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吕氏春秋 诬徒》全文翻译

急求《吕氏春秋 诬徒》全文翻译啊,谁能救救我!!注意是要全文的!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於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於学,则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师不能令於徒。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子华子曰:“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嗜其脯则几矣。”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
译文:通达事理的老师施行教育,能使学生安心、快乐、安闲、从容、庄重、严肃。这六方面在教学中实现了,那么邪僻的路就堵死了,正义之道就通行了。这六方面在教学中不能实现,那么君主就不能支使臣下,父亲就不能支使儿子,老师就不能支使学生。人之常情,不能喜欢自己所不安心的事物,不能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中有所得。一件事情做起来如果感到快乐,不用说贤人,即使不肖的人仍然会努力去做。一件事情如果做起来就感到苦恼,不用说不不肖的人,即使贤人同样不能持久。从人之常情出发,就会得到勉励人们学习的道理了。子华子说:“成就王业的人乐意做那些使自己成就王业的事,国破家亡的人也乐意做那些使自己灭亡的事,所以煮禽兽不可能把所煮的禽兽吃尽,人们专吃自己爱吃的肉就够了。”如此说来,成就王业的人专喜好理义,国破家亡的人专喜好暴慢。他们的喜好不同,因此他们所得到的祸福也不同。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敺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惭於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於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於己者,誉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
译文:不善于教育人的老师:心志不和谐,取舍一再变化,根本没有恒心,就象天气的晴阴一样喜怒无常;言谈一天一变,放纵自己的行为;过失在于自己,却不肯自我批评,坚持错误,自以为是,不能接受意见而有所改变;亲近有权有势的人和富有的人,不衡量他们的才能,不考察他们的品行,急忙跑去教他们,迎合奉承他们,惟恐不及;对于学生中平时操守清白美善、品貌出众、见识广博、勤于向老师请教、接近完成学业的人,却由此压制他们,诘难、疏远他们,妒忌厌恶他们;学生想要离去却又希望完成学业,而留下来又不安心,回家愧见父母兄弟,出门愧见挚友乡亲,这是求学的人所悲伤的,这是由于老师和学生彼此心志不同的缘故。人之常情,憎恶跟自己心志不合的人,这是老师和学生彼此结下怨恨的原因。人之常情,不能爱自己所怨恨的人,不能称颂自己所憎恶的人,学业的败坏,道术的废弃,就由此产生了。善于教育人的老师就不是这样。他们看待学生如同自己一样,设身处地施行教育,这样就掌握教育的真谛了。凡施加给别人的,自己一定能够做到,象这样,就做到师生一体了。人之常情,喜欢跟大家心志相同的人,称颂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帮助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学业的彰明,道术的普遍推行,就由此产生了。
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於师愠,怀於俗,羁神於世;矜势好尤,故湛於巧智,昏於小利,惑於嗜欲;问事则前後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译文:不善于学习的人,跟老师学习态度不认真,却想学得很精;跟老师学习不求甚解,却想学得很深。草木、鸡狗、牛马不能用粗暴的行为对待它们,粗暴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会粗暴地报复人,又何况是精通教学的老师和道术的讲授呢?所以,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实,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学习不努力,辩论起来分不清是非,教育人不精深。对老师怨恨,安于世俗,在眼前杂事上花费精力;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因此沉迷于耍弄奸巧计谋,迷恋微小的利益;在嗜欲上惑乱,处理事情前后矛盾;作文章观点杂乱不一致,即使简单也会有相反之处。分散的东西不能综合起来,综合的东西不能分析,重大的事来临却不能承受,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的毛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3
5.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于师愠,怀于俗,羁神于世;矜势好尤,故湛于巧智,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此不能学者之患也。(《吕氏春秋·诬徒》)

【译文】

不善于学习的人,跟老师学习态度不认真,却想学得很精;跟老师学习不求甚解,却想学得很深。草木、鸡狗、牛马不能用粗暴的行为对待它们,粗暴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会粗暴地报复人,又何况是精通教学的老师和道术的讲授呢?所以,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实,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学习不努力,辩论起来分不清是非,教育人不精深。对老师怨恨,安于世俗,在眼前杂事上花费精力;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因此沉迷于耍弄奸巧计谋,迷恋微小的利益;在嗜欲上惑乱,处理事情前后矛盾;作文章观点杂乱不一致,即使简单也会有相反之处。分散的东西不能综合起来,综合的东西不能分析,重大的事来临却不能承受,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的毛病。
第2个回答  2013-09-23
我有<<吕氏春秋>>白话版的电子档,加我QQ26216316,我可以发送给你.

