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魏韩合纵攻秦,大破函谷关,有怎样的意义呢?

如题所述

战国时期的函谷关,是秦国门户,守护着秦国的东大门。秦国之所以在商鞅变法后,能够持续强大,其强大的国力固然重要,山川之险也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秦国兵力强大时,秦军就东出函谷关,进攻中原各国,获得想要的利益。一旦秦军在中原触了霉头,损失惨重后,秦军就退回函谷关呢,将大门一关,养精蓄锐去了。

由此可见函谷关对于秦国的重要性,自从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以后,各国多次合纵攻秦,陈兵函谷关,但因为关隘的险峻,都无功而返,甚至有时还被秦军追击而损失惨重。在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的近150多年中,秦国的函谷关仅有一次被攻破。公元前298年,齐国、魏国、韩国三国组成联军,经过三年的围攻,攻破函谷关,让秦人感受到了亡国的危险。

秦昭王罢免田文,双方结仇

公元前299年,秦王仰慕孟尝君田文的名声,于是在齐闵王派遣田文出使秦国的机会,任命田文为秦相。但是秦昭王这个人啊,耳根子软,就听信了谗言,认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不会真心实意为秦国效力。于是秦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同时将孟尝君囚禁,准备杀害田文。田文这人,广蓄门客,路子特别野,最后通过“鸡鸣狗盗”的手段逃出了秦国。

就这样,作为名满天下的名人,在秦国只当了几个月的相国,就被人给罢免了,而且还险些被杀掉。田文想想都一肚子气,这个面子丢大发了,曾经你对我爱答不理,以后我让你高攀不起。心里暗暗记下这一茬,准备找机会给秦国点颜色看看。

齐、韩、魏联合攻秦,破关而入

孟尝君田文回到齐国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因为贵族势力过于庞大,齐闵王无力压制,想借助田文的势力,当田文回到齐国后,很快就被齐王任用为相国,执掌国政。这时田文终于扬眉吐气了,因为在垂沙之战中,齐国与魏、韩两军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同时魏国、韩国与秦国虽然时打时和,但是认真说起来,也算是世仇了。所以孟尝君鼓动魏国、韩国与齐国组成联军,发兵函谷关攻打秦国,联军由齐国名将匡章率领。匡章这个人,用兵比较谨慎,从桑丘之战就能看出,总是在对峙中,寻找战机,一战而破敌。

匡章率领联军进驻函谷关后,并没有着急进攻秦军,而是选择封锁秦国的策略,逐步消耗秦军战力,获得破关的战机。联军围攻了函谷关三年,之后又有赵国、宋国加入联军,匡章率领联军大破函谷关,一路大败秦军。联军攻破函谷关后,秦昭王急忙派人求和,承诺归还之前侵占的魏国封陵、外河等地,将武遂还给了韩国,联军才罢兵退走。

联军为什么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呢?

以此次三国攻秦和乐毅伐齐进行对比,为什么联军放弃灭秦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联军中缺少一个和秦国有深仇大恨的国家,有一鼓作气灭掉秦国的勇气,乐毅当时,燕国对齐国可谓恨之入骨,想灭之而后快。反观三国联军,魏、韩两国如同丧家之犬,早已被秦国打断了脊梁,眼中也只有些许土地的利益,没有什么大的志气。而齐国与秦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比较有限,齐国也没有灭秦的需求,他反而需要一个与自己不接壤的强国,帮其牵制三晋和楚国。

而齐国发动函谷关之战的原因,一则孟尝君出气,二则就是教训秦国,让秦国知道齐国不好惹,再动歪心思,就不客气了。但是齐国没想到,几年后,秦国鼓动五国伐齐,齐国差点灭亡,可见打狗不下死手,未来一定会被狗咬的。对于齐国来说,以孟尝君田文为相,其实是所托非人的,田文并不是一个高瞻远瞩,有战略眼光的人,在这点上他比魏冉差很多。同时田文虽然广蓄门客,但是其心胸极其狭隘,相比于赵胜、魏无忌,差得十万八千里。他从秦国逃出,路过赵国,平原君赵胜以贵宾厚待他,他却因为赵国人笑话他身材瘦小,而杀了数百平民百姓,这样的人要不是出身高贵,他能有什么成就。最后他被齐国罢相后,跑到魏国做了相国,竟然联合魏军攻打齐国,这样一个只有私心,没有公义的人,怎么配得上千古名声啊。

