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什么意思?把有关的资料帖出来!
先说这是什么意思?

张载不仅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哲学)、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和领袖,而且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他三十八岁考中进士,虽然三度出仕,两被召晋,但主要活动是讲学和著书立说。张载十五岁,其父病故于涪州任上,全家护柩回开封,行至勉县武候祠,张载拜谒后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言有教、动有法”谓之一言一动都必须含有教育意义行动应有规矩。“昼有为,宵有得”谓之每日应当身体力行,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成果。“息有养,瞬有存”即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免受不良影响,张载的“六为”后来成为他教育学生的准则。二十一岁那年,他写出保家为国的“边议九条”,赶赴延安拜见范仲淹,提出自己一套对付西夏收复失地的主张。三十八岁,在上京考进士那一年,他在京城相国寺设虎皮讲“易经”,得到宰相文彦博的赞赏。四十六岁那年,文彦博被罢相,调到长安整治西北防务,请张载到长安“殿学”(西北的最高学府)。四十七岁时,王乐道(任西北最高教育官即“京兆尹”)再次请他讲学,因听他讲学的都是些贡生、知县、学正等,他对这些学者提出多学习实学,少留言于科举(《张子行状》),倡导学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来,这四句话成了关学学派的宗旨。49岁时,应武功主簿张三甫邀请,到武功绿野亭讲学。五十岁那年,神宗召见他问治国之法,他以“渐复三代”(恢复夏、商、周)为治国之道。核心是以德治国和教育为本作以回答,被任为崇文院校书。后因其弟张戬与王安石在变法上发生激烈矛盾,便辞职回乡。五十一岁的张载回到横渠创立了横渠书院,他一面讲学,一面著书立说,“仰而思,俯而读”。当时,关中和西北各地士子云集横渠张载的门下,这是张载思想(包括教育思想)完善成熟时期。《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从以上张载重要讲学活动和著书立说可以看出,他在讲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活动范围,特别是辞官回横渠讲学著书,形成了他完整的一套教育思想,现就他的教育思想作以下三方面的介绍。一、 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北宋以前的儒家都着重用“人性论”来阐明他们的教育任务和目的,所以对人性的研究特别重视。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创立“性善论”;苟子则创“性恶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一是圣人之性(超极高智慧的人“自注”),二是斗筲之性(贤人之性或具有极高智慧的人的“自注”),三是中民之性(普通人之性“自注”)。到了北宋张载,他的人性观和以上儒家既联系,又有巨大的发展。他的最大贡献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认为天地之性本是善良的,关键在于“气质之性”的转变,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正蒙,诚明篇》)意思是人一出生他的父母给他的血肉之躯都是善良的,但由于出生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便转向“气质之性”。有些人个性偏于刚急,有的偏于柔缓,有的很有才,有的却才浅或平淡,这都是受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不同层次而形成气质之偏差,这就要“善反之”,即通过教育来端正变化气质。(自注)这里需要指出的“变化气质”,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张载认为:把通过素质教育就可以达到君子(讲信义人) 贤人(很有智慧的人) 圣人(极高智慧的人)的最高境界(自注)。那么“气质之性”怎么变化呢?张载有两点主张:第一要有好的环境。他写道“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意思是,人在好的环境下,经常能得到师长和贤良朋友的教诲,必然能成为贤人,经常养成这样的作风,则素质就能达到超能力、超智慧的人。秦汉以来的学风只要求达到贤人,这是最大的弊病。张载的“变化气质”至今对教育青少年学生仍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第二,“要知礼成性”。他在《经学理窟》中指出,“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他是说作为学生,首先要去掉过去自由散漫和不懂礼貌的习惯,要先学礼仪礼貌,作为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这样才能达到既有高深的知识学问,又能恭敬合礼。同时,张载还带头执行礼仪规范,给学生以极大的震动,就连未出嫁的女孩子他都要求她们参加祭祀、丧礼等社会活动,让她们知道礼仪规范的程序,达到“敦本善俗”,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他的“知礼成性”口号在关中一带影响很大,使当时关中风俗大为好转。二、 注重实践的教法经验和方法张载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大都依“礼记”中所述孔孟以后儒家的教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鼓励学生立定志愿,要有志于学。他提出“志大能动气”。(《气质篇》)“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经学理窟》)“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这几段话的意思是: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教学生立定其志向,有了远大的志向便可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气质,按适当的年龄和适当时机进行恰当教学,只要学生立大志,有志于学的,最终能成为圣人。