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环境概况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北深处亚洲大陆腹地,西南为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接壤。全国约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纵跨50个纬度,长达5500km;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横贯62个经度,东西距离5200km。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地貌复杂,气候多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一、地貌

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内外营力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齐全,分布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常态地貌。其中,山地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丘陵约占10%、平原约占11%、盆地约占19%。整个地势西高东低,以青藏高原为最高点,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并通过宽阔的大陆架,将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大洋盆地连接起来。境内有两条山岭组成的地貌界线,明显地将大陆分成三级阶梯。西面一条是由昆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以及沿横断山脉3000m等高线;东侧一条则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线。最高一级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以上,面积约达2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上横卧着一系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与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山岭间镶嵌着无数大小盆地。第二级阶梯海拔1000—2000m,是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组成。如阿尔泰山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沿着东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直至海滨,则属第三级阶梯,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在200m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500m以下,只有少数山岭可达到或超过1000m。这一阶梯东部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多在200m以内。这种西高东低直迄海洋的地势特点,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她,供给大量水汽,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生产都有良好的影响。

二、气候

中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类型多样。按照温度的不同,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等6个热量带。按水分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又可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山多而高,气候的垂直分布,更增加了气候类型的复杂性、多样性。虽然各地带的气候互异,但大陆性季风气候,则是中国气候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

1.冬夏风向更替明显

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度地区,风向偏北,寒冷而干燥;夏季气流源自低纬度海洋,风向偏南,暖热而湿润。

2.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也大,冬夏极端气温较差更大

与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特别是和亚欧大陆西部相比,中国冬季气温要相对低得多,而夏季气温却比较高。如黑龙江齐齐哈尔(47°23′N),1月均温是-19.6℃,7月均温为22.6℃,年较差达42.2℃;而与其纬度相近的法国巴黎(48°58′N),1月均温是3.1℃,7月均温为19℃,年较差仅15.9℃。两地相比,1月气温,齐齐哈尔比巴黎低22.7℃,7月气温却要高3.6℃,年较差大26.3℃。

3.区域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北迅速递减

年降水量最多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坡)和东南地区(特别是台湾山脉东坡)达2000mm以上,最干燥的塔里木盆地尚不足50mm。在降水季节分配上也较为悬殊,夏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而冬季降水量大部分在10%以下,而且年降水变率都很大,多雨的江南,年降水变率也有10—15%,至于降水较少的北部和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变率可达30%以上。

4.雨热同期

即降水最多的季节,一般也是气温最高,植物生长旺盛,需水量最大的季节。

5.影响我国气候特征的因素

(1)纬度位置

这是决定太阳辐射和热量条件、影响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我国南北之间纬度差达50度之多,东半部自北向南可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但是,西半部由于青藏高原的突起,打破了上述温度与纬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热量带中,又以中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面积最广,热带也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我国亚热带因受季风影响的范围广,温度高,降水多,成为世界上亚热带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上许多珍贵、稀有、濒危植物与动物的“储存所”。南方的热带,则为我国利用和开发热带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基地。

(2)海陆位置

这是决定着海陆间热力差异,造成冬夏不同的温压场而形成季风环流的根本原因。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导致表面热量差异,使冬夏季在大陆和海洋上形成不同的温压场,而产生明显的季风环流。海陆两者面积愈大,季风也愈明显。因此,中国受季风影响最为深刻,除了受青藏高原屏障阻挡的西北内陆地区外,广大东部和南部地区,甚至包括青藏高原很大一部分地区,均受夏季季风的影响而表现季风气候的特征。

(3)地形的影响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复杂的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全国分布着许多不同走向的高大山脉和西南部隆起的青藏高原,使得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所形成的气候更加复杂化。从大兴安岭、太行山到西藏波密一线以东的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湿气向西北运行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又是孟加拉湾气流从低空入境的严重障碍。同时,东半部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层层阻挡冬季寒潮自北向南运行,致使我国不同热量带的气温、降水量差异明显,而且,各种地貌类型,又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如高山使气候产生垂直分异,向风侧成为多雨中心,背风盆地成为高温中心,等等。由于高山屏障,使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变得更为干旱,但高山从高空拦截较多的水气,又可使干旱地区出现不少成片的森林和草原。

