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赋”的起源

“赋”来源于什么时候,如何发展的?

关键字:赋的起源及其文学传统|赋的两种体式|《汉书�6�1艺文志》|赋的三种含义|口头诵读|《国语�6�1周语》|朗读方式|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一种声调|不歌而诵的作品|六义之一|铺陈|散体赋|荀卿《赋篇》|隐语的形式|战国策士散文|游说之词|宋玉的赋|铺陈渲染|辩丽横肆|战国诸子散文|《庄子》寓言|《天运》篇|骚体赋|楚辞|贾谊《吊屈原赋》   赋作为一种文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宋玉和荀卿都有以赋名篇的作品。到了汉代,司马相如等人的散体赋被称作赋,屈原的《离骚》等作品也被称作赋。为什么汉朝人把我们今天看上去体式完全不同的两类作品都称作赋?赋这一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汉书�6�1艺文志》中在讲到赋的时候对此有个解释,其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里所说的赋,就是先秦典籍中谈到的赋诗。所谓不歌而诵,就是不配乐歌唱的口头诵读形式。所诵之诗,可以是即兴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是《诗经》中现成的诗篇。《左传》等先秦古籍中可以看到不少这方面的例子。《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在大隧中和母亲相见,双方各自赋诗,就是即兴创作并诵读出来。上面所说的“登高能赋”,大约也是这种情况。《左传》中大量记载的赋诗言志,则是运用《诗经》中的现成篇章,或直接诵读,或让乐工歌唱。《国语�6�1周语》中也有关于赋的记载: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式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这里提到的赋,与诵并称,也是一种朗读方式。至于这种朗读方式的具体情况,今天已难以确考,但至少它和歌唱是不同的。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总结说:“春秋列国朝聘,宾主多赋诗言志,盖随时口诵,不待乐奏也。《周语》析言之,故以‘瞍赋蒙诵’并称;刘向统言之,故云‘不歌而诵谓之赋’[1]……窃疑赋自有一种声调,细别之与歌不同,与诵亦不同。荀屈所创之赋,系取瞍赋之声调而作,故虽杂出比兴,无害其为赋也。”赋为诵读,可有抑扬高下之声调。但荀、屈乃至宋玉等人未必全取瞍赋之声调,只是不歌而诵而已。汉代人就从这一点上,把那些不歌而诵的作品都称作赋。例如《离骚》就被称为《离骚赋》。而同时司马迁又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记�6�1太史公自序》)这就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之所以称作赋与赋诗有关。如果单从语言形式上看,《离骚》等作品和楚歌没有什么区别,但楚歌是唱的,所以称作歌;而《离骚》等作品是用来诵读的,因此称作辞或赋,而从不称作歌。散体大赋更是不能歌唱的,所以也只能称作赋而不称为诗或歌。汉代史书中有皇帝让大臣诵读楚辞或散体赋的记载,可以证明这两类作品在当时都是用来诵读的,因此也就能断定,汉代人用“不歌而诵谓之赋”来解释赋这种文体名是正确的。  除了上述说法,还有人认为赋的名称源于《诗经》六义之一的赋,其含义是铺陈。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赋被当作文体名的时候,关于《诗经》六义的解释还没有出现,而赋,特别是骚体赋中,普遍采用了比兴手法。赋的得名,绝不是由于它的铺陈手法。   赋在产生之初,有散体和骚体两种基本体式,体式不同,来源也不同。这里先说散体赋。最早的散体赋可以追溯到宋玉和荀卿的作品。荀卿的赋采用隐语的形式,宋玉的赋很像战国散文,特别是当时的游士之辞。隐语和战国散文对散体赋的产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隐语产生于民间,后来进入宫廷,主要由俳优说给君王取乐,有时也带有一点讽谏的意味。荀卿的《赋篇》就是直接采用了隐语的形式。但隐语一般都很简短,很难从中直接发展出后世那种铺张扬厉,洋洋洒洒的长篇散体赋。在散体赋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应该说是战国的散文。《战国策》中所记载的游说之辞,往往在人物对话中进行铺陈渲染,带有辩丽横肆的特点。例如苏秦为鼓动齐宣王合纵抗秦,极力渲染齐国的富强,其辞令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句式在排比中融入对偶,气势强劲,节奏铿锵,很像汉赋中的描写。又如庄辛为劝说楚襄王居安思危,用晴蛉、黄雀、黄鹄、蔡灵侯之事层层设喻,最后竟使楚襄王颜色变作,身体战粟。文章的结构和辞采都酷似一篇散体赋。战国诸子散文中的人物对话和铺排渲染,有些地方也初具赋的特点。特别是《庄子》中的寓言和重言,采用虚构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议论和描写,最后使一方被另一方说服,其形式和语言都具备了散体赋的雏型。例如《天运》篇中这段对话: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郃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文中通过对话对咸池之乐加以铺陈描写,句子整齐而有韵,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这样的文字,已经很象散体赋了。《庄子》中这类人物对话还有很多,郭沫若说:“汉代的大赋分明是从这里来的。”(《沫若文集》卷12《今昔蒲剑今昔集》)至于骚体赋,它的来源非常清楚,就是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屈原的《离骚》和《九章》等作品在汉代都被称作赋,汉初贾谊模仿楚辞而凭吊屈原,名之为《吊屈原赋》。后来还有不少汉代人也采用这种形式写赋。由于这些作品与楚辞有渊源关系,因此被称作骚体。   总之,赋是一种用于诵读的文学体裁。它有骚体和散体两种基本样式。骚体赋直接由楚辞发展而来。它采用骚体句式,不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抒情为主,因而更接近于诗;它的结尾往往有“乱”、“讯”“歌”等更富于音乐性的部分,显示了它原来的音乐背景。散体赋是由隐语和战国散文演变而成的。它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句式灵活,韵散相间;它以描写为主,也有一些说理性的作品;在段落的开头常用“于是乎”、“尔乃”、“若夫”等标志性的词语,显示出它的散文化的特点;上述特征又决定了它在表现手段和审美方面的特征,如长于铺陈,文辞华美,篇末寄讽等,但这只是其次要特征,不是判断文体的标志。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骚体与散体互相渗透融合,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文章来源: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卷第一编第四章第一节) (西汉文学) 相关链接 http://gx.guoshi.com/index.php/%e8%b5%8b%e7%9a%84%e8%b5%b7%e6%ba%90%e5%92%8c%e4%b8%a4%e7%a7%8d%e4%bd%93%e5%bc%8f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5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斆之间的文体。
第2个回答  2019-04-25
赋。
它是一种讲求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此时的赋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这是的赋叫“骈赋”;唐代又有骈体转入律体的叫“律赋”;唐后到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的赋,称为“文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它起源于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历来受到文人的重视,特别是汉赋,从题材、体裁、表现方式、审美形式上,都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所以,从《文选》开始,赋的创作常常被放在文人文集之首。但是,什么是赋,即哪种文体可以称为赋,哪种文体不可以称为赋,赋是什么,即赋究竟应该属于诗歌还是散文,或者是一种其他的文体,至今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3个回答  2013-09-25
一、汉赋的概念