最后在这次战役的组织上,齐国其实犯了很多错误,最应该联合楚国、赵国,却没有参加合纵攻秦。如果说赵国被田文得罪了,不愿意参加,那楚国不参加就很看不透了,楚国这个国家让人瞧不上的地方,在此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甚至认为,后来的中国被楚人统治,真是华夏民族千古的悲哀啊!此战楚国有一万种利益参战,更是有机会一雪被秦国三番五次羞辱的仇恨,但是楚国最终还是没有参战。函谷关之战的前一年,楚怀王与秦昭王会盟,被秦国扣押,国君被辱,楚国上下难道不应该趁此机会参加联军,拼死灭掉秦国,以洗刷耻辱吗?更加可笑的是,在联军攻入函谷关后,楚国竟然希望联军能够在谈判中加入让秦国释放楚怀王的条件,结果秦国割地求和后,联军退去,楚怀王望眼欲穿地死在了秦国,楚国人干瞪眼了。之后就被秦国当成了软柿子,来回揉捏,直到两都陷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齐魏韩合纵攻秦,大破函谷关,有怎样的意义呢?
以此次三国攻秦和乐毅伐齐进行对比,为什么联军放弃灭秦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联军中缺少一个和秦国有深仇大恨的国家,有一鼓作气灭掉秦国的勇气,乐毅当时,燕国对齐国可谓恨之入骨,想灭之而后快。反观三国联军,魏、韩两国如同丧家之犬,早已被秦国打断了脊梁,眼中也只有些许土地的利益,没有什么...

战国时期五国合纵伐秦为何要从函谷关下手
因而五国伐秦不过是一群各怀鬼胎的乌合之众罢了,魏韩楚希望借助齐赵的军事力量消耗秦国,收复被秦国占领的土地,唯独赵国可以过的明确的利益,因而也仅仅是赵国提出北线攻击线路。而实际上北线攻击线路也仅仅只有赵国可以操作,也是赵国一家获利!如此以来五国有那一个国家愿意倾尽全力?这座号称“榆塞秦关...

五国伐秦和伐齐,有哪些不同的政治意义呢?
其中,合纵的主要攻击对象就是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而合纵的中坚力量就是三晋(韩、赵、魏)以及楚国、燕国等。而连横多是依附于秦国或者齐国所发生的大战。战国时期合纵攻秦的大战有五次,而合纵攻齐的大战只有一次,但造成的影响却是很不一样的。公孙衍 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公孙衍说动魏...

为什么函谷关对于秦国如此重要?
函谷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军事要塞,是三秦大地和东方最为重要的分界点。函谷关原本并不属于秦国,函谷关设关初期最早属虢国,在晋国假虞灭虢以后,晋国的詹嘉曾奉命守在此地以防秦国。后三家分晋,函谷关曾先后被魏、韩占领。之后秦战败韩国夺取函谷关。从此之后,秦国得以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天险。...

秦国在五国伐齐时选择加入,这么做对秦国有哪些益处?
在桑丘之战后,匡章还指挥了函谷关之战。此战是指匡章在齐闵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军大破巅峰时期的秦国,攻入函谷关(战国时期唯一入秦关的将领),秦昭王遂归韩河北及武遂、归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由此,通过桑丘之战和函谷关之战,秦国意识到自己还不是齐国的对手。于是,为了孤立齐国,秦昭襄王...

合纵攻秦之战,又称五国攻秦之战,合纵攻秦之战是怎么回事呢?
合纵攻秦对决就是指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依次构成各种各样同盟军,攻击秦国的战斗,大概有5次。大家都知道,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整体实力不断强化。而强劲以后的秦国,当然对山东六国虎视耽耽,逐渐持续吞噬山东六国的领土。因此,应对强劲的秦国,在公孙衍、张仪等纵横家的拼搏下,山东...

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为什么采取“合纵"策略?秦国对东方六国采取了什么...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呢?
第一次合纵攻秦,公孙衍举魏、赵、韩、燕、楚五国之兵陈列函谷,还说动草原义渠伺机发难,但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秦相张仪抓住机会,游说两国撤军,导致五国中实际出兵的仅魏、赵、韩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第二次合纵攻秦,齐、韩...

合纵攻秦之战是怎么回事?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总的来说,合纵与秦的第一次交锋也被称为修鱼之战或函谷关之战。就这场运动的背景而言,东汉中后期,张仪出使秦国,受到秦惠文王的高度重视就张仪而言,考虑到秦国权益,当然期待拆散山东六国联盟,为秦国分而治之制造一个有用的标准。据此,张仪前往魏,劝诫魏的王辉与秦国结盟。结果,魏的王辉不同意...

在历史上,秦国离灭国最近的一次战争是哪一次战争?
齐、韩、魏联合攻秦,破关而入 孟尝君田文回到齐国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因为贵族势力过于庞大,齐闵王无力压制,想借助田文的势力,当田文回到齐国后,很快就被齐王任用为相国,执掌国政。这时田文终于扬眉吐气了,因为在垂沙之战中,齐国与魏、韩两军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同时魏国、韩国与秦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