(4)大气环流

这是支配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上述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青藏高原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大气环流形势极为复杂。总的来说,中国各季气流的运行和变化是受到西伯利亚高气压、印度次大陆低气压、北太平洋高气压和阿留申低气压等四大活动中心的控制。在冬季,西伯利亚高气压笼罩亚洲大陆,风从北冰洋经苏联西伯利亚和蒙古奔向中国南方,吹入海洋,因而中国东半部风向大都是东北风或西北风,由于空气干冷,就加强了冬季季风给中国带来的寒潮,所以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冬季普遍寒冷而干燥,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较冷的国家。在夏季,大陆上变成低气压区,而海洋上的空气压力增大,空气从潮湿的海洋吹向大陆,所以中国大陆夏季盛行从东南方太平洋高气压和西南方印度洋高气压带来的气流。中国除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吹着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孟加拉湾与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给中国带来充沛的雨量,使中国东南半壁成为世界上同纬度雨量较多的地区。

三、土壤

中国土壤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气候、各种化学类型的成土风化壳、多山的地形以及植被类型有关。如就大气候与土壤的关系来说,中国东部和东南部湿润区,雨量充沛,土壤中可溶性盐类易被淋洗,所以主要是酸性森林土;从北到南依次出现: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到了半干旱区,雨量较少,石灰易被保持在土层中,就出现各类钙质草原土;在北部温带有黑钙土、黑垆土、栗钙土。在西南部青藏高原上有高寒草甸土、高寒草原土。在最西部干旱地区,土壤中石灰和石膏都保持在表土层,出现各类荒漠土,并有大面积的盐碱土。

1.红壤、黄壤类

此类土壤包括湿润热带的砖红壤和湿润亚热带的红壤、黄壤和黄棕壤。

(1)砖红壤性土和砖红壤

这是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土壤,具有明显的富铝化特征,呈强酸性反应(pH4.0—4.8),氮、磷、硫、钙、镁等营养元素都极贫乏。

(2)红壤

这是湿润亚热带气候下酸性风化壳上所发育的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4.0—5.5),表层腐殖质极薄,钙、镁、锰、钠和全磷量都很低。

(3)黄壤

这是强酸性土壤,其气候条件较红壤为湿润。风化壳的厚度较薄,钙、镁、氮、硫含量都极低。

(4)黄棕壤

这是在北亚热带或中亚热带中山带湿润气候下,在酸性母质上发育而成的。呈弱酸性反应(pH5.0—6.0),具有棕壤向黄壤过渡的性质,土体中盐基大部已淋失。

2.灰棕壤类

此类土壤包括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和温带北部的暗棕壤,呈强酸性到中酸性,代换性铝含量较高,盐基饱和度很低,钾、钠、钙、镁、氮、磷、硫等含量贫乏。

(1)棕色针叶林土

这是在寒温带落叶林下发育而来,分布于黑龙江沿岸台地、丘陵和大兴安岭山地。呈强酸性或中酸性反应(pH4.5或5.0—6.0),代换性盐基含量低,而代换性铝含量很高。

(2)暗棕壤

这是在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而来,分布于东北东部山地,表土层腐殖质含量较高,呈中酸性反应(pH5.0—6.0),盐基饱和度在表层较高。

3.棕壤类

此类土壤包括暖温带的棕壤和温带的灰色森林土与淋溶黑土,呈中酸性到微酸性反应。

(1)棕壤

这是在落叶阔叶杂木林和落叶栎林下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来,主要分布在湿润温带近海的山东、辽东半岛和辽南、河北山地丘陵,呈微酸性或中酸性反应。钙含量丰富,铁、铝极为贫乏,而二氧化硅含量有所增加。

(2)黑土

这是在自然植被为杂类草草甸,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更新世粘土沉积物,部分为基岩风化坡积物发育而来,分布于温带半湿润气候下的东北平原。表层腐殖质层厚约100cm,腐殖质含量3—6%,高的达15%。呈微酸性反应(pH5.5—6.5)。氮、磷和代换性钙含量高,自然肥力高,保水保肥好。

4.石灰质森林土类

此类土壤分布于中国东部湿润区自北到南由碳酸盐风化壳发育形成的各类森林土壤,呈中性到微碱性反应。

(1)褐土

这是在落叶阔叶杂木林下石灰岩、黄土、碳酸盐冲积物上形成的,分布于旱季明显的湿润暖温带。呈中性到碱性反应。有明显的碳酸钙层,富含碱土金属、碱金属和积聚钙、钠、镁、铁、铝化合物。速效性氮、磷、钾多,肥力高。

