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有以下三大区别。即:

一、宾语和定语是不同的语素。前者是指宾语,而宾语在语法构成中:一是,述语后的受事者充当宾语;一是,介词后的词语充当宾语。而后者是指定语,而定语在语法构成中,通常是用来修饰、限制和说明其后的中心语。
1、宾语语素。例如:
○《左传·桓公十一年》:宋人执郑祭仲。
宋国人拘留了郑国大臣祭仲。)
本例中的“执郑祭仲”是述宾短语,其中:“执”是动词表行为,并充当述语;“执”后所带的有生名词“郑祭仲”是宾语,也是行为的受事者。
○《公羊传·僖公元年》:公子庆父弑闵公。
(公子庆父弑杀了鲁闵公。)
本例中,“弑”是人事动词,其后所带的有生名词“闵公”是宾语,也是行为的受事者。
○《左传·宣公十二年》:卫人以燕师伐郑。
卫国人率领燕国的军队讨伐郑国)
本例中的“以燕师”是介词短语,其中:介词“以”表示偕从,可译为:“率领”;“以”后所带的定中短语“燕师”就是宾语。
○《战国策·楚策一》:江乙为魏使于楚。
(江乙为了魏国出使在楚国
本例中的“为魏”和“于楚”都是介宾状语,在介宾短语“为魏”中,“为”是表目的的介词,可译为:为了;而名词“魏”则是介词“为”的宾语。而在介宾短语“于楚”中,“于”是表处所的介词,可译为:在;而名词“楚”就是介词“于”的宾语。
由上可见,在语法构成中,宾语通常处在述词或介词之后。

2、定语语素。例如:
○《荀子·尧问》: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你要走了,何不说一说你的学生伯禽的美德呢?)
本例中的“美德”是定中短语,其中:形容词“美”表修饰,并充当中心语“德”的定语。
○《孟子·离娄上》: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这叫做带领土地吃人肉。)
本例中的“人肉”是定中短语,其中:普通名词“人”表限制,并充当中心语“肉”的定语。
○《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
本例中的“余之罪”是定中短语,其中:自称代词“余”表说明,并充当中心语“罪”的定语,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有助词“之”,表领属。
由上可见,在语法构成中,定语往往处在中心语之前。

二、宾语和定语处在不同的位置。通常宾语在述词或介词之后,而定语则在中心语之前。
1、宾语的位置。
1)述宾短语的宾语位置。例如:
○《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罃。
(楚共王送别知罃。)
本例中宾语“罃”的位置在述词“送”之后。

2)介宾短语的宾语位置。例如:
○《国语·晋语八》:叔鱼曰:“待吾为子杀之。”
(叔鱼说:“让我替你杀了他”)
本例中宾语“子”处在介词“为”之后。

2、定语的位置。例如:
○《左传·昭公十六年》: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这不是公家府库中保管的器物,寡君不知道。)
本例中定语“官府”的位置在中心语“守器”之前。

三、宾语和定语位置的变化不同。“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原本在述词或介词之后的位置,移至述词或介词之前;“定语后置”则是指定语原本在中心语之前的位置,与中心语的位置互换,移至到中心语之后。
1、前置宾语的位置变化。
1)述宾短语的宾语前置。例如: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则说:“不了解我”。)
本例中的“不吾知也”是述宾短语,其中: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代词“吾”是述词“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代词“吾”的位置应在述词“知”之后,现处在“知”之前,所以“不知吾也”,可理解为“不知吾也”。
《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本例中的“不己知”是述宾短语,其中: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代词“己”是述词“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代词“己”的位置应在述词“知”之后,现处在“知”之前,所以“不己知”可理解为“不知己”。

2)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例如:
○《左传·文公六年》: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舍弃了这三条,用什么去事奉他老人家?)
本例中的“何以”是介宾短语,其中: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疑问代词“何”的位置应在介词“以”之后,现处在“以”之前,所以“何以”可理解为“以何”。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今子何为中门而立?
(现在你为什么站在大门的中间呢?)
本例中的“何为”是介宾短语,其中: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疑问代词“何”的位置在介词“为”之后,现处在“为”之前,所以“何为”可理解为“为何”。

2、后置定语的位置变化。例如: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本例中的“吏二”是定中短语,其中:数词“二”在名词“吏”之后,充当后置定语。也就是说,原本数词“二”的位置应在中心语“吏”之前,现处在中心语“吏”之后,所以“吏二”可理解为“二吏”。
○《左传·宣公二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
(宋国用百辆战车,四百匹马毛色有文采的马来赎回华元)
本例中“兵车百乘”和“文马百驷”都是定中短语,其中:数量短语“百乘”、“百驷”分别在名词“兵车”、“文马”之后,充当后置定语。也就是说,原本数量短语“百乘”、“百驷”应分别在中心语“兵车”和“文马”之前,现却分别处在中心语“百乘”、“百驷”之后,所以“兵车百乘”可理解为“百乘兵车”,而“文马百驷”则可理解为“百驷文马”。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6
其区别在于:一个是宾语,而另一个是定语;一个是前置,而另一个是后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有什么区别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有以下三大区别。即:一、宾语和定语是不同的语素。前者是指宾语,而宾语在语法构成中:一是,述语后的受事者充当宾语;一是,介词后的词语充当宾语。而后者是指定语,而定语在语法构成中,通常是用来修饰、限制和说明其后的中心语。1、宾语语素。例如:○《左传·桓公...

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的区别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主谓倒装等。1.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指的是宾语通常出现在动词后的情况,但在某些情况下,宾语会提前到动词前,以强调其重要性。例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的情况通常有...

语文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怎么区分
首先说宾语前置。在一句话中,通常有一个被支配的对象,例如:“我打球”、“他读书”,其中的“球”、“书”是被打、读的对象,这就是宾语。在文言文中,否定句或疑问句中的宾语如果是代词的,通常会前置。例如,“不管它”在文言中表达为“不顾之”,这里将代词宾语“之”放在支配行为词的前面,...

语文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怎么区分
1.宾语前置:宾语移动到前面。如:何陋之有?直译为:什么简陋的有?但实际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此处宾语“何陋”就前置了。2.状语后置:状语移动到后面,一般“于”,“以”是其标志。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直译为:公和他坐一架马车,战斗在长勺。但实际意思是: 公和他坐一架马车,在长勺战...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句型怎么学习和判别?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如“谁”、“何”、“奚”等)作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也会前置。(三) 使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强调宾语的作用。(四) 方位词或时间词作为宾语时,有时也会前置。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指的是在正常语序下,...

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区别是什么?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

辨析文言文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
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⑦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⑧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⑨村中少年之...

文言文的定语后置
1. 怎样区别文言文的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定语后置。 这是现代汉语正常语法的顺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有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文言文中怎么判断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判断句式结构,需细致分析。如判断宾语前置,通常宾语会出现在动词前,这是识别的关键点。状语后置,则其特征在于状语被放置在动词后,这一现象能帮助我们识别其位置。而定语后置的识别,关键是观察动词与宾语间的定语是否后置,若在二者之间,则为定语后置。实际应用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文意,有...

怎样区别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二、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例如:(一)谓宾倒装 1、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