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如:一丝而累,以至于寸。招而往暮而归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也。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通“如”: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7、通“尔”,你,你的,例如:若欲死而父。
8、等同于罢了。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9、等同于才,方才。例如: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10、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相当于“何况”。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虚词用法: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①连词
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联系,本身没有修饰、限制或补充的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例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后、于是、只要、既然、如果”等。
下面是详细的知识:
并列
……又……又……
……一面……一面……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承接
……一……就……
……首先……然后……
……便……
……于是……
……才……
……接着……
递进
……不仅……而且……
……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选择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还是……
转折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假设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条件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因果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1、关联词语的作用
复句中经常使用关联词语连接分句。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
有些复句必须使用关联词语,否则就无法理解。
2、复句使用的关联词语主要有三类:
①连词
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联系,本身没有修饰、限制或补充的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例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后、于是、只要、既然、如果”等。
②关联副词
关联副词既起关联作用,又能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
复句中使用的关联副词主要有“也、才、再、便、就、又、都、还、却、既、越”等。
③起关联作用的固定短语
起关联作用的固定短语主要有“反之、如果说、若不是、不但不、就是说、还不如、为的是、之所以、正由于、正是因为、总而言之、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④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
某些具有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也可以在复句中连接分句,例如“谁”、“哪里”等。
⑤助词“的话”
“的话”是个表示假设语气的助词,用在假设复句之中,常与“如果、假如、要是”等关联词语表示分句之间具有假设和结果的关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初二文言文表修饰的例句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如:一丝而累,以至于寸。招而往暮而归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也。4、...
文言文中表修饰是什么意思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3、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文言文中的修饰关系怎么理解。好难啊
1. 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北齐书·崔季舒传》:“ 文襄 每进书 魏帝 ,有所谏请,或文辞繁杂, 季舒 辄修饰通之,得申劝戒而已。” 巴金《关于》:“我想这样尝试一次,不加修饰,不添枝加叶,尽可能写得朴素、真实。”2. 梳妆打扮,修整装饰使仪容漂亮、衣着美观。《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
求个“而”在文言文中表修饰的句子 (要初中的)
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④《劝学》:“吾尝终日~思矣。”⑤《捕蛇者说》:“吾恂恂~起。”出处 文言汉语网 ...
表示修饰关系的文言文例句
1. 初二文言文表修饰的例句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如:一丝而累,以至于寸。招而往暮而归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
文言文中而的表顺接、表承接、表递进、表修饰怎样判别?各举一例_百...
――《荀子·劝学》表示承接关系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表示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表示假设关系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文言文 而字 表并列 修饰 递进 顺承意思时怎么区分
2、表示修饰时:一般连接状语,用于动词和状语之间,使成偏正关系。可以不译。如:吾恂恂而起。译文:我小心翼翼地爬起身。“恂恂”是状语,“起”是动词作谓语。3、表示递进时:递进是前者和后者是更进一层的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还)每日都反省自己。4、...
文言文修饰句
5. 初二文言文表修饰的例句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如:一丝而累,以至于寸。招而往暮而归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
语文的文言文表承接表修饰
1. 在古文中‘而’字的用法有很多而字又表承接,表并列,表修饰,表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
文言文中 而 的用法,什么样的情况表示 承接 修饰 递进等
(1)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 唐 · 柳宗元 《捕蛇者说》(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 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 柳宗元 《捕蛇者说》(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 ·劝学》(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