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10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
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大家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
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他的学生说:“10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
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
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
常惊讶,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
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
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
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弟子门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
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
想除掉旷野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
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读了这个故事,谁能不佩服哲学家的伟大和学生的聪颖,试想人生如果缺了这最后一
课,即使学富五车又有多少意义呢!
1.文中说"一直再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的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个问题简单吗?为什么

2联系上文,说说你对结尾那句话的理解

3.哲学家的弟子们从这里找到"除掉旷野里的杂草的方法"里感悟到"要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你有其他的感悟吗?请举一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说有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想在德国找一份工作,到德国20多家大公司去应聘,但都没有成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你猜猜。
生:因为是中国留学生。
师:你的意思是说德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留学生。
生:可能是工资太低。
生:也可能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生:我好象读过这个故事,好象是说他乘公交车逃了2次票。
师:握个手,叫什么名字,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所以见多识广。其实原因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是个生字,翘舌音,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上了什么内容?(教师打一个小问号)
生:通过最后一课,哲学家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打大问号)
生:哲学家是个怎样的人?(哲学家是干什么的?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哲学家?教师又打一问号)
师:听说大家已经把课文预习了几遍,那老师直接请大家来展示你们熟练的朗读了。边听边想,读完后看大家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开火车朗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
师:课文中的那位哲学家是干什么的?
生:一直在探讨人生的奥妙。
师:是啊,在我们看来哲学家苦苦探讨的人生奥妙,肯定是非常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今天,却让他的弟子们,(板书)惊愕不已,为什么?
生:“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如何铲除田野里的杂草?
师:这个问题简单的不可思议,连小孩子都能回答。老师昨天在备课时,一直为这个幼稚的问题摇头好笑,真有点怀疑哲学家的智商了。(学生好笑)
师:好笑归好笑,课还是要上,对于如何铲除旷野里的杂草,答案还是要有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10自然段,看看弟子们是如何做的,哲学家又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看法?你倾向于谁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
师:先不急,把你的观点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先小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显得很活跃。)
生:我比较赞同哲学家的做法。因为,他不像弟子们,杂草是铲除了地还是荒着,现在哲学家种上了谷子,提供了粮食,发挥了作用。
生:我除了赞同哲学家的做法外,还比较赞同斩草除根的弟子的做法,他彻底清除了杂草,圆满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师:也许你没有真正种过田,听农民伯伯说,斩草除根了,看似彻底铲除了杂草,但(板书草籽)却落进了泥土,来年,草籽还会生根发芽。懂了吗?
生:我赞同用石灰除草的方法,我看过石灰被水冲洗后,那些杂草被干死了。
生:你们两位都没有哲学家的好,光除草却没有用。
生:哲学家种庄稼,也要先除草,然后种上庄稼。
生:庄稼地里,不可能全部是谷子,肯定也有杂草。
师:同学们争论很激烈,看来,我得请最后一位同学来总结了。
生:你们都有点偏题,现在不是要讨论如何种庄稼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铲除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的做法都不能彻底清除杂草,而只有哲学家的做法彻底铲除了杂草。
师:谢谢你的总结。刚才大家议论的弟子们的做法包括那位用石灰的方法,虽然地表上的草死了,但根还在。(显然教师这个补充滞后了),都不能彻底根除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为杂草仍然有生存的空间。而哲学家呢?用事实来说明一切。一年后,弟子们如约而至,不过他们所看到的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
生:杂草丛生。
师:而是
生:变成了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师:请大家注意两个字“长满”,为什么?
生:说明,全部是谷子。
师:对,杂草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我想此时此刻,那些弟子们看到长满谷子的庄稼地,一定也会惊愕不已,当然不是对当初那个简单幼稚的问题而惊愕,而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起先有点迟疑,显然这是老师的问题。但学生还是举手了。)
生:因为弟子们觉得自己的方法没有彻底铲除杂草。而哲学家的方法真是太高明了。
师:所以,弟子一个个由惊愕转为敬佩。你们认为哲学家是个怎样的人?我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分角色朗读)
生:我觉得哲学家是个具有良苦用心的人。他通过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
