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除了常春藤具备这样的品质,作者认为还有谁是具有与常春藤类似的品质?

如题所述

《囚绿记》是作者陆蠡发表于1940年的一篇散文,该散文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和平安宁的一面。《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写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由于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再加上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
囚绿记
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一个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所以抒情上显得深沉婉转,语言上淳朴清丽,成为本文的另一个特色。
1940年发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甚至悟到了绿色的秉性与自己的心灵的相通之处,从而也使这一短文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陆蠡的《囚绿记》为人们所称道,是因为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新奇精巧的结构。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而是从“去年夏间的事”,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着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其间穿插“我”对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至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定开释这位绿友。最后以怀念这圆窗和绿友为结。全文详略得当(如详写“囚绿”,略写“怀绿” ),虚实相生( 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来修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平中见奇,出奇制胜。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择绿”“恋绿”“囚绿”“释绿”和“念绿”。
"囚绿“体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程度,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对爱和幸福的珍视,而无法囚住绿,正说明“绿”的顽强与倔强,作者借“绿”言志,赞美了这种顽强不屈的性格。
表达了作者对处境艰难中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囚绿记除了常春藤具备这样的品质,作者认为还有谁是具有与常春藤类似的...
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

用一句话概括囚绿记
象征意义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和面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自...

囚绿记的写作特点 象征意义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和面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自由的精神...

囚绿记常春藤为什么固执,固执在哪
常春藤 的本性,就好像人要吃饭喝水一样。其他不是他的固执,而是人的固执。

囚绿记(19分)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
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的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小题1:不是,还暗含作者对日寇铁链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

囚绿记赏析
表达了作者对处境艰难中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这绿色的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囚绿记》是现代作家陆蠡于193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

《囚绿记》中作者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为什么有这 ...
再加上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 囚绿记 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一个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所以抒情上显得深沉婉转,语言上淳朴清丽,成为本文的另一个特色。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展现作者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和对光明、自由的向往。文章在写景与抒情上独具匠心,富有感染力。【说学情】初三学生已接触过类似现代散文,对写景抒情类散文有初步了解,具备一定的审美基础。【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包括:理解...

本文囚绿记用拟人来写景状物,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和面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常春藤所象征的意义。作者无法囚绿,恰恰说明了绿的顽强和倔强,表达了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不挠的...

囚绿记写作特色
也是作者对侵略者的无声反抗和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行文线索明快,从寻绿、观绿、囚绿到放绿、怀绿,其中囚绿是最具戏剧性的转折。作者在囚绿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常春藤的特性,也从中找到与自己心灵的契合,使得《囚绿记》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揭示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民族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