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送别这篇课文描写了两个主要的场面可以概括为什么和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31
你这个描写的两个主要的场合是可以进行概括的
第2个回答  2020-10-31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却是词浅情深,蕴意深刻。

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即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原文】

王维《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赏析一】

诗人虽仕途得意,开元中进士,政治上也有抱负。但社会现实又使他无法施展才干。这次友人仕途受挫归隐南山,相送饯别时,诗人在抒发感慨的同时,对友人的归隐产生羡慕向往之情。语句简练而意味无穷。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画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联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赏析二】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君酒”即劝君饮酒。诗歌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在表达方式上,诗人运用了叙述,并在叙述中点题。第二句“问君何所之”是设句,“之”即往、往。其意思是说,问君到哪里往?这一联中叙述语言朴实无华,特别是运用设问,不但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感,而且引起读者留意,引出下文,从而自然过渡到写回隐。

“君言不自得,回卧南山陲。”接着诗人的朋友回答了诗人的问话。朋友说自己为官受到排挤点击而不自得,只好回隐到南山下。“不自得”三字,不仅交待友人回隐的原因,也表现了朋友失意后不满的情绪。实在,我们只要留意一下,在这不平的情绪中,也暗示了诗人借助朋友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回卧南山陲。”“南山陲”指终南山边。这是朋友告诉诗人自己回隐的往处。这里的“南山”不由得使读者想起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实在,这也借此暗示着朋友高洁的品质。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自得”而回隐“南山陲”,因而劝慰道:“但往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但”即只。“往”即离开。这一联的表层意是说,你只管往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而天上的白云没有完结的时候。但我们从这些话语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诗人劝慰朋友说,山中的白云没有穷尽之时,时时刻刻陪伴着你,表面看来,在告诉朋友,你不会孤独的。

​ 实则是说,你何必以失意而忧愁,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不会像天上的白云没有完结的时候。从这话语中,既表现出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同时,诗人以景结尾,借景抒怀。就“白云”一词来说,其蕴含的情韵义就是那无忧无虑、自由安闲的回隐生活。也许这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是“云无心以出岫”的诗句。这样,不但表意蕴藉,而且进步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吸引着读者,给读者以想象空间。所以,谢榛说过,这两句结尾给人以“清音有余”的感觉。

总之,这首诗歌失意而回隐,情感丰富,意蕴深厚。在平淡无奇的语言中,诗人借助很富有情韵化的意象暗示了自己淡化功名利禄的思想情感。

一首送别这篇课文描写了两个主要的场面可以概括为什么和什么?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

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送别,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了,对来访者还是要举手打拱,连声致谢。作者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

《送行》学案设计附参考答案
写,第二段写 。(4 分) 3、两种送别在场面上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3 分) 4、人们常说,“礼多人不怪”,课文却写出了“礼多人也怪”,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为朋友送行常常会成为“一出滑稽戏”?(4 分) 5、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你是怎样评价的?这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读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我头脑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样一种画面,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饯行。虽然两人即将要分别了,但都装得若无其事的样了,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长亭送别课文研讨
《长亭送别》是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场景,展现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体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全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科白和曲词展现了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主要通过《端正好》、《滚绣球》和...

[长亭送别(高二课文)]的完整文章和翻译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说,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了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1、让学生背诵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他们动人的友谊。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3、点出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听到“春”字...

比尔博姆《送行》说课稿
紧扣这篇课文的标题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 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文中写的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问题,只要学生深入文本,仔细阅读,能较为快速的解决,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 由于学生整体了解了文章大意,我迅速带领...

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秋天月夜之景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苍凉、悲凉、凄凉、凄清都可以。《送友人》是唐代女诗人薛涛的代表作之一,是送别诗中的名篇。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别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对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写离情之苦。此诗的最大特点是隐含了《诗经》名篇《秦风·蒹葭》的意境,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以景开篇,以情点题,层层推进,处处曲折,可谓...

我想用一个词概括黄雀楼送别课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基调
怅然若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