生:我觉得哲学家是个重实践的人。他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更好,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会。
师:对,哲学家是充满睿智而高明的,他的学生也不愧为是——
生:满腹经纶、饱学之士。
师:他们对如何铲除杂草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齐读第11段。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杂草,各表示什么意思?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第一个杂草指旷野里的杂草,第二个杂草是指人头脑中的不好的思想。
生:灵魂里的杂草指丑陋的东西。
生:指私心杂念。
师:对,灵魂里的杂草是指人性中丑陋的东西,头脑中的不良思想,那么,具体指哪些呢?
生:懒惰
生:自私
生:欺骗
生:凶残
……
师:对,要铲除这些灵魂里大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美德来占据它。例如,要铲除懒惰这棵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勤劳来占据;或者说,用勤劳来驱除懒惰。你想用什么来驱除什么?
生:我要用大公无私来驱除自私自利。
生:我要用善良来驱除凶残。
生:我要用诚实来驱赶欺骗。
……
师:很好,只有这样,那些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杂草才会彻彻底底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人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纯洁。只要我们从小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真的种子,就能开出善的花朵,就能结出美的果实。(学生不住地点头)
师: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妙,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学生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人生哲理。那就是——
生:朗读“要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师:这就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弟子们,通过实践、观察、比较、亲身体会到的人生哲理。那就是——
生:再次齐读“要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师:那些学生把这条人生哲理,写进了书籍之中,目的是什么?
生:让世世代代的人都要记住这个人生哲理。
师:对,要我们每个人都记住它,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努力践行这个人生哲理。那就是——
生:学生第三次齐读“要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师:同学们,这一段从内容上讲,它是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但从写法上讲,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一点化腐朽为神奇,使原本平淡的文章,顿生光辉。
师:我们还是把目光回到那位博士生身上,他被几十家大公司落聘后,最后想屈尊就驾,找到一家小公司。谁知,竟也遭到和前面相同的厄运。他再也受不了了,质问公司老板究竟是什么原因。老板说:“我们从你的记录上,查到了你有三次在公交车上逃票的记录。”那位博士气愤地说:“难道我的博士文凭比不过三张车票。”如果你就是那位老板你会怎么说。
生:比不过。三次逃票可以看出你不诚实,诚实比什么都重要。
生:我还是不能录用你,因为虽然是三张车票,但可以看出你喜欢贪小便宜,我们公司一旦雇用了你,如果你为了贪便宜,肯定会损害我们公司的利益的。
生:对不起,虽然你的知识很丰富,学历很高,但三张车票像一面镜子,照出你心灵的污垢。你的灵魂里长着杂草,请你除掉了杂草再来应聘吧。
师:是的,这位博士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是有一样东西比这些都重要,那就是人的美德,我们从小就要培养美德,用美德占据心灵,千万不要让杂草在你的灵魂里有生存的空间。今天回家请每位同学制作一张书签,把这条人生哲理夹在自己的书里,时时处处督促自己用美德铲除灵魂里杂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8
什么搞什么的嘛```!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原文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阅读答案
答:惊讶,疑惑。5.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__.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让灵魂纯洁的最好办法就是拥有美德。6.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因为他不仅想让弟子有丰富的知识...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_百 ...
哲理故事\/ 除草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一个...

哲学家最后一课阅读题答案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10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 拜访 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大家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他的学生说:“10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

哲学家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阅读答案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全文
苏教版语文11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土,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

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哲理故事\/ 除草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

阅读题——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1,哲学家言传身教,通过处理现实的方法告诉学生用美德改变恶习。2,不是。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萆,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3,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

最后一课 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而使他的学生最终明白老师最后一课的意义--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哲学家是睿智而深刻的,他的学生也不愧为满腹经纶,他们都对"杂草"的意义有了深层的理解。旷野里的杂草就是自然界的杂草,而灵魂里的杂草则是不良思想,是人生中对做人有害处的"恶念",是与美德相悖...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阅读答案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