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6-03-31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b]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在治理黄河会议上的讲话

周恩来

--------------------------------------------------------------------------------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这次会议是国务院召开的,我本来想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去现场看看,由于临时有国际活动,回国后又忙于准备三届人大,离不开北京。

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问题,要下决心,要开始动工,不然泥沙问题更不好解决。当然,有了改建工程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改建也是临时性的,但改建后情况总会好些。

治理黄河规划和三门峡枢纽工程,做得是全对还是全不对,是对的多还是对的少,这个问题有争论,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观察才能看清楚,不宜过早下结论。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能使黄河水土为民兴利除弊,各种不同的意见都是允许发表的。旧中国不能治理好黄河,我们总要逐步摸索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不断地解决矛盾,总有一天可以把黄河治理好。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黄河治理从一九五〇年开始到现在将近十五年了。但是我们的认识还有限,经验也不足,因此,不能说对黄河的规律已经都认识和掌握了。我们承认现在的经验比十五年前是多了,比修建三门峡枢纽工程时也多了,但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未知数要我们去解答。不管持哪种意见的同志,都不要自满,要谦虚一些,多想想,多研究资料,多到现场去看看,不要急于下结论。

改建规模不要太大,因为现在还没有考虑成熟。总的战略是要把黄河治理好,把水土结合起来解决,使水土资源在黄河上中下游都发挥作用,让黄河成为一条有利于生产的河。这个总设想和方针是不会错的,但是水土如何结合起来用,这不仅是战术性的问题,而且是带有战略性的问题。比如说,泥沙究竟是留在上中游,还是留在下游,或是上中下游都留些?全河究竟如何分担,如何部署?现在大家所说的大多是发挥自己所着重的部分,不能综合全局来看问题。任何经济建设总会有些未被认识的规律和未被认识的领域,这就是恩格斯说的,有很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必须不断地去认识,认识了一个,解决一个,还有新的未被认识。自然界中未被认识的事物多过人们已经认识了的。即使有那么多有关黄河的历史资料,当时也许看着比较好,现在再看就不够了,因为情况变了,沧海桑田,要变嘛!即使古书都查了,水文资料积累更多了,也还不能说我们对治理黄河的经验已经够了。这样说是不是永远无法做结论呢?那也不是。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内掌握的比较全面、比较成熟的东西,能够做结论的先做,其他未能认识的或未掌握好的,经验不成熟的,可以等一等,可以推迟一些时间解决。推迟是为了更慎重,更多地吸收各方面的意见,有利于今后的规划工作。

