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巧妙回答“谁主沉浮”。起着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扩展资料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所做的词。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橘子洲,湘江最大名洲,位于长沙市湘江中心。这首词作者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往事可堪回首,年少志强。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江水激起的千层浪一层一层涌过来,“为中华之崛起”的志向一浪高过一浪。“谁主沉浮”,余音,起伏犹在。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比之陈涉“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又如何?大志比国,不过如此。
总有人说,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便是年轻不再的象征。“忆往昔”若单独讲或许会有此义,可是前有虽是寒秋也生气盎然的苍茫大地。
“忆往昔”则在追忆年少美好时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年少时的力量的延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最好的解释。迎难而上,不屈于迎面而来的浪头,正是将要主沉浮的我辈一直要拥有的品格。
至此,热血未凉,豪壮未逝,力量未消,呐喊之音犹在,我们对于自主的渴盼,愈强。这是32岁的毛泽东所作,更像是多了几分稳健的不怕虎的初生牛犊之声,饱含了对少年的期许和对热血青年的鼓励;也更是向青少年们展示,立志是有热爱河山为前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巧妙回答“谁主沉浮”。起着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浪遏飞舟”是夸张修辞手法。
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使用的表示诗人修辞手法是:夸张、反问。抒发了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这三句,写尽作者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主宰国家命运的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使用的表示诗人修辞手法是:夸张、反问。抒发了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原诗: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现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采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同学少年)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在结构上呼应上阕,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 长沙》上下阕最后一句各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分别是什么? 本词上下葵最后一句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_百度...
时间:1913年至1918年 地点:湘江 事件:诗人早期的政治活动 上下阙:设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以设问结尾的句子,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从修辞的目的来看,设问是在阐明观点前,有意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和思索。它有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两种方式。非直接回答,...
...分别是什么? 本词上下葵最后一句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_百度...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间:寒秋 地点:湘江北,橘子洲头。湘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橘子洲:风景名胜,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设问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回答: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第一篇课文中的,运用夸张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本词上下片最后一句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夸张。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