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七十五首古诗中托物言志的诗

如题所述

1、《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6、《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沁园春·雪》
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0、《莲》
唐·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着馀芳少,无人问的中。
11、《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2、《精卫》
清·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3、《秋夜望单飞雁》
北周·庚信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大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淘宝海量精品好书,网友力荐的这儿都有!
关注古诗赏析的人也在看
大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网上买书,上淘宝,品类齐全,折扣多多,这些必读好物现在买更划算!来淘宝,一站式购物网站新体验,一网打尽,淘,你喜欢!
杭州易宏广告有限公司广告 
神童必看 小学语文阅读辅导 儿童智力开发选掌门少儿

关注小学生写日记的人也在看
明星爸爸黄磊选择的智力开发品牌,激发全脑潜能,促成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小学语文阅读辅导浸入式预习,促成主动学习,AI智能课程,时间自由随时学小学语文阅读辅导
上海掌小门教育科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必备古诗75首》中的托物言志的诗
托物言志的诗 1、《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6、《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沁园春·雪》 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0、《莲》 唐·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着馀芳少,无人问的中。 11、《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2、《精卫》 清·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3、《秋夜望单飞雁》 北周·庚信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10 浏览4362017-05-10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托物言志的有哪些?!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 年代:【唐】 作者:【和凝】 体裁:【词】 春草全无消息, 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 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 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释 【注释】: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①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叹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 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注释 檐前:又作庭前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菊花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体裁:【七绝】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刊本《唐诗画谱》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 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 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 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 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 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 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钱尝居蓝田山下,故云。] 菊 年代:【唐】 作者:【郑谷】 体裁:【七绝】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 【注释】: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琴曲歌辞·幽兰 年代:【唐】 作者:【崔涂】 体裁:【乐府】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释 【注释】: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1
1、《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6、《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沁园春·雪》
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0、《莲》
唐·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着馀芳少,无人问的中。
11、《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2、《精卫》
清·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3、《秋夜望单飞雁》
北周·庚信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大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淘宝海量精品好书,网友力荐的这儿都有!
关注古诗赏析的人也在看
大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网上买书,上淘宝,品类齐全,折扣多多,这些必读好物现在买更划算!来淘宝,一站式购物网站新体验,一网打尽,淘,你喜欢!
杭州易宏广告有限公司广告
神童必看 小学语文阅读辅导 儿童智力开发选掌门少儿
关注小学生写日记的人也在看
明星爸爸黄磊选择的智力开发品牌,激发全脑潜能,促成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小学语文阅读辅导浸入式预习,促成主动学习,AI智能课程,时间自由随时学小学语文阅读辅导
上海掌小门教育科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必备古诗75首》中的托物言志的诗
托物言志的诗 1、《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6、《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沁园春·雪》 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0、《莲》 唐·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着馀芳少,无人问的中。 11、《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2、《精卫》 清·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3、《秋夜望单飞雁》 北周·庚信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10 浏览4362017-05-10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托物言志的有哪些?!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 年代:【唐】 作者:【和凝】 体裁:【词】 春草全无消息, 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 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 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释 【注释】: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①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叹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 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注释 檐前:又作庭前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菊花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体裁:【七绝】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刊本《唐诗画谱》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 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 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 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 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 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 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钱尝居蓝田山下,故云。] 菊 年代:【唐】 作者:【郑谷】 体裁:【七绝】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 【注释】: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琴曲歌辞·幽兰 年代:【唐】 作者:【崔涂】 体裁:【乐府】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释 【注释】: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托物言志的诗
1、《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6、《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沁园春·雪》
  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0、《莲》
  唐·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着馀芳少,无人问的中。
  11、《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2、《精卫》
  清·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3、《秋夜望单飞雁》
  北周·庚信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3-13
1.《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咏柳》
碧绿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3.《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4.《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5.《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6.《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7.《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8.《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9.《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10.《莲》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着馀芳少,无人问的中。
11.《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12.《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3.《秋夜望单飞雁》
失群寒雁声可怜,
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
今暝将渠俱不眠。
第4个回答  2020-05-12
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永燕唐张九龄,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小学生七十五首古诗中托物言志的诗
托物言志的诗 1、《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石灰吟》 明·...

小学生必背的七十五首古诗中最短的十首古诗
63、游园不值 (宋)叶绍(shào)翁 应怜屐(jī)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fēi)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64、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65、墨梅 王冕(miǎn) 我家洗砚(yàn)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

陆游经典诗词鉴赏(陆游著名的20首诗)
“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2,《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千古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创作背景: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

以小见大的诗句有哪些?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里的爱国诗: 1、《长歌行》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小学生...

古诗词鉴赏一般用的比较多的词有哪些`
【钗头凤 陆游】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翻译】红润柔软的手,捧出黄封的酒,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宫墙里摇曳着绿柳。东风多么可恶,把浓郁的...

鹿善继文言文答案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

以小见大是什么意思?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有关宋代李纲的语文文言文阅读
《病牛》这首诗便是他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在鄂州所作。作者屡次被谪,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这与其笔下身体病弱、力耕负重、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是何等相似!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 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

关于雪人的儿童诗句
这首是现代诗人顾城所写的《雪人》。 赏析: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含蓄地表达了“甜甜的心”还在的意思。托物言志,很含蓄,有蕴藉之美。 全诗笼罩着童话般的氛围,让我们看到,大诗人也会以清纯的笔调来抒写美丽的青春。诗并不是写得越晦涩越好。 扩展资料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

如何去解读诗歌的字句,欣赏诗歌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赏析 上文提到了《沈园》两首诗,第一首描绘了一幅惊鸿照影之景,第二首中不仅悲伤地质问:这惊鸿之景何在?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写下的悼亡诗。此时唐婉已经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了。诗人无限回忆着曾经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