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题,急!!!

27.假设第1年即基年有当期产出为10000,如果第8年价格缩减指数翻了一倍而实际产出增加了50%,则第8年的当期产出等于( )。
A.2000 B.30000 C.40000 D.15000
28.若C=4000亿美元,I=700亿美元,G=500亿美元,X=250亿美元,则GDP等于( )。
A.5450亿美元 B.5200亿美元 C.4950亿美元 D.4700亿美元

请说明具体接替步骤,以及利用公式 多谢!!!

27,第8年的实际产出为15000,而指数翻番,所以名义产出为30000,选B

28,GDP=C+I+G+NX=4000+700+500+(X-M)
本题没有进口的数据,所以按0算,于是GDP=5450,选A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21
A

非常急~~~宏观经济学考试。 请各位商科理科好的朋友们帮帮答题! 求详...
1.A. consumption(C)消费. 冰箱的购买增加了居民的消费 B. consumption(C)消费。这笔销售是是将上一年的存货卖给消费者,产生资金流动,所以应该是消费。注意:如果是产生存货,就应该是investment (I)投资 C. government expenditures(G) 政府支出。 兴建火车站是由政府出资,资金来源是税收。所以应该...

一道宏观经济学考题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解析】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很大,说明IS曲线平缓;而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小,说明LM曲线陡峭;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叫做“动者越陡、静者越缓,效果越大”,我们都知道财政政策表现为IS曲线移动,货币政策表现为LM曲线移动,显然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不及货...

急!!!宏观经济学考试。 请各位商科理科好的朋友们帮帮答题! 求详细的...
1、生产率是一个工人每一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生产率有四个决定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物质资本是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物质资本越多,生产率越高。人力资本是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本有利于提高一国生产物品与劳...

宏观经济学考题:简述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度的需求就可以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也...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几道这样的考试题,1.请解释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
1本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会计入GNP中,但不会计入GDP中 2如果是个人的消费问题,比如说效用,边际消费倾向,或者个人如何选择消费等等问题属于微观方面。但是总体的消费问题属于宏观方面。3财政政策是通过调节收入和支出来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

急!!!宏观经济学考题求解
+L2(y) (2)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f(N)=W\/P;h(N)=W\/P (3)短期总量生产函数: y=y(N,K') (4)方程(1)(2)即为IS-LM模型,(1)(2)联立消去r,得到y与P之间的关系,此即为总需求函数或曲线。

来几道宏观经济学计算题经典题(或者必考题)
1、某个经济体共生产三大商品:汽车、计算机和橙子。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价格分别如下:年份 汽车 计算机 橙子 1998 产量 10 4 1000 价格 2000 1000 1 1999 产量 12

宏观经济学考试论述题
大萧条带来了严重后果:(1) 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直接导致了美国金融业的瘫 痪,(2) 工农业萧条工农业的下降直接导致美国 GDP 的下滑 (3) 危机带来的衰退导致了大量失业者 (4) 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灾难。整个世界即陷入了全球性经济危机。

396经济类联考考什么
在396经济类联考中,宏观经济学的考题通常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与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考题,考生需要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具体情境分析。其次,在396考试中,微观经济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

...途径实现?(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大家踊跃发言啊!!!
供给侧管理是指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从我国近年来的电力持续负荷统计来看,全国95%以上的高峰负荷年累计持续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采用增加调峰发电装机的方法来满足这部分高峰负荷很不经济。如果采用需求侧管理的方法削减这部分高峰负荷,则可以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的压力。主要手段 ①主体:电力供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