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读书之法》

如题所述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字无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源人。他是南宋时的大理学家,是我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博学的学者之一。朱熹十八岁即中进士,但一生为官不过十四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讲学。他在江西庐山创立的“白鹿洞书院“,是世界最早的哲学研究院之一,培养了大批学者。朱熹幼年时很聪明,五岁即读《孝经》。他一生读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丰富的实践使他总结出读书方法“二十四字诀”,共从六个方面概括了他的读书经验。

一、 循序渐进

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他反对“骤进”和“速成”,主张一步一个脚印渐进。

二、 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循序渐进”要求合理安排读书的先后次序,而“熟读精思”则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见解。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由此可见,“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 虚心涵泳

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朱熹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人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宠罩自欺之患矣。”总之,这种读书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

四、 切已体察

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从书外去体察书中之味。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复就自家身上推究。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又说:“读书须要切已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总之,这样读书法要求自身视察,自求自得,自信不疑。否则,人云亦云是不会有见地的。

五、 著紧用力

指读书要抖擞精神,化大力气,下苦功夫。读书既不同游戏,更不是请客吃饭。读书要“群疑并兴,寝食俱废”,“只要将勤苦捱将去,不解不得休”。读书如行上水船一样,倘不奋力,就可能前功尽弃。朱熹认为读书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只有勤苦认真,才能有所获。

六、 须教有疑

指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20
火岩之炼金术师 | 三级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字无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源人。他是南宋时的大理学家,是我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博学的学者之一。朱熹十八岁即中进士,但一生为官不过十四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讲学。他在江西庐山创立的“白鹿洞书院“,是世界最早的哲学研究院之一,培养了大批学者。朱熹幼年时很聪明,五岁即读《孝经》。他一生读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丰富的实践使他总结出读书方法“二十四字诀”,共从六个方面概括了他的读书经验。

一、 循序渐进

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他反对“骤进”和“速成”,主张一步一个脚印渐进。

二、 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循序渐进”要求合理安排读书的先后次序,而“熟读精思”则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见解。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由此可见,“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 虚心涵泳

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朱熹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人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宠罩自欺之患矣。”总之,这种读书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

四、 切已体察

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从书外去体察书中之味。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复就自家身上推究。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又说:“读书须要切已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总之,这样读书法要求自身视察,自求自得,自信不疑。否则,人云亦云是不会有见地的。

五、 著紧用力

指读书要抖擞精神,化大力气,下苦功夫。读书既不同游戏,更不是请客吃饭。读书要“群疑并兴,寝食俱废”,“只要将勤苦捱将去,不解不得休”。读书如行上水船一样,倘不奋力,就可能前功尽弃。朱熹认为读书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只有勤苦认真,才能有所获。

六、 须教有疑

指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第2个回答  2019-10-05
选文先提出【读书应熟读精思

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从容处之】和【不能急躁】的读书方法。

朱子读书法怎么翻译 朱子读书法原文及翻译
1、朱熹《读书之法》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

读书之法(文言文)的意思
读书之法 (宋)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 皆若处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仓促取舍于其间。字词注释:1 读书之法:选自《读书之要》。2 大抵:大概、大都。3 皆:都。4 以:用。5 亦:也。6 勿:不...

文言文《读书之法》朱熹 求翻译
朱熹读书法 由后人总结的朱熹读书的总原则:“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会使书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为一体;才会读有所得,“记了无去处”。朱熹谈其读书经验时曾指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解析】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的一句话,原句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苛求在短...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作者是?
作者是朱熹。释义: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的一句话,原句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伤感语录,使其言皆若出于...

翻译朱熹的读书之法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三、出处:节选自南宋·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

急求《朱子读书法》的原文
弘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一曰循序渐进。一曰熟读精思。二者固尽其要。而此六条者. 则后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考庆源辅氏. 先以居敬持志。次及循序渐进。而江东书院讲义. 则先之循序渐进。而以居敬持志终焉。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但在初学. 似难遽责之使然。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作者是谁?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作者是朱熹。朱熹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三个意思:一、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不要颠倒。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 既要熟读成诵...

朱熹读书法的翻译
1、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2、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朱熹读书法的全文内容是什么?
译文:刚开始读书时,没有疑问;读着读着,渐渐产生疑问,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的时候,疑问就会。慢慢地解开,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到这时,所有的疑问都被解开,才能称得上是学习。读书的人,老师要教导应该心存疑惑,有了疑惑,就应该把疑惑解开,这才是学习的进步。原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