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的缺点那么多,为什么不废除简化字?

中国近50年来,一直在推行简化字,但简化字存在的弊不比利少.
我个人比较喜欢繁体字,但是这并不是我反对简化字的主要原因。首先,简化字会增多歧义句。简化字把“只”“只”(前者读zhǐ,后者读zhī)合并为一字“只”。如果有这么一句话“我的船只能在海上行驶”,有两种读法:“我的船只/能在海上行驶”“我的船/只能在海上行驶”。这两种读法意思不同,前者是说我的船可以在海上行驶,后者是说我的船只能够在海上行驶。若是繁体字(下面一律称“正体字”)就分别写作“我的船只能在海上行驶”和“我的船只能在海上行驶”,这样就不会存在上面所说的用简体字带来的问题了。
有些人认为这种情况太少,没有说服力。那么下面的不能说太少吧!简化字砍削了许多字的声旁,如鶏(鸡)标(标)际(际)邓(邓)属(属)层(层),这类例子举不胜举。这燕对识字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若是正体字就不会有这个缺点。
有一些简化字形近,易混淆,如沪泸、历厉、仑仓、开井、没设、务各、风凤、儿几、汁计、义又、坏环、补朴等。有些汉字虽不是简化字,但笔画少,易搞混,如千干于、日曰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规律:笔画越少越易混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小学生常把诸如“仑仓”、“历厉”一类的字搞混。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
中国自1956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二十多年来一意孤行地推广简化字,1977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次简化方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文字改革应该是十分慎重的事情,终于於1986年废止了第二套方案。然而第一套简化方案在1986年经修正后公布了《简化字总表》,继续推行。近年来学界对於简化字的缺点和弊端也有一些讨论,但还很少有建议废除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倡议(本文在有的地方将繁体字称为正体字,到不是因为台湾这样称呼,而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我在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共同将这一话题深入讨论下去,也许能够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我先表明我自己的观点。我赞成恢复使用繁体字。文字改革(现在好像不怎麽提文字改革了)包括三大任务:推行简化字、普通话和拼音方案。对於推广普通话和拼音方案,我大体上是赞成的,但不同意汉字的拉丁字母化或拼音化,这在学界已取得共识。拼音作为识字读音的辅助工具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也便於国际交流,但还需要做小的修正。本文对於普通话和拼音问题不予讨论。
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恢复使用繁体字。
一、简化字的弊端。
(一)、简化方案中以一字合并多字易引发歧义。
在简化字方案中,由於将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关的两个字或多个字合并为一个字,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比如,余余、云云、后后、里裏、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曲曲、丰丰、表表、冲冲、叶叶、种种、尽尽、发发、历历、钟钟、干干乾、复覆复、雕凋雕等。虽然有时候我们也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某一字的意思,但多保留几个字形以减少文字上的歧义,我认为是值得的。当然,很多不必要的累增字、异体字确实应该规范和合并,如群和羣、裏和里,为和为,历和暦、却和却、峯和峰、怪和恠,亚和亜、回和囬囘、举和擧、回逥廻廽等等。但这项工作应十分地小心谨慎,以免再出现上面提到的那类问题。合并异体字、累增字只是为了今天印刷和书写上的规范明晰,减少不必要的繁复(简化字方案最初也有这个考虑,但结果很不理想,合并过多反而引起歧义)。但在古籍整理时必须保留其字形原貌(但类似“说说”、“戸户户”、“没没”、“俞兪”、“吴吴”这样的字形当然应该统一。字形统一也是文字整理规范的重要内容)。简化汉字和字形不统一都使得电脑检索成为问题。比如在简体字文本中,检索“说”字不会有结果,而必须用“说”字来检索,而繁体文本中,可能检索“说”字没有而得检索“说”字。如果在简体文本中,本来只想检索“云”字,但检索结果云字也大量参杂其间,需要人工再进行区分,增加了工作量。这些都是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文字整理工作中必须注意。