(2)黄褐土

这是褐土向黄壤过渡的中间形成物,在含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下带石灰性母质上发育而来,分布于半亚热带。上层呈微酸性或中性反应,下层呈微碱性到中碱性反应。代换性钙、镁占优势。

(3)黑色石灰岩土这是在落叶、常绿阔叶树混交林下植物残体经过腐解与钙结合发展而成,分布于亚热带石灰岩地区,呈石灰性反应(pH6.5—8.5)。表土有机质6.0—7.0%,氮、磷、钾含量多。

(4)紫色土

这是由石灰性紫红色沙页岩发育而成,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湿润亚热带。表土呈微酸性或中性,底土呈中碱性反应(pH6.5—8.5)。钙、镁、钠和硫化物含量丰富,磷、钾含量亦多。土壤肥力高。

(5)磷质石灰土

这是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上的珊瑚石灰岩,其上生长着肉质常绿海叶灌丛、矮林。表土是磷质、石灰质和鸟粪等有机质的复合体,呈中碱性或强碱性反应(pH8.0—8.5)。上层有机质含量可达10%,氮1.0%,全磷(P2O5)30%,钙(CaO)40%以上。

5.黑钙土、栗钙土类

此类土壤包括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各类碳酸盐风化壳所形成的草原土壤,其中有分布于东北平原中部的草甸草原土壤——黑钙土,分布于内蒙古中北部的典型草原土壤——栗钙土,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下黄土高原东南部的草甸草原土壤——黑垆土,以及分布于羌塘高原中、南部海拔4400—5200m高原上土壤——高寒草原土。土壤均呈碱性反应,有钙质层,不含石膏。

6.荒漠土、盐碱土类

此类土壤包括:分布于温带干旱气候下北疆一带的灰棕漠土,分布于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下南疆和河西走廊一带戈壁滩的棕漠土,分布于西藏北部,海拔4200—5400m山原上的高寒荒漠土,分布于塔里木盆地等处的荒漠盐土,分布于北方湿润或干旱地区的内陆盐土和滨海地区的盐碱土。土壤中含相当量的氯、钠和硫。

7.草甸土、沼泽土类

此类土壤包括中国各气候带受过量降水条件影响所形成的草甸土、高寒草甸、沼泽土及水稻土。

8.风砂土

此类土壤在干旱温带和极端干旱暖温带分布较广,半干旱温带也有分布,由于它成土作用微弱,土壤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母质性状。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土壤类型随山地高度的增加而出现的垂直分异现象普遍存在。现将中国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列于表3—1。

表3—1 中国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

表3—1 中国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续)-1

从表3—1可以看出,由于温度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在不同的纬度和经度地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显然不同。但是,每一山地垂直带谱总是在该山地所处的纬度水平地带的基带上发展起来的,是水平地带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植被、土壤等水平分异规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04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开发和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3、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西藏省目前没有铁路线。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主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中国的自然环境概况是怎么样的?
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地貌复杂,气候多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一、地貌 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内外营力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齐全,分布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常态地貌。其中,山地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丘陵约占10%、平原约占11%、盆地约占19%。整个地势西高东低,以...

中国主要的地理概况
中国的地理概况丰富而多样,涵盖着辽阔的领土和多样的地形。中国领土的四端象征着国家的地理范围。最北端位于黑龙江省,最南端位于曾母暗沙岛,两江汇合处提供水源,而最西端则位于帕米尔高原。中国与14个国家接壤,其中东有朝鲜和蒙古,东北有俄罗斯,西部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

中国的自然环境??火速
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 中国的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

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三篇】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

谁有生物地理初二的复习资料,要详细
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

七八年级生物、地理总复习资料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1)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部。(2)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五种基本地形皆有,山区面积广大。(3)世界第一高峰: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4)我国陆地最低处:艾丁湖,水面海拔-154...

初二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 中国的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山脉纵横交错: 山势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初二地理期末重点知识是什么
还介绍了中国的资源,有土地资源、等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有宝贵的水资源,级水利工程 还介绍了中国的交通运输等,有中国交通主要干线和交通网,还有有关中国交通的枢纽。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第三节 多民族的家庭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

初二上地理期中复习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山脉纵横交错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有的地方不足500米第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在这里,众多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依山傍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