(自注)他反对学生志愿太小,更反对秦汉一来的学风,只要求学者达到贤人就是最高境界,这是耽误学生的大弊病。他把学生比做登山,他说“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大意是:学习就象登山,在快要达到山顶时,最难登的峭山峻岭,一定要有决心和毅力勇气,最终必然会达到顶峰(今释)。(二)主张教法应有一定的程序,就教学内容而言,应有易与难,先和后之序。教师应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就教学对象来说要因人施教。他写道:“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意思是:不因人因材施教,就象用水浇石头铺成的田地,石头不但不接受,反而还会流向别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高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受教之心”。张载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把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气质美恶(素质差异)统一起来,安排教学过程的有益经验,很值得当今的人民教师认真借鉴。(三)鼓励学生运用叩问的方法。他在《正蒙.中正篇》中指出:“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这是说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必须要随学生提出问题的大小给予满意的回答,而且还要从容不迫。他还说“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他是说,就连圣人在示经叩问之前心中也是空空如也,毫无成见,必须等待提问之后才知事物的变化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与方法要灵活应用,像这样的提问方法不正是我们今天教育学生中仍需加强的吗?(四)强调“学则须疑,贵于有用。“他说:“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经学理窟》)意思是说:“求学必然会遇到问题,有疑难是好事,可以迫使你去钻研,当这些疑难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就会感到有收获和进步。疑难问题越多,得到的知识就会越多,进步也越快,那么怎么解决疑难呢?他说:“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学大原上》意思是说“学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多读书,多独立思想,还要虚心,去掉主观主义,争取他人帮助,才会有心得和收获”。同时,张载有提倡“贵于有用”的实学之风来解决疑难,鼓励学生走出高墙校门,到实践中去锻炼。他首先倡导“躬行”反对“空谈”和“少留言于科举”(行状),支持学生重视自然科学,如对天文,地理、生物、易经、医学、兵法、井田等领域的研究,他本人在这方面就有卓著的成果。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足以显示出张载教育思想和学术观点的先进性,(五)主张“教与德相结合”。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而且自己也会从中相得益彰。其一是:在反复教人过程中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深入了解文义的过程;其二:由于经常担心自身不正,而贻误人才由此更加严于律己,使教者更加严谨。如38岁那年,他在京城设虎皮讲“易”,听讲的人很多,颇受欢迎,晚上程颢、程颐兄弟来看他,张载和二程讨论易经上的问题,发现自己在这方面不如二程,第二天便对听讲的学生说:“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于是撤席罢讲,说明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能虚心养性,又无门户之见。三、严谨的实学作风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张载讲学于横渠书院,大部分弟子都是快要临登进士的秀才、举人,还有一部分是县令、知州、通判、学正等中小官吏,他的学生年龄相差很大,所以他时刻以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举止言谈给人以气质刚毅,德盛貌严之感,生活上粗食淡饭乐且不忧,并把自己所著的教育格言“东铭”、“西铭”书于书院大门两侧,为《砭愚》、《订顽》用语警戒学生,实际上成了当时和以后的学生守则。后来人们把张载讲学的地方叫“二铭学舍”,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这四句话变成了关学的宗旨,后来一直成为横渠书院的校训。所以他培养的学生都能注重实际,他的弟子兰田吕大钧爱讲“明井田、兵制以为恰道,必由是焉,撰成图籍皆可推行”(《宋元学案》),游师雄、重师道、李复都深知军事,精兵术,游师雄曾与金人战中荣立大功;李复曾纠正朝廷在军事上的一个谬误和当时社会上关于对“月食”的迷信,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月食》以辨证。他的弟子张舜民曾追赠他的老师张载说:“关中学者摩然就之,谓之横渠先生,一登其门,言行皆知,学成之后虽去载千里之远,十年之久,不改一蹈非议,常如载临其前后左右也。”可见张载和弟子的关系既认真有严格。宋史张载传记载他:“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生如圣人而后已。他的弟子吕大临评价说:“先生气质刚毅,德盛貌严,然与人居,久日而亲”。朱熹赞曰:“学者少有如横渠用功者,”“近看横渠用功最亲切,真是可畏”,“横渠教人道,夜间合睡,只为无可接应,他人皆睡,已不得睡。”张载与弟子融洽相处,互相劝勉不息,言传身教,严以律己,给学生的影响和后世是十分深远的,堪为一代宗师,实学典范。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711878.html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17
言有教 动有法 昼有为 宵有得 息有养 瞬有存
译:说话要有教养,举止要合规范,白天要有作为,夜思应有心得。一呼吸,一眨眼,都应有所收获。