(二)、推行简化字后增加了成本,带来极大的浪费。
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简化字差不多可以一统天下,只有少数古籍使用繁体字。但八十年代以后随著国际交流的增加,由於港澳台以及海外汉学界仍然使用繁体字,一些中国大陆出版的书籍还需要再出版一个繁体本面向海外,而引进的一些繁体字书籍又须改印为简体字。这时候开始感到问题存在。第二套简化方案的废止正是在开放之后。现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后,大陆与港、澳地区的交往更趋频繁,信件、公文、合同、章程等文书都增加了处理难度。请想想,《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印成什麽字体呢?还是两种字体各印一套?另外,最近十年来网络兴起,网站纷纷出现,但很多网站不仅制作简体网页,还需制作繁体网页。我们只要看过一些网站就知道这一点,如CHINA中华网。这些都已经造成而且正在继续造成极大的浪费。大陆和台湾本来是同文同种,但现在却搞成不同文,其过错在於我们自己。就大陆来说,由於事实上不能完全废除繁体字,简化字和繁体字同时使用,大的字库中既要包括简化字又要包括繁体字,於是字库大大增加其字数。如GBK中既有国又有国字,既有钟字又有钟钟二字。不仅GBK如此,GB2312-80也增加了字。由於余字在1986年的《简化字总表》中取得了合法地位,GB2312根据类推的方法造出了馀字,这样在GBK中便有了余余馀三个字。简化字带来的电脑操作上的弊端还不止这些。很多做过文字处理的人常会遇到简体字转化为繁体字的问题,由於一个简化字有时对应多个繁体字,加上软件设计上的缺陷,把云一概转为云,余一概转为余,里一概转为里的事情屡见不鲜,令人哭笑不得。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虽然没有上述问题,但一些僻字因为不能识别而变为空格也经常发生。像东方快车、Word2000都有类似的缺点。此外,GB2312中也包含了后、於、锺等不在《简化字总表》中的字,繁体本的后字转为简体仍然作后字而不是后。不知道算是折中和进步还是自乱其例?如果没有两套文字系统,就不会有这些转换带来的烦恼了。
(三)、简化字破坏汉字结构、割裂传统文化。
简化字最主要的缺点就是破坏汉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历史上汉字的字形也屡经变化。如汉字由小篆变为隶书再楷化,其间字形都有较大变化,但这些比起简化字来说已经算是较小的了。历史上人为地进行文字改革,较大的只有两次——秦始皇时期和共产党执政时期。但秦始皇是为了统一战国时期各国不同的字形,以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共产党将文字简化主要则是出於一厢情愿的想法,即将汉字笔划简省后便於学习和使用,而忽略了汉字文化的传统,这其中也包括汉字造字和字形构成的基本规律。很多汉字在简化时没有考虑字形,常常仅是将其视为一个符号。这样做的结果就使的一些字不再适用於六书的规律。比如鸡字左边原本表声,简化为鸡字,左边的“又”完全是一个符号,让人摸不著头脑。如果说“又”就等於奚,但同样这个“又”,放在汉字里写作汉,在欢字作欢,在仅字作仅,在凤字作凤,在邓字作邓,在戏字作戏,在树字作树,在对字作对,在轰字作轰。再比如乂,在赵字中等於肖,在风字、冈字、区字、网字卤字中又是什麽呢?“文”字在这(这)字中表示言,在刘(刘)字中又是什麽呢?团字中专是声符,简化成团,方框裏的“才”是什麽意思呢?很多按照草书笔意原则简化的字都存在这问题。如长(长)、书(书)、专(专)、杨(杨)、东(东)、车(车)等字。至於一些新造字如灭(灭)、丛(丛)、导(导)、卫(卫)等更是不知所云。
有人说简化字写起来方便,一些港台人也乐於使用,而且新加坡还采用了简化字呢!但是请仔细想想,简化字中仍有很多字的笔划太复杂,如果完全按照书写简便的原则,我们还可以将很多字继续简化下去,也就会更进一步地破坏汉字的结构、脱离汉字的历史。1977年的第二套简化字方案也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出台的,结果呢?雪写作彐(这和电写作电,云写作云,有什麽分别?——我们现在只是因为看惯了第一套简化字才不觉其怪)信写作伩,餐写作歺,煤写作火乚,稻写作禾刀,展写作圆写作元,蛋写作旦,“元旦”二字则不知所谓。这样还能算是汉字吗?还需指出的是,简化字对笔划的精简并不如想像那样多。根据对扫盲2000字繁简不同书写的统计,笔划减少仅12.5%。要知道这2000字很多都有简化写法,如果以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来统计,笔划减少的比例还将大大降低。