治理黄河规划即使过去觉得很好,现在看到不够了,也要修改。农村工作六十条要修改,农村发展纲要四十条也要改。像这些摸熟的东西还要不断地改,何况黄河自然情况这样复杂,哪能说治理黄河规划就那么好,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不可能!因此,希望所有行政领导同志、专家要和群众相结合,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允许大家继续收集资料,到下面去观察、蹲点、研究。大家可以分工从各方面用力。观察问题总要和全局联系起来,要有全局观念。谦虚一些,谨慎一些,不要自己看到一点就要别人一定同意。个人的看法总有不完全的地方,别人就有理由也有必要批评补充。要破也要立。不要急躁,慢一点做结论。这是不是调和的意见呢?当然不是。而是集中对的,去掉不对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对治理黄河规划和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既没有全面肯定,也没有全面否定。至于设想,可以大胆些。我曾经说过,可以设想万一没有办法,只好把三门峡大坝炸掉。因为水库淤满泥沙后遇上大水就要淹没关中平原,使工业区受到危害。我这样说,是为了让大家敢于大胆地设想,并不是主张炸坝。因为我不这样说,别人不敢大胆地想。花了这么多投资又要炸掉,这不是胡闹吗!我的意思是连炸坝都可以想一想。不过不要因为我说了,就不反对,就认为可以炸了。毫无此意。我也是冒叫一声,让大家想一想。如果想出理由来,驳倒它,就把它取消,不必考虑。专门性的问题,就是要大家相互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找出规律,发现真理。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原来苏联专家是按正常高水位三百六十米设计的。我们把大坝高程和运用水位都压低了,施工时大坝高程改按三百五十米,初期蓄水位不超过三百三十五米。三百三十五米以下库容原来九十六亿立方米,现在已经淤了五十亿吨泥沙,只经过五年,已经淤了一半。仅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四年两年就淤积了三十多亿吨。如果再经过一个五年,又遇上两场大水,加上平常年度的淤积,三百三十五米以下库容即将淤满。到那时,回水不影响渭河、洛河是不可能的。过去我们曾设想三门峡水库堆沙年限至少维持二十多年到三十年,在这个时期内,大搞水土保持等各种措施。但是,五年已淤成这个样子,如不改建,再过五年,水库淤满后遇上洪水,毫无问题对关中平原会有很大影响。关中平原不仅是农业基地,而且是工业基地。不能只顾下游不看中游;更不能说为了救下游,宁肯淹关中。这不是辩证的说法。做不好,上下游都受害怎么办?为什么不从另一方面想想?如果三门峡水库淤满了,来了洪水,淹了上游,洪水还要下来,遇上伊、洛、沁河洪水,能不能保证下游不决口?即使不决口也有危险。我们看问题要有全局观点,要进行比较。

有的同志主张维持原状。但是,五年之内能不能把上中游水土保住?绝不可能!要求在五年内把西北高原上的水土保住,我看砍了头也没办法。要叫我去,也不能接受这个任务,因为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三门峡工程总要改建。

当前的关键问题在泥沙。眼前五年十年内这一关怎么过?即使二洞四管的方案批准后就施工,也要到一九六八年或一九六九年才能生效,而且四管只能泄一千秒立方米,排沙有限。如果在这期间遇上像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四年的情况,库区再淤上三十亿吨,怎么办?这是燃眉之急,不能等。

本来三门峡工程改建的事,请计委批准就可以了,可是有些意见出入比较大,不征求大家的意见还不安心,因此挤出时间来参加这次会。听了大家的意见以后,情况清楚了。现在,大家都认为增加二洞四管还是需要的,对三门峡工程改建问题的争论少了。个别同志反对这个方案,主张上游修三个拦泥库,只拦泥,不综合利用。我看光靠上游建拦泥库来不及,而且拦泥库工程还要勘测试点,所以这个意见不能解决问题。即使说过去水土保持做得不好,上游勘察工作做的不好,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电力部工作上都有错误,但是眼前的这个病怎么治?要回答五年内怎么办这个问题。反对改建的同志为什么只看到下游河道发生冲刷的好现象,而不看中游发生了坏现象呢?如果影响西安工业基础,损失就绝不是几千万元的事。对西安和库区同志的担心又怎么回答呢?实施水土保持和拦泥库的方案还遥远得很,五年之内国家哪有那么多投资来搞水土保持和拦泥库,哪能完成那么多的工程。那样,上游动不了,下游又不动,还有什么出路!希望多从全局想一想。我也承认三门峡二洞四管的改建工程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是在想不出好办法的情况下的救急办法。改建有利于解决问题,不动就没法解决问题。改建投资可能多一些,但即使需要八九千万元,也不能不花,哪能看着问题不去解决!看问题要有全局观点,要看到变动的情况。三门峡工程二洞四管的改建方案可以批准,时机不能再等,必须下决心。

今天,我只能解决第一步增建问题,其他问题我还要负责继续解决,不是光注意了中游,不注意上游,更不是不注意下游。决无此意。现在成熟的方案只有这一个,其他的事情还要继续做。