我第一哦

参考资料:http://blog.voc.com.cn/sp1/xuekemin/154226360236.shtml

第2个回答  2018-05-07
北京有养成长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关注成长教育的传媒公司,位于北京市朝阳区。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文艺创作;影视策划;电脑图文设计、制作;工艺美术设计;软件开发;技术推广服务;市场调查;企业策划;会议服务;承办展览展示活动;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体育运动项目经营(高危险性体育运动项目除外);销售电子产品、体育用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日用品、文具用品、服装鞋帽、工艺品、针纺织品、箱包。(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话要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和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言有教、动有法”谓之一言一动都必须含有教育意义行动应有规矩。“昼有为,宵有得”谓之每日应当身体力行,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成果。“息有养,瞬有存”即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免受不良影响,张载的“六为”后来成为他教育学生的准则。二十一岁那年,他写出保家为国的“边议九条”,赶赴...

息有养瞬有存的含义
出自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先生引用张载先生的名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这六个有,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极致。我们往往是很多“无”。说话一定符合教养?不一定;做事一定有章法?不一定;白天一定有作为?不一定;黄昏时分一定有感悟?不一定;呼吸之间,分分秒秒,我们都清醒...

张载的名言是...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 朱子十五(3)
可学录云:"先生问德粹:'夜间在菴中作何工夫?'德粹云云。先生曰:'横渠云:"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此语极好。君子"终日乾乾",不可食息闲,亦不必终日读书,或静坐存养,亦是。天地之生物以四时运动。春生夏长,固是不息;及至秋冬凋落,亦只是藏於其中,故明年复生。若使至秋冬已绝,...

曾国藩的10副经典对联?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 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此联原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和北宋大儒张载之言,上联意思为考虑问题要细致,处事要谨慎,同时胸襟要开阔,志向要远大;智谋要圆通灵活而品行要端正;才能要广泛多样而处事要简约。 下联即张载的“六有”说,所谓“言有教”,就是我讲话出来,里面都值别人学习...

《六有箴》翻译
昼有为:万物之中人禀受了天地灵秀之气。君王和双亲生养的恩情就像天地那样高厚。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就像夜里的空气那样清明,只是白日里沾染了俗欲便缺失了。如果像颜回那样努力,便能赶上古代的圣王。自己毫无错误,敬祀上苍也能心安理得。时时检讨自己,就不会有疏漏。自己的道德品质也会日新月...

何为“四为”?何为“六有”?
<\/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这简练的六句话,涵盖了张载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道德修养的极致追求。在15岁的丧父之痛中,他在护送父亲灵柩归乡的路途上,路过诸葛亮的武侯祠,借题发挥,表达了他效法先贤、砥砺前行的决心。"六有"思想内涵丰富,强调言语要有教化意义,...

曾国藩10副对联 曾国藩有哪10副对联
——曾国藩自箴 9、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此联原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和北宋大儒张载之言 10、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是曾国藩对于勤和俭与教育孩子的十六字诀 ...

1020年出生
十五岁丧父后,他在勉县武侯祠的一番题词,体现了他对教育和行动的深刻理解,即“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这成为了他教育学生的准则。他的“边议九条”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深关切。在四十六岁那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