破坏汉字结构还引出部首归类的问题。汉字是音意文字,字体结构中往往包含构了声和意符。现在的简化字因为破坏了很多汉字的结构,也就使得多汉字不伦不类,一些简化符号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意。如上文所说的“又”、“乂”等。传、抟、转、团字原来都是同一声符“专”,现在却变成传、抟、转、团,团字和其他字之间在也看不出有什麽联系。更为荒唐的是爱字写成爱,连心都没有了还怎麽去爱?虽然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爱由心生总不错啊?爱原属心部,现在竟然属爪部!声字原属耳部,声现属士部,真不知道声和士有什麽关系?凤字当然应属鸟部,现在凤属几部。这些都很难让人能理解和接受。
汉字简化的另一弊端是产生了一批形近字,读写上容易出错。汉字原本就有一些形近字,如己已巳等。但简化字更增加了形近字的数量,如厂广、泸沪、乔务、汁计、远运、从丛、汇江、仑仓、厉历、义乂、风凤、归旧、设没、儿几、开井、条各、划剗等等。这增加了排印和阅读上出错的几率。
不管当初搞文字改革的那些人想到过没有,简化汉字的实际后果就是让现代中国人远离我们的传统。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简体字,而看不惯繁体字,会写的就更少。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这样被人为地隔开了。我们常常责备青年人不注重学习传统文化,他们看到繁体排印的古书就自然产生生疏隔膜的感觉,怎麽可能去学习呢?一些优秀的古典著作也有简化字排印本,他们仍然不会用心去读,究其原因也与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关。我们建国以来太过忽视文言文教育(过去反传统,批判“封建糟粕”,那就不用说了。)如今终于尝到了恶果。幸好,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而且正在改变。
(四)、简化字给两岸三地交流以及国际交流带来不便,更加破坏了汉字文化圈的统一性。
现在港澳台三地仍然使用正体字,汉外华人读写也以繁体字为主,欧美、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汉学界,在用汉字书写时,也大多是繁体字。日本汉字虽然也有一些简化,但多数更接近繁体字的字形。韩国初中学生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学生再学700个汉字,也是以繁体字为准。这样一些群体经过简单学习和适应,虽然也能认得简化字,但与大陆人士在交流时也有很多不便之处。中国大陆的人如果到了港台地区生活工作,则须学会繁体字的认和写。反之,港台地区的人到了大陆也须学习认和写简体字,不过要比前者容易一些。一个海外留学生到大陆学习,如果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或是去港台地区生活工作,也须再学习繁体字。这实际上是加重了外国人学习汉字的负担,很不利於向世界推广汉语。
再说汉字字形统一的问题,也是汉字文化圈的统一问题。我国的近邻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有很悠久的借用汉字的历史。日本现在仍使用一些汉字,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有1945个汉字,小学生要学996个汉字。韩国也能见到汉字使用,尤其在一些商标上面,如我们熟悉的“现代”、“朝鲜日报”等。韩国的初中生要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生再学700个汉字。而汉字在这些国家最大的使用是,他们的很多古籍都用汉字印刷,当然都是繁体字。这些国家的人要了解自己的历史以及传统则必须学习汉字,而且必须是繁体字,否则学了简化字之后还是得学繁体字,才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现在日本汉字中也有一些简化,但不如中国大陆多,也不太一样。汉字也由於历史上的异体字以及写法差异等问题,本来就有字形混乱的问题。整理合并异体字和规范统一字形才是现在的当务之急,这也就是学界正在讨论的汉字统一问题,我很难想像用简化字去取代它们的汉字,也很难想像用简化字去取代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繁体字。难道将来两岸统一了,还是实行两套文字吗?