吕氏春秋·诬徒 意思
(《吕氏春秋·诬徒》)【译文】不善于学习的人,跟老师学习态度不认真,却想学得很精;跟老师学习不求甚解,却想学得很深。草木、鸡狗、牛马不能用粗暴的行为对待它们,粗暴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会粗暴地报复人,又何况是精通教学的老师和道术的讲授呢?所以,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实,用心不...

《吕氏春秋·孟夏纪》诬徒赏析
【原文】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于学,则君不能令于臣,父不能令于子,师不能令于徒。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

急求《吕氏春秋 诬徒》全文翻译
译文:不善于学习的人,跟老师学习态度不认真,却想学得很精;跟老师学习不求甚解,却想学得很深。草木、鸡狗、牛马不能用粗暴的行为对待它们,粗暴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会粗暴地报复人,又何况是精通教学的老师和道术的讲授呢?所以,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实,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学习不努...

“弹冠者,言入仕也。取,进趣也;舍,止息也。什么意思
1. 见“ 取舍 ”。 2. 亦作“ 取舍 ”。择用与弃置;选择。 《吕氏春秋·诬徒》:“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汉书·贾谊传》:“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 颜师古 注:“取谓所择用也,舍谓所弃置也。”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再入启》:“强足以济艰难,勇足...

《宋书》记载的江南中"本业"是什么意思
《吕氏春秋·诬徒》:“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妬而恶之。”《淮南子·修务训》:“今以中人之才,蒙愚惑之智,被污辱之行,无本业所脩,方术所务,焉得无有睥面掩鼻之容哉!”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将令学生...

用众·《吕氏春秋》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吕氏春秋》之所以能成为囊括古今超越诸子的巨著,正是“用众”的结果。 “用众”,也不仅是吕不韦的思想路线,更是他治国的政治路线。他认为天下之本在于民众,响亮地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的论断,主张治天下“必先公”,公则得众。他不赞成君主独断,认为君王应当虚心、不争能、不显智,这样就可以“使众智”...

敏疾的解释
《吕氏春秋·诬徒》 :“﹝弟子﹞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 《西京杂记》 卷三:“ 枚皋 文章 敏疾, 长卿 制作淹迟。” 《隶释·汉戚伯著碑》 :“约身学事,才略胥通,笔墨敏疾,仪容 茂盛 。” 词语分解 敏的解释 敏 ǐ 迅速, 灵活 :敏捷。 敏感 。敏锐...

出伦的网络解释出伦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出伦的网络解释是:出伦语出:《吕氏春秋·诬徒》:“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后汉书·郎_传》:“夫有出伦之才,不应限以官次。”《金史·温迪罕缔达传》:“天子谓孤曰:‘朕得一出伦之才,学问该贯,当令辅汝德义。’”。出伦的网络解释是:出伦语出:《吕氏春秋·诬徒》:“弟子...

贵生·《吕氏春秋》原文注解与鉴赏
〔鉴赏〕 此文与《吕氏春秋》中的《先己》、《诬徒》、《知度》、《明理》等篇记录了先秦华子学派的思想。《贵生》篇集中论述了个人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认为完整意义上的个人生命和个人尊严高于人类所有价值,反映了先秦道家哲学中的个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倾向。 文章首先用有趣的古代传说说明个人生命的价值高于...

出伦的意思是什么
出众的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它指的是超越一般水平或标准,达到卓越的程度。在《吕氏春秋·诬徒》中提到:“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这里描述了一位弟子不仅在生活和举止上表现出非凡的清洁,其外貌也超出了同侪,达到了出类拔萃的地步。《后汉书·郎顗传》记载:“夫有出伦之才,不应限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