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在明中期文坛掀起了一场波澜,其中激进与保守交错,创新与蹈袭相杂,所体现出的功过是非相互错杂的特征,显示了这股文学思潮自身的复杂性。
  从前后七子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上看,首先它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特别是前七子崛起之初,文坛歌颂圣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创作风气还没有完全消除,加上程朱理学学风的炽热,文士中有轻视诗文而热衷于治经穷理的倾向,一些“文学士”甚至遭到排挤打击。为此李梦阳曾发出质疑:“孔子非不贵文,乃后世谓文诗为未技,何软?”(《论学下篇》)显然,李梦阳等前七子在文坛高举复古大旗,与他们重视文学的独立地位、积极探索文学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联系。
  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如后七子提出重“辞”而轻“理”的主张,虽有过多地注重文学形式的一面,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以重形式的手段来摆脱文学受道德说教束缚的要求。而前七子则明确地将复古的目的与文学表现作家真情实感、刻画真实人生的追求联系起来。特别是李梦阳贬斥“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的“今之文”,赞赏“文其人如其人”的“古之文”,而且把民间“真诗”的文学地位放置在文人学子作品之上,甚至欣赏被道学家斥之为“淫靡之音”的市井时调,进而将文学求真写实风格的衰退归结为宋儒理学风气侵害的结果,提出“宋无诗”,“宋儒兴而古之文废矣”,这些都多多少少体现了对文学自身价值的一种新的理解,以及敢于同传统文学观念发生离异的勇气,赋予了文学复古活动以深刻性和挑战性。
  尽管如此,前后七子复古活动的弊端也是明显的,他们在复古过程中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办法,却又陷入了文学新的误区——在拟古的圈子中徘徊,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便是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幷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平。在前后七子文集中不难发现一些蹈袭的篇章,如王世贞拟古乐府《上邪》中“上邪,与君相知,譬彼结发而盟,山摧海枯志不移”几句,显然套用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竭,……乃敢与君绝”的意蕴与句式。而李攀龙的拟《陌上桑》,除个别字句更改外,几乎是照抄汉乐府《陌上桑》。其中原作“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他改成“来归但怨怒,且复坐斯须”,于是将原作中含“因为”意思的“坐”字解成“坐下”的“坐”字。毫无疑问,这是生吞活剥、刻意规摹造成的后果。像这样的作品,显然没有多少艺术生命力可言。
  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产生过不小的震动,同时也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比如活动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诗人沈德潜,曾标榜前后七子的复古业绩,指出:“弘、正之间,献吉(李梦阳)、仲默(何景明),力追雅音,庭实(边贡)、昌谷(徐祯卿),左右骖靳,古风未坠。……于鳞(李攀龙)、元美(王世贞),益以茂秦(谢榛),接踵曩哲。”(《明诗别裁集序》)他论诗主张从前后七子的文学论点中吸取内容,重新举起复古旗帜,以为“诗不学古,谓之野体”《说诗晬语》,幷且着眼格调,直接继承了前后七子复古的衣钵。从另一方面来看,前后七子一些文学变革的主张在某种意义上也开启了后世文学新精神。晚明时期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在《答李子髯》一诗中写道:“草昧推何李,闻知与见知。机轴虽不异,尔雅良足师”,对李梦阳、何景明的文学活动加以肯定。同时他曾经颇有见地地赞赏民间所传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作品为“多真声”。这一论调显然与李梦阳“真诗在民间”的说法神理相通,或者可以说是李梦阳“真诗”说的某种延续。又如王世贞“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看法,似乎可以从公安派直抒胸臆的“性灵说”中找到它的影子。这些从一个方面显示出前后七子与晚明文人文学主张上某些内在的联系。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明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理论及影响
一、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理论及影响:1. 李梦阳与何景明:他们在政治上敢于与大贵族、大官僚、大宦官斗争,反对“台阁体”,提倡读古书,增长知识学问,开扩心胸眼界。他们的创作以模拟剽窃为能,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2. 影响:李梦阳、何景明的复古理论打击了“台阁体”“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文风,...

前后七子文学批评
1.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在明中期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这场运动中,激进与保守,创新与模仿交织在一起,展现出复杂的特性。这场运动对文学的独立性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为文学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义。2. 在这场文学复古运动中,前七子的崛起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文坛仍盛行着歌颂圣德、粉饰...

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文学理论的实质是什么?是否是一种文学的倒退
在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文学理论主要是对宋明理学的文学观念提出挑战。他们认为,宋学对文学的影响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僵化和衰落。复古派主张回归到先秦、汉唐的文学传统,以期重振文学的生机。然而,复古运动也存在问题。一些作家在追求复古的过程中,过分模仿古人,而失去了自我创新的勇气,导致作品缺乏真情实感...

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文学理论的实质是什么?是否是一种文学的倒退
七子派文学复古理论的实质就是反对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学。尽管如此,前后七子复古活动的弊端也是明显的,他们在复古过程中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办法,却又陷入了文学新的误区——在拟古的圈子中徘徊,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便是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

前后七子的文学评价
”(《论学下篇》)显然,李梦阳等前七子在文坛高举复古大旗,与他们重视文学的独立地位、积极探索文学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联系。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如后七子提出重“辞”而轻“理...

前后七子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
前七子则明确地将复古的目的与文学表现作家真情实感、刻画真实人生的追求联系起来。他们甚至将民间“真诗”的地位置于文人学子作品之上,这种对文学自身价值的重新理解,以及敢于与传统文学观念决裂的勇气,赋予了文学复古活动深刻性和挑战性。然而,前后七子的复古活动也存在问题。他们在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

明代前后七子是指谁?
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创作中...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经过前后七子倡言复古,程朱理学对明代文学的影响受到有力的抵制。从嘉靖末到万历初,个性解放的思潮逐渐高涨,文学也即将进入晚明全盛期。当时,李攀龙已去世,王世贞执文坛牛耳,天下趋从,“后七子”文派声势愈盛。但实际上,文学复古运动一开始所具有的一种最重要的意义——切断与宋代理学的联系——在...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经过前后七子倡言复古,程朱理学对明代文学的影响受到有力的抵制。从嘉靖末到万历初,个性解放的思潮逐渐高涨,文学也即将进入晚明全盛期。当时,李攀龙已去世,王世贞执文坛牛耳,天下趋从,“后七子”文派声势愈盛。但实际上,文学复古运动一开始所具有的一种最重要的意义——切断与宋代理学的联系——在...

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有哪几点?
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有两点主要内容。一是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他们极力推崇先秦两汉散文、汉魏古诗和盛唐的近体诗,认为这都是绝对完美的,以后的诗文则一代不如一代,有种种的缺点。何景明说:“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与李空同论诗书》)王世贞说:“西京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