简体字当然也有一些优点,我以为主要是写起来快一些,还有电脑的分辨率较高,屏幕上看起来清楚一些(电脑技术将来也会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比起上述的诸多弊端来说,这些优点确实微不足道。
二、恢复正体字,很多担心是不必要的。
(一)、有人说,恢复使用繁体字会让中国人变成文盲,现行的语文教育成果化为乌有。其实并非如此。
恢复繁体字只涉及读写问题,不涉及听说问题。这里先说读的问题,也就是阅读、认字的问题。尽管现行语文教育实行的是简化字教学,但事实上多数人能够认识大部分繁体字。很多人是通过看VCD(包括录像和DVD等影视作品)认识繁体字的。港台以及多数盗版的欧美电影,字幕都是繁体字。此外,一些从港台引进或走私的电视节目、小说(如武侠、言情等)、动漫也都是繁体字。除了部分繁体字印刷的古籍和专业著作外,书法作品、古玩字画、名胜古迹、老字号的商标店招等也常常使用繁体字。在歌单、广告、海报、游戏等载体上,繁体字也是随处可见。在这样一个事实上的简繁混用的文字环境中,多数人原本已经能认识繁体字了。当然,多数的人并不习惯阅读繁体字书籍(其中部分原因是不习惯竖排。我赞成普通新书用横排,古籍及部分专业书籍仍用竖排。)更不习惯写,甚至不会写。解决的办法是,在正式出版物中规范地使用正体字,但允许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如私人书信、笔记等)继续使用简体字。1935年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324个俗体简化字(次年废止),1980年台湾中华文化复兴邉游瘑T会之标准行书研究委员会出版了《标准行书范本》,其中也有一些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但未获官方承认),可以参考这些经验。我也同意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通过专家研究论证后,用一些笔划较简的异体字取代较繁的异体字。另外,随著电脑的普及,在有些地方打字替代了写字,也使得书写不再成为问题。
(二)、还有人说,繁体字结构复杂、笔划多,小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这也不正确。
小学生的记忆力十分强,繁体字并不增加其学习难度。这是有实验证明的,由港台的教育事实也可知道这一点。更何况很多基本的字并不存在繁简问题,如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口手等等。繁体字在学习上的难度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大。而且繁体字字形更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律,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讲解其字形来帮助记忆。像上面提到的那些破坏字形结构的简化字难道更有利於教学吗?总之,采用繁体字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至少不如想像那样严重。虽然正体字教学对於学生不是问题,但对我们的教师队伍却提出了要求。不止是语文老师必须会认会写,其他科目的老师也要求在书写汉字使用繁体字。这就意味著绝大部分教师需要自修或培训。这是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幸好,学习繁体字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纠正多年以来形成的习惯。尤其是语文老师,决不允许在教学中使用简化字。
(三)、简化字是必然趋势吗?
有人说,历史上汉字字数不断增加,一些字产生了简化写法,正是因为大家在私下书写时为了简便而不断产生俗体字或手写体字,不断生造新字和累增字。其实暗自裏大家都有对简化字的要求。所以就算是恢复了正体字,但将来还会往著简化的方向发展。这说法也不对。历史上汉字增加和部分汉字的笔划简化,确实有上述的原因,但还有语言变化以及方言、外来语等方面的原因。而且历史上的汉字演变,除了简化的趋势外,也有繁化的趋势。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在原字上增加意符声符。比如然变为燃,莫变为暮,梁变为梁,取变为娶。这也就是很多异体字、区别字、累增字出现的原因。单就不规范的俗体字、简体字来说,在现代社会可以避免其继续产生。古代社会由於信息传播不够发达,出版物的用字也常常不统一,写书的人遇到自己不会或不清楚的字常常任意而为。现在社会有极其发达的信息交流,有全国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有权威的语言文字委员会来规范文字写法,再加上传播媒体(包括语文教材、出版物、影视等)用字规范统一,人们便不会像过去那样任意写字。现在有些不规范的写法如伩(信)、氿(酒)、付(副)等,很多是第二批简化字留下的后遗症。而且,也不能说民间出现了什麼样的俗体写法,我们的文字就要亦步亦趋地变化。很多新俗字的产生有极大的随意性,也很少科学性,像韮字写成艸头下加九字,工字为了写起来好看中间一竖要弯一下,我们为什麽总要根据它来制定统一规范的文字标准呢?因此认为简化字是必然趋势,恢复繁体字将回潮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三、近五十年来简体字印刷的书籍会作废吗?
