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搓而不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4
十年光阴流转,《晋阳学刊》的征稿邀请再次触动了吴于廑先生的心弦,他决定撰写自传,然而笔下的字句却透露出一丝犹豫。年届古稀,他感慨人生已近黄昏,壮志未酬,值得记述的成果寥寥。如今,尽管相较于十年前,工作有了微小的进步,但设想多于实践的遗憾依旧。八十高龄,朋友们倡议编纂他的论文选集,这一盛情让先生在病愈后不再徘徊,他欣然从过往的篇章中挑选,共选出三十篇珍贵的学术篇章,构成《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的序章。

吴先生,这位世界史领域的巨擘,1913年诞生于安徽休宁,成长于江苏宝应,学业之路始于东吴大学,毕业后在东吴附中教授,继而在南开大学深造经济史,最终在哈佛大学荣膺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杨联升的赞誉,"学贯古今,才情超群,同辈之中难有匹敌",无疑是对他的才华的极尽赞美。

然而,如此才子,所面对的却是动荡的时代。翻开《自选集》的"主要著作目录",我们不难发现,1957年至1981年间的学术空白,正是那个特殊时期的印记。1957年的《古代的希腊和罗马》、1962年的《世界史》系列,以及1980年代的论文,见证了他在风雨飘摇中的坚持。吴先生坦诚,这段时期,学术成果的缺失让他深感遗憾。

拨乱反正之后,吴先生如逆水行舟,与时间赛跑,他坚守“搓而不败”的信念,在武汉大学成立世界史研究室,耕耘十年,终于初见成果。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谦逊而深刻:“前五年,我专注于世界史观的研究,自选集中收录的作品大都出自这段时间。主编《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以及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和新编《世界史》中贡献力量,这些仅是开始,远远不够。”遗憾的是,这个开端在1992年初冬,随着他的突然离世,似乎并未达到他心中的期待。

然而,《自选集》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无疑是1983年发表的《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尽管篇幅不长,仅二十来页,但它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洞察力,那种“置身极高处,放眼大世间”的视野,足以让每个读者感叹,如果能在大学时有幸阅读这样的文章,那该是多么幸运。

吴于廑:搓而不败
拨乱反正之后,吴先生如逆水行舟,与时间赛跑,他坚守“搓而不败”的信念,在武汉大学成立世界史研究室,耕耘十年,终于初见成果。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谦逊而深刻:“前五年,我专注于世界史观的研究,自选集中收录的作品大都出自这段时间。主编《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以及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和...

中国古人的海洋观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海洋观有什么不同
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在其《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一文中有过这 样的论述:“15世纪、16世纪,在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西端,农业以其古老的养活人口的 功能,依然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但在当时和稍后,为近代工业世界作前奏的重商主义, 对这个社会生产的基础,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未加重视,把农业...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