赋是战国末年兴起的一种文体,它有如诗歌,讲求声韵和谐和与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既是书面的文学,又能诉诸口诵;它既能状物叙事,又宜于抒情说理。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间综合性文体。

二、汉赋的发展及流变

赋是两汉极盛的文体,它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1、汉初(高祖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骚
体赋是以骚体句式写成的赋。汉初赋体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制写作。这一时期的作家有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及门客。

2、西汉中后期,汉大赋全盛时期:西汉中后期是汉赋的全盛时期,又称汉大赋时期。这一时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其中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扬雄等。汉代大赋的突出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叙述,辞藻华丽。

3、东汉抒情小赋时期: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王粲等、祢衡。抒情小赋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

赋的起源说有几种?
起源赋,古代文体名,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而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

关于“赋”的起源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此时的赋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这是的赋叫“骈赋”;唐代又有骈体转入律体的叫“律赋”;唐后到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的赋,称为“文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它起源于...

古体赋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赋,起源于春秋时期士大夫们的诗歌活动。那时,士大夫们在交际中通过引用和朗诵《诗经》中的章节来表达敬意和情感,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毛苌也强调:“升高能赋”,意味着赋的朗诵能力是成为大夫的重要标志,源于《诗经·□风·定之...

赋是一种什么
赋,一种独特的文体,起源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它最初与诗词曲不同,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形式上似散文,却又融入了诗的韵律,巧妙地游走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赋的特点鲜明: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的句式美感,注重声律的和谐,文辞上讲究繁复的藻饰和典故的运用。其内容往往侧重于景物描绘,...

赋源于哪个朝代
赋源于汉代。赋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赋的起源,一种观点认为它源于楚辞,随着汉代文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体。在汉代,赋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成为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当时的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内涵。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

赋起源哪个朝代
赋起源于东汉时期。一、汉朝的文学背景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时代,其文学风格与特点显著。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正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兴起并发展成熟的。二、赋的起源与发展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东汉时期。它结合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通过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想象,描绘出各种景象和...

汉代盛行的文学体裁是什么?
一、赋的起源与发展 赋是一种既具有诗歌的韵律和华丽辞藻,又带有散文描述细节的文体。早在先秦时期,赋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到了汉代,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文学表达方式。汉赋在结构和规模上更为庞大,内容上涵盖了历史、神话、自然、社会等多个领域。二、汉赋的特点 汉赋以其宏大的...

赋是一种什么文学体裁?
一、赋的起源与发展 赋起源于古代,伴随着诗歌演变而来,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诗与文的特色,既注重韵律的和谐,又强调语言的华丽和表达的丰富性。从先秦时期的《离骚》开始,赋便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二、赋的特点与风格 赋以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

赋起源于什么时候,形成于什么时候
赋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屈原写的《离骚》为代表,被称为骚赋,到了汉代的时候,以司马相如为代表,著有《上林赋》、《子虚赋》,这时的赋被称作汉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骈赋。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赋是一种什么文体?
赋是一种古代文体,它起源于战国时期,并在汉代达到了高峰。赋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文体,既有诗的特质,也有文的性质。其特点是以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力和大量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赋的创作往往以物象为背景,通过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对事物进行细腻的描绘,给人以视觉、听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