中国推行简化字近五十年,其间印刷的书籍报纸很多(原来即以繁体字排印的书籍不在讨论之列),是不是恢复繁体字它们就变成废纸了呢。不是。必须承认,在简体字印刷的书籍中确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三联书店的“新知文库”、“学术文库”,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世界宗教与文化丛书”等等。这一类的好书将来不得不重新排印成繁体字。这是我们必须付出的又一重大代价。但好在其数量不多。如果将图书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类,在八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书籍中,因为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多数没有重印的必要,只有作为历史研究资料的价值。而且事实上八十年代以前出版业并不发达。(但如果不尽早恢复正体字,将来这一代价会越来越大!)至於自然科学,包括理工农医等方面的书籍,因为学科本身不断发展,很多书原本就需要不断更新。比如哈工大的《理论理学》教材,西北工大的《机械原理》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现在使用的都是第五版,在下一次修订排印时改为繁体字并不增加成本多少。自然科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很多书籍随著时间流逝便逐渐丧失其价值(这一点恰恰和人文书籍相反),看看这十多年来的计算机书就知道此言不虚。当然计算机领域发展日新月异,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应该说以上的判断大体上是不错的,即自然科学领域过去出版的大部分书不须重印,也就不存在浪费的问题。
四、恢复正体字会引起混乱吗?
中国现在实际上是简繁混用,早已出现了混乱状况。1956年至1964年之间出版的一些书籍,很多只采用了第一次简化方案第一部分的230个简化字,如国学献会对价汉庄术历义阶齐广关与东等字,书如《中国思想通史》、《诗学》、《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在今天看来也可以说是简繁混用。今天很多使用繁体字的地方,又常常出现错字。比如街上随处可见的“发廊”、“美发”的招牌,广告上也常有“某某花园距某地3公裏”的说法,中华网繁体版的“农历”写成了“农历”,天台山、天台宗也常被一些质量不高的繁体排印的书印作天台。而一些较规范负责的简体书在印古人名号时,又常常用繁体字,如谷梁、徐稺、杨(杨)修、魏徵、高适、刘(刘)知几等等。在一些工具书以及涉及古代的书籍里,繁简混用的情况更为常见。如最权威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字头以繁体为准,但内容则繁简混用。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诗经词典》和《简明古汉语词典》都是不错的工具书,但仅字头用繁体,内容用简体。由於繁体字无法取消,这种混用状况还会持续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实行了不到五十年的简化字方案废止,恢复正体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文字上的混乱。
毫无疑问,恢复使用正体字,在一段时期内将在社会上引起文字书写的混乱。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人不会书写繁体字,尤其是对於里裏、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尽尽、发发、历历、钟钟等字不知道怎样使用,因为在一般人熟悉的简体字中这些字本来是没有区别的。解决的办法是,在恢复正体字之前,除了在媒体上广泛宣传之外,要对很多文字工作者,如出版人员、记者、编辑、秘书以及教师等进行培训。而出版社也须出版一些有针对性的小册子,以教育大众正确地书写正体字,报纸、电视上也应开辟专栏,帮助大屑m正书写习惯和常见错误。大学中文系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保证中文系本科生能够准确无误地书写正体字,毕业后充实到社会上的文字工作部门,逐渐扫除书写中的错误,最终结束这种混乱状态。对於这样一种混乱,不必估计过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正体字,并且坚信将来混乱期结束以后,我们将有一个良好规范的文字环境,再也不会有简化字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简繁混用带来的诸多烦恼。
五、余论。
