些,学无止境,人要不断地学习。(并不是讽刺孔子)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好!有问题可以追问或者直接联系我。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笑孔子有道理吗?
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相传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列子与孔子的学派不同他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讥讽孔...
列子可能是讥讽孔子所谓的“无所不知”,其中出现的两个孩童的形象则更突出讽刺了孔子。《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中,”知“字讽刺了孔子并非所谓的“无所不知”;”知“也可以译为”智“,列子可能还讽刺了孔子周游列国终不受用的愚蠢,反衬出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当然也有说法说列子是想借...

《两小儿辩日》有无对孔子的讽刺?
需要指出的是,《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并非真实发生,而是编造出来的。专家研究表明,《列子》中讲述这个故事确实带有讽刺孔子的意图,因为《列子》是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儒家代表,两派思想不同,道家借此机会嘲笑孔子。然而,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应专注于文本本身,从中认识其思想价值。孔子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两小儿辩日中是讽刺孔子的无知吗?
1. 文章并不是在讽刺孔子的无知,而是展现了孔子对于某些问题的好奇和求知欲。2. 故事中的两个小孩提出了关于日出日落的问题,孔子无法回答,这反映了他知识的局限性。3. 这一情节强调了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即便是博学的孔子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4. 故事的深层含义是提醒人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

两小儿辩日 故事结尾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辩日”就来下结论,是偏面的,不可取的。2、其次,孔子主动帮助孩子,虽最后无法解决问题,但毕竟也是一片善意参与其中,所以孩子应该表达谢意而非“笑曰”。当然,本故事的本意并不是要纠结两小儿该如何做,而是一则寓言,告诉我们,知识无穷,聪慧如圣人也会有解不出的题目。孔子画像 ...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是在讽刺孔子。因为百家争鸣,为了让人们更信服自己的学说,所以去侮辱

《两小儿辩日》 有无对孔子的讽刺?
《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本文先写...

两小儿辩日的解释带赏析的注是有赏析的
《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对于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有人认为是列子用来讽刺孔子写的。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