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说的“嗔”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人都有贪嗔痴慢疑的习气,有的轻有的重,嗔就是嗔恨嗔怒发脾气,嗔怒果报来的会比较快比较重。

《众经撰杂譬喻经》上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

《菩萨藏经》中说“夫嗔恚者,速能损害,百千万劫,所集善根。”

《华严经》: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何等为百万障?
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世界障;生诸恶趣障;生诸难处障;多诸疾病障;多被谤毁障;……
这就是祖师大德们常说的:“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一念嗔心就得百万障门,更何况嗔怒发脾气,更会得大的恶报。

《正法念住经》云:“众生堕地狱,其因大嗔恨。”

我对照回想以前发脾气后,没多久就会得恶报,以前,有次儿子上幼儿园,早上我和他都起晚了,他还拖拉,我就对他大发脾气,猛的抱起他就走,一使猛劲坐骨旁边的筋出槽了,因为那段时间爬山大腿关节有点错位了,去拍片也看不出来,那条腿拖着走了一个多月,不怎么活动筋就松弛了,所以猛一用力筋就出槽了,坐时就会压到坐骨神经,一坐就难受,去了几家医院又查不出来,很是苦恼,这样过了一年多,有次我放生了几千元,许愿希望能恢复好,没多久在一家医院正骨的地方,那大夫七十多了经验丰富,仔细摸找到了病根是筋出槽了,把筋复位才恢复好。
后来没多久又对我妈发火,过了一两天跳矮的花墙时那根筋又出槽了,又去复位。

我以前发火得果报的事情特别多,但我不重视对照因果,所以一直没改掉,遇到难受的事不顺心的事就想发火,后来我对照明白了发脾气后灾祸来的很快很大,就改了。

我一个亲戚脾气特别好,我从未见过他发脾气,他运气特别好,北京的限价房很难摇到,他却很快摇到了,而且位置非常好。

佛说修十善来世就可以得去做天人的大福报,不嗔就是其中一条,可见不嗔就能得大福报。

不生嗔心就是忍辱波罗蜜。
忍辱就是佛说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中的一项,六度的修行方法是从凡夫普通人修证到佛的方法。

《遗教经》中说过:“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发火的习气很难改,是我们无量劫形成的习气,需要由重到轻,由轻到无。
我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佛所说的方法:“未生不善能令不生。已起不善速令除灭。”去消除发脾气的念头。

想生嗔怒发脾气的念头时,不是强压怒火,强压怒火对身体不好,还很难压住。
嗔怒的念头是邪念,我们要以正念去化解消除,我想生嗔怒时就告诉自己,不生恶念就得大福报,要生慈悲心,慈悲心可以化解嗔怒心。我告诉自己这两句话,嗔怒的念头就化解了。

菩萨修行六度不能离开慈悲心,所以佛当年先讲四无量心(慈悲心),而后宣讲六度。

所以慈悲心能化解嗔怒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06
嗔,指的是:嗔恨心。也就是:嫉妒、恨。

伤害、背叛、怨恨、暴力、杀生,都是嗔恨心的表现!

嗔恨心太重,会导致在肉体死亡之后,灵魂下地狱还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06

当别人做了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或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时,我们便会生气,这便是「瞋」了。瞋恨的对象可以是有生命的,但也可以是死物。

在我们的瞋恨心生出来时,心中便会烦燥不安,不能自已,甚至要把被恨的对象杀死才满足。世上的战争及打斗,有一部份因贪欲而引致,也有相当大部份便是因为瞋恨心而引发的。由此可见,这种心态既令自己不快乐,而且对其他生命也只会带来伤害,而不会带来利益。仇恨不单只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到自己。在发怒时,我们不快乐,也常常会作出不理智的决定、说出不应说的话、做出会令我们事后后悔不已的事,甚至做出杀生等严重罪行。在生起瞋恨心时,人就像疯了似的,有时人甚至会杀害自己的慈父和慈母!这种毒念,是导致世上千千万万生灵被杀害及在战争中失去性命的原因,也是家庭不和及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更是能导致我们造作重罪而堕三恶道的原因。所以说,瞋恨心是我们内心中的「敌人」。

