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几次金融危机都有那些?

谢谢!越详细,越全面,越好。

第1个回答  2006-02-15
1.东南亚金融危机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大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大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千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 H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无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四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问之长,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然而,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外部原因看,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①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上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230亿美元,韩国则高达237亿美元。②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泰国金融机构出现厂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几家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更是信用危机加剧。以上这些经济因素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汇市和股市,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15D0亿美元。④汇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较大升值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未作调整,从而出现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势在必行。而货币贬值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2.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墨西哥爆发了一场由墨西哥货币比索贬值引
发的金融危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这是“新兴市场
时代”出现后的第一次大危机。尽管这一危机对世界和其他拉
美国家的实际影响要比危机初期人们预料的小得多,但它的教
训却是深刻的。

“导火线”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财政部长塞拉突然宣布:比索兑
美元汇率的浮动范围扩大到15%。这意味着比索贬值。政府的
初衷是将汇率从3.46比索兑1美元贬为4比索、尔后再贬为4.
5比索兑1美元。然而,由于人们纷纷抢购美元,两天后,墨西
哥政府被迫允许汇率自由浮动。与此同时,外资纷纷逃离墨西
哥。墨西哥的外汇储备从12月19日的110亿美元降低到22日的6
0亿美元。至1995年1月初,比索已贬值30%,股市下跌了50%。
一场世人瞩目的金融危机爆发了。

根 源

显而易见,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比索贬值。而
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后不久就诉诸贬值,在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外汇储备不断减少,无法继续支撑3.46比索兑1美元的汇
率。那么,墨西哥为什么会面临外汇储备不足的困境呢?

萨利纳斯上台后,政府将汇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即
把比索钉住美元)。以汇率钉住为核心的反通货膨胀计划虽然
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是较为成功的,但是,由于本国货币贬
值的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幅度,币值高估在所难免,从
而会削弱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估计,如用购买力平价计
算,比索的币值高估了20%。此外,这样的反通货膨胀计划还
产生了消费热,扩大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在进口急剧增加的
同时,墨西哥的出口却增长乏力。在1989—1994年期间,出口
增长了2.7倍,而进口增长了3.4倍。结果,1989年,墨西哥
的经常项目逆差为41亿美元,1994年已扩大到289亿美元。从理
论上说,只要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能保持相应的盈余,那么经
常项目即使出现较大的赤字,也并不说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危机。
问题的关键是,使资本项目保持盈余的外资不应该是投机性较
强的短期外国资本。而墨西哥用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的资本项
目盈余却正是这种资本。80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间接投
资净额为50亿美元左右,而至1993年,这种外资的净流入量已
近300亿美元。据估计,在1990—1994年,间接投资在流入墨西
哥的外资总额中的比重高达2/3。

为了稳定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政府除了表示坚持比索不贬
值以外,还用一种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取代一种与比索挂钩
的短期债券。结果,外国投资者大量卖出与比索挂钩的短期债
券,购买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墨西
哥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已高达300亿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
期的就有167.6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则只有数十亿美元。事实
表明,墨西哥政府用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来稳定外国投资者
信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这种债券固然在短时间内达到了目的,
使200多亿美元的短期外资留在国内,但由此而来的风险更大,
因为比索价值的下跌,不管其幅度大小,都会降低间接投资的
利润,从而加剧资本外流,也使短期债券市场面临更大的动荡。
因此,到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政府已处于一种越来越被动的
局面。一方面,无法摆脱对外国间接投资和短期国债的依赖;
另一方面,这两种资金来源使墨西哥经济愈益脆弱,政府的回
旋余地不断缩小,而金融投机者的影响力则持续增加。当政府
宣布比索贬值后,金融投机者便大量抛售短期国债。

所以说,外汇储备的减少、比索的贬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机
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
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则是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教 训

作为“新兴市场时代”出现后的第一次大危机,墨西哥金
融危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除必须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外,
下面两条也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首先,要正确把握实现金融自由化的速度。墨西哥的金融
自由化进程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加速了金融危机的形成和爆发:
(1)银行私有化后,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建立起正规的信贷监督
机构,银行向私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信贷大量增加。1988年,
这种银行信贷相当于GDP的比重仅为10%,1994年已提高到40%
以上。坏账的比重也不断上升。(2)1989年取消资本管制后,
包括投机性短期资本在内的外资大量涌入墨西哥,仅在1990—
1993年就有910亿美元,占同期流入拉美地区外资总额的一半以
上。这些外资在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的同时,也提高了比索的币
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墨西哥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使经
常项目赤字更难得到控制。因此,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尚不
完善、对国际资本的流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的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必须慎重对待金融自由化,适当控制金融自由化进
程的速度。

其次,必须慎重对待经常项目赤字。萨利纳斯政府始终认
为,只要墨西哥有能力吸引外国资本,经常项目赤字不论多大,
都不会产生风险。它还认为,如果外资流入量减少,国内投资
就会随之萎缩,进口也会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就自然而然地下
降。所以,萨利纳斯政府对经常项目赤字持一种听之任之、顺
其发展的态度。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第一,
大量外资的流入有可能提高本国货币的币值。第二,只有在外
资被用于生产性目的时,资本流入量的减少才能影响国内投资
的规模,进而达到压缩进口的目的,使经常项目状况得到改善。
第三,在墨西哥,大量外资被用于进口消费品(包括奢侈性消
费品)。消费的性质决定了这样一个难以扭转的趋势:虽然用
于进口消费品的外资减少了,但其他形式的资金会取而代之。
因此,外资流入量的减少并非永远能够控制经常项目赤字。第
四,即使外资被用于生产性目的,其流入量的减少也会对所投
资的工程带来不容忽视的副作用。投资者或以更高的代价筹措
其他形式的资金,或推迟工程的完工日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
学家S·爱德华兹认为,经常项目赤字不应该长期超过占国内生
产总值3%这一限度。而墨西哥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经常项目
赤字已达29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