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庙会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的活动。其实,这种理解只是庙会的后起之意,上古时期并非如此。关于“庙”的产生,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认为始于轩辕黄帝。他说:“帝(按:指黄帝)升天,臣僚追慕,取几杖立庙,于是曾游处皆祠,此庙之始也。”可见三代时的“庙”是统治阶级祭祀祖先的地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庙,尊先祖皃(mào貌)也。”清人段玉裁注解说:“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也可说明夏、商、周时代的庙,只是帝王、贵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左传》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说国家大事就在打仗和宗庙祭祀。这种庙祭。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能参与的。上古的“会”也不是一般百姓的所谓“聚会”,而是指天子与诸侯或诸侯与诸侯之间定期或不定期所举行的会见。即《左传》所谓:“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外交活动。《周礼·春宫·大宗伯》说:“诸侯时见曰会。”这种“会”,需在天子或盟主的宗庙中进行,首先对先王或祖先进行祭祀仪式,以明君臣、远近之礼,再进入会见的主题。这里“庙”与“会”虽然偶然地合在了一起,但这种“庙会”是隆重的政治活动,与后世庙会的含义并不一致。

后起的庙会,从本质上讲,是指由宗教节日的宗教活动引起的,并包括这些内容在内的,在寺庙或其附近举行酬神、娱神、求神、娱乐、游艺、集市等活动的群众聚会。庙会最初的功能在于娱神,然后逐渐增加了娱乐的和经济的功能,到隋唐时期发展得较为完善。这些功能的形成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我们知道,佛教和道教在唐宋时蓬勃发展,众多的寺庙、道观修建起来,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第一,“行像”活动。从北魏时就盛行。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行像”。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佛像多的时候有干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精彩纷呈,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第二,举办道场,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早期庙会因此形成。这时的庙会,祭祀活动是主体,隆重而热闹,集市交易活动是衍生物。庙会的进一步繁荣则是在宋代以后,一直到近代,它随着民间寺庙的不断增加,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众多在规定的日期内在寺庙及其附近举行的集市,成了老百姓的主要的购货市场,宗教活动倒是次要的了。庙会也因此得名“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遍布南北各地。

庙会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它的功能已经演变得相当复杂,归纳起来有如下几项:它无论对参加者还是观看者的精神都能起到放松和调节作用,表现出原始的狂欢精神,能娱乐大众身心,促进交流;它的举办对传统文化的汇聚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商品贸易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护国寺逛庙会成了城乡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以经济文化中心北京的庙会为例:北京的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15天),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这里举出老北京的几个典型庙会:一、西城区成方街一带的都城隍庙会。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明代时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二、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的土地庙庙会。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木器竹器是其特色。三、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白塔寺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也是北京主要庙会也一。《旧京琐记》里有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庙会期间的木碗货摊、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是其特色。四、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的护国寺庙会,在农历每用七、八两日。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可以买货,还可以听相声,看杂耍,吃、穿、用、玩应有尽有。庙会上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是特色。五、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的隆福寺庙会。其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在每月之九、十两日。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雕漆买卖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受人欢迎。六、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附近的厂甸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它是由看灯逐渐形成的,从乾隆年间起规模就相当可观。庙会上各色货物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七、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的白云观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以宗教活动为主。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摸石猴儿”、“打金钱眼”、“寻找命星”等等。不过,上述庙会现在仅存厂甸和白云观两处,甚是可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庙会的起源和风俗大全,形象又特色
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的。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本期小编要带大家去了解的就是关于庙...

汉族习俗汉族庙会发展史简介
民间古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庙会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亮缓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在漫长的远古社会,庙会和崇神...

庙会是哪个民族
庙会是汉族的传统民俗文化盛会。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办庙会,以祭祀神灵、祈福和庆祝丰收等。庙会通常与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和文化艺术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加。庙会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戏曲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等,展示了丰...

庙会上有哪些活动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

什么事传统庙会?
庙会亦称“庙市”。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

庙会的来历
2、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 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

庙会概述
庙会,这一流传广泛的汉族民间宗教与岁时风俗,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更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起源与地庙的宗教活动紧密相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指定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周边,由此得名。庙会遍布全国,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日中为市”,便是进行集市贸易的开始。至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

逛庙会是什么节日的风俗?
逛庙会是春节的节日风俗。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起源 庙会...

庙会的风俗民俗有哪些 不用地方庙会的区别
逢有较大规模的庙会,经营各种饮食小吃的、卖鞋帽布匹的、抽签算卦的、卖丸散膏丹的、打把式卖艺的、卖日用杂货的、唱大鼓拉洋片的、卖民间工艺品的等等各类生意人、手艺人、江湖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使庙会成为汉族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大舞台。不同地区庙会的风俗上海庙会上海龙华庙会庙会在上海有着悠久...

作福是什么意思
作福,也叫祈福,大埔县境内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活动。是一种汉族民间庙会活动形式。祭品摆放得井井有条,琳琅满目,人丁兴旺的家族作福场面非常壮观。释义:1、谓作善事而获福祉。《书·盘庚上》:"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孔 传:"善自作福,恶自作灾。" 孔颖达 疏:"汝有善,自作福;汝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