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 安塞腰鼓 的问题

全文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339322.html?si=1
1.文章多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说说你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比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的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一段话的理解”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点评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4.文章通篇写“动”而开头和结尾突出地写“静”。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5.你欣赏这篇文章的语言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结合文章里的具体词语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1:“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四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这句中的“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2: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3: 该段中三处使用排比,节奏明快,语气连贯,句子铿锵激越,气势恢弘富有感染力,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来的力与美推到了极致。
4: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5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08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第2个回答  2021-03-23

部编版八年级下《安塞腰鼓》视频课

社戏 安塞腰鼓的几个问题
1、渔夫本来是驾船的好手,却对孩子们的船喝彩,这就从正面衬托了孩子们摇船技术的娴熟。2、好一个安塞腰鼓。3、安塞腰鼓舞蹈场面,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4、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

14.安塞腰鼓 问题
1、着力强调,重点感叹,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声音的震撼,舞蹈的动作,心灵的搏击,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激情.2、茂腾腾:写出生命的热烈.飞溅突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后面三个词突出安塞腰鼓蕴含强盛的生命.

安塞腰鼓中的三个问题
1.赞扬了黄土高原的后生们 2..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衣着的后生们的赞叹与惊奇 竟然 3.因为黄土高原的特色

课文:安塞腰鼓 中的一些小问题
1.说明了他们沉稳朴实,精神抖擞。赞美了他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2.感叹号着力强调,重点感叹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3.语言朴实,动感十足。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句话,表达出安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安塞腰鼓不仅给你感官上的刺激,更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安塞腰鼓一些不常见的问题
1.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鸣:以动衬静。在充满热情的腰鼓表演之后,一声不甚清晰,遥远渺茫的鸡啼,显得余音幽幽。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放出那么磅礴的力量!(1)使人感受到陕北人民那种取之于人的甚少,奉献给人身多的精神。(2)也写出了陕北人民对...

安塞腰鼓课文的问题
1.用一句话谈谈"安塞腰鼓 "给你的印象,什么感受.答:给我的印象是: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是陕北人民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2.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由静向动的转换。这样写是为写下文腰鼓表演来蓄势。3.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 修...

语文6年级下<<安塞腰鼓>>里的几个问题
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他们宣泄的形式。 2.羁止不住的力量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果然,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 短文先写出了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人物是?性格是?神 ...
三个问题:1.它的背景是:后生身后的高粱地和丝溜溜的南风。人物是:茂腾腾的后生。性格是:粗犷、豪迈、开放、热情。神情是:沉稳安静。腰鼓: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出沉重的响声。2.短小精悍,劈头盖脑的一句“看”,吸引读者的目光,给人以震撼的感觉,还暗指下面的内容精彩 。2.风吹叶动的动态,...

关于《安塞腰鼓》一文的问题。
5.第三段从 方面写安塞腰鼓,突出其情景和场面的 。 6.第四段主要用了 的修辞,突出了安塞腰鼓的 。(四)附答案:1.第一层:(1-9)宏伟的场面。第二层:(10—12)雄壮的声响。 2.次序略 渲染击鼓后生疯狂程度逐步加深。 3.略。 4.(1)突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2)突出了腰鼓场面的宏伟,捶击的有力。(3...

关于《安塞腰鼓》一课的几个小问题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