在各种烦恼中,仇恨是最能导致我们于未来堕于三恶道之中的一种。我们修行所作之功德,即使是如山那么大,也会被短短一刹那冒出的瞋恨心烧毁。
第3个回答  2011-09-06
【嗔】
梵语pratigha 或 dves!a,巴利语pat!igha 或 dosa 。又作嗔恚、嗔怒、恚、怒。音译作醍鞞沙。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为三毒之一。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于俱舍宗属不定地法之一,于唯识宗属烦恼法之一。据俱舍论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六所载,对违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宋諯咩@用,名为嗔。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皆以嗔之部分为体,是为六根本烦恼(或十随眠)之一。以其不属推察寻求之性质(见),作用迟钝,故为五钝使之一。与贪、痴两者,共称为三毒(三不善根)。亦属五盖、十恶之一。

 嗔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之对境所起,反之,嗔则从违逆(不顺心)之对境所起。嗔,为修学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经论中常诫之,如大智度论卷十四(大二五·一六七中):‘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无嗔’即对境不起害心,为对治嗔之精神作用,属俱舍宗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善心所之一,与无贪、无痴共称三善根,又为四无量心中之慈无量心之体。[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二十八、悲华经卷六、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卷三十四、卷四十四、卷四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四十、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十六、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
第4个回答  2011-09-06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嗔佛语中是什么意思?
嗔佛语中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佛教信徒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嗔,是佛教中的三毒之一,也就是愤怒、怒气。嗔佛语所指的是佛陀和菩萨们表现出的愤怒和威严,在佛教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特殊含义。首先,嗔佛语是一种表达强烈情感的方式。佛教教义中崇尚平和、慈悲、包容,但不代表佛陀和菩萨从不感到愤怒。在一些...

佛法中提到的“嗔”,是什么意思啊?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嗔——指仇恨、怨恨、愤怒……等等心理和言行。如果嗔恨心重,一生的快乐和幸福就大打折扣。痴——指不明道理,以及种种愚昧的心理和言行。以上是简单介绍,请学习法师讲经具体了解。

佛家:讲的:贪、嗔、痴、慢、疑 指的是什么?(转载)
佛家:讲的:贪、嗔、痴、慢、疑一、贪:佛法中说贪是于三有及资具(顺境)染 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众生贪欲界、色界的种种事物,及贪无色界的种种心态,使他们继续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六道)中受生,再度轮 回生死。众生对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欲界;众生...

问:佛教里面,和尚们说的戒嗔的嗔是什么意思啊??
二、瞋: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三、痴: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指之聪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缘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则属愚痴无智。四、慢:指目...

佛语中的痴,嗔,贪,慢,疑,各指的是什么意思?
贪是指贪心,嗔是指愤恨,痴是指愚痴、不明事理,慢是指傲慢、贡高自大,疑是指怀疑佛法。

佛语中的贪嗔痴慢疑是什么意思?
贪指的是对世间事物的过度贪求、渴望。在佛教中,贪是指对于物质财富、感官享乐、权力地位等一切可以引发欲望的事物的过度追求,这种追求往往导致人们忽视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贪是许多痛苦的根源,因为它让人们陷入不断追求更多、更好的境地,从而忽略了生活的真谛。2. 嗔:嗔是愤怒和怨恨的表现。当...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1. 贪:在佛教中,贪指的是对物质财富、感官享受、名誉地位等的强烈欲望。它使人们不断追求更多,却不知满足。贪欲覆盖了我们的心识,阻碍了我们修行的进程。2. 嗔:嗔恚,即生气和愤怒,是对他人或事件的不满和责怪。当人们嗔恨时,他们的内心会充满怨恨,这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干扰了修行...

佛语中的贪嗔痴慢疑是什么意思
2. 嗔:所谓“嗔”,即指对他人的不满、愤怒或嫉妒。当人们的期望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遭遇不顺心的事情时,容易产生嗔心,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3. 痴:在佛教中,“痴”即无明,指的是缺乏理解和智慧,对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认识不清。这种无知导致人们无法看清生活的真实...

嗔戒嗔戒
嗔,即嗔恚,源自佛教,是人们因违逆己意而生起的怨恨情绪,与贪、痴并列为“三毒”。它源于内心对他人或事的不满,如同烈火焚烧,使人心身躁动不安,不利于修行。在佛教中,嗔被视为修行路上的一大障碍,因为它可能导致病态的情绪,破坏出世间的善念,使众生陷入长久的苦难,难以超脱。《大智度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