再补充一点,一切问题都要到现场去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取得经验,然后再实践再总结。到现在我还担心二洞四管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要把事情想得太满,还可能会遇到困难,还可能发生预料不到的新问题。设计方面要多研究,施工时要和工人多商量,要兢兢业业地做。如果发现问题。一定要提出来,随时给北京打电话,哪一点不行,赶快研究。不要因为中央决定了,国家计委批准了,就不管了。因为决定也常会出偏差,会有毛病,技术上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更多。我再重复一句,决定二洞四管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既然决定了,就要担负起责任。大家要时常多想想。因为,黄河的许多规律还没有被完全认识。这一点要承认。我还要再三说一下,不要知道一点就以为自己对其他都了解了。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就急了点。头脑热的时候,总容易看到一面,忽视或不太重视另一面,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原因就是认识不够。认识不够,自然就重视不够,放的位置不恰当,关系摆不好。一九五九年水电部修建了三百多座大型水库,这几年下马了一些,现在还有将近二百座,很大一部分工程没有完成,遗留问题很大。修水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几年的教训是应该深刻吸取的。
第2个回答  2006-03-31
复制粘贴,快捷。
昨天晚上跟一个搞古代洪水研究的博士喝酒,席间聊到黄河的河道变迁,历史上的洪水期等,他说:黄河不是几个人,不是几代人,不是几年能解决的,虽然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但是对于黄河来说还是匮乏的,黄河需要的是实际的勘测和调查,和长期的综合研究。
所以我觉得你的问题太大了,上面的回答我看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都是面上的东西。作学问还是实际一点好

10个与黄河有关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以下是与黄河有关的10个历史故事:1. 大禹治水: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创始人大禹继承了他父亲鲧的治水事业,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黄河的洪水,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对黄河治理的智慧,也奠定了夏朝的基石。2. 周定王迁都洛邑:周定王在位期间,由于黄河流域的战乱和自...

10个有关黄河的故事分别是?
10. 黄河与历史战役: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官渡之战只是其中的一例,黄河流域的多场战役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黄河的历史故事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也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有名的黄河历史故事。1. 夸父追日:相传,夸父是一个神话人物,他非常勇猛,想追赶天上的太阳。他追了很久,在黄河流经的地方,他渴得非常厉害,最终被温度高得让人无法接近的太阳所烧死。他的烧尸之火就使得...

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 关于黄河的故事
1、大禹治水 禹之前鲧被舜派去治水,他采用了“堵”的方法治了3年,失败了,禹改变了鲧的做法,采用了“疏”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九过家门而不入的他终于成功。禹经过十三年的努...

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关于黄河的故事
1. 大禹治水:在大禹之前,鲧曾尝试以“堵”的方法治理洪水,但经过三年的努力,仍未成功。大禹接管后,改变了策略,采用“疏”的方法,即开渠排水、疏导河道,将洪水引导至大海。他与民众并肩作战,亲自挖土、挑土,辛勤劳作,最终在十三年的努力下,成功控制了洪水,使得土地重新适宜耕作。由于他的贡献...

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下列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1. 大禹治水:大禹被誉为治水英雄,他的治水事迹是古代人民与黄河洪水斗争的缩影。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将洪水导入大海,最终成功地解决了水患问题。这一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2. 河伯娶妇:河伯被认为是黄河的神灵,古时候人们为了...

黄河的历史故事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因为它滋养了这片土地,还因为它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立了都城,如西安、洛阳等。这些古都见证了中国的繁荣与衰败,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黄河的传奇故事。例如,唐朝时期,黄河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黄河的历史资料
一、起源与早期历史 黄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那时起,黄河就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根据历史记载,黄河流域的气候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这也影响了黄河的水量和水质变化。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黄河的水利工程建设也日益重要,成为了中国...

关于黄河的历史资料
关于黄河的历史资料:一、黄河的起源和早期历史 黄河,起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全长约5464千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早在数千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相对优越,提供了良好的农耕环境,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的黄河流域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如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

黄河有哪些历史故事?
黄河的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