有人说简化字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对他进行修订不更好吗?我也曾考虑过这一方案。可是不行。首先,修订后的新字必定带来新的混乱,比如假设大家深以为憾的后、云、裏、徵(征)等字恢复了,就会让很多人不适应,和前面所说的“对於里裏、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尽尽、发发、历历、钟钟等字不知道怎样使用”一样。很多人也不习惯恢复了的字。就好比现在本来已恢复余(馀)字,但很多人在书写时、很多书在排印时仍不与“余”字做区分。如果是修改现有简化字字形,写法笔划有所调整,则势必产生更多的混乱。其次,与其让人们学会正确书写一些恢复使用的字和新的字形,不如去学原来的正体字,两者的难易程度也很接近。总之,仅对现有简化字进行调整,并不能彻底结束繁简混用的状态,反而会引起新的混乱,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为了解决目前的文字使用的混乱状态,为了方便国际交流和将来的两岸统一以及汉字字形统一,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只有恢复使用正体字才是唯一出路。
很多人反对恢复正体字,主要不是在学理上有多少站的住脚的证明和道理,而是习惯使然。毕竟简体字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基本能表达我们的语言,要放弃使用了几十年的简化字去写繁体字确有很多的不适应。但是请想想,不到五十年的简化字比起近两千年的繁体字来说(如果以小篆隶化开始算繁体字的历史的话),又显得历史太短。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至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解决上文所说的简化字的种种弊端和简繁混用的状况,只有恢复使用正体字,虽然我们将经历一个短时间的不适,做出一点牺牲,总比将来给子孙后代造成的不适和牺牲要小得多。有些人认为恢复繁体字就是复古倒退,将其与恢复八股文、甲骨文等同,这是很幼稚的观点,我也不用在这里多说。
恢复正体字的确有许多困难,但事实上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上面所说的那些,而主要来自政府,取决於政府有没有这个勇气和决心。虽然这意味著对自己一段历史的否定,但总比对我们几千年文明的否定要好吧!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都可以否定,简化字为什麽就不能否定呢?回顾简化字推广近五十年的历史,前二十多年因为自我封闭、缺少与海外的交流、不重视传统文化,尚可一意孤行不至发生很大弊端。但近二十年来的文字使用混乱和简繁混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最近公布了《国家语言文字法》,可以预料将仍然不能改变目前的混乱状况。现在到了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一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时候了,而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恢复使用正体字。这五十年来我们国家在语言文字政策上犯过很多从错误,如六十年代推行拉丁化的新维文、新哈萨哈克文,虽然比原有的阿拉伯字母的文字更具科学性(简化字主要是简省了一些笔划,也谈不上科学性)但最终不免失败的命撸�?982年废止。第二次简化字方案的出台更是一个错误,我们最终也废止了。那为什麽不能考虑废止第一套简化方案呢?
现在是政府采取行动的时候了。政府应该认真地面对建国以来文字政策上的失误,仔细考虑恢复正体字的问题,广泛徵求专家学者们的意见,积极稳妥地恢复中国人使用了近两千年的繁体字。这是涉及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复兴的大事,也是有利於我们子孙后代的大事,这项工作实行的越早越好,而实行越晚越不利於汉字的统一和传播。今后国家在文字方面的工作主要应是整理和淘汰异体字,规范统一字形,建设现代汉语基本字库和较全备的汉字字库。也希望我们的专家学者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且严肃认真地进行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工作,推进字形统一(尤其是大五码和国标码,甚至包括日语汉字等),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良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

参考资料:来自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PageIndex=0&BlogLogCode=1000015981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2-08
简化字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通过字速测试,书写同样内容的一段文字,用简化字书写就要比用繁体字书写快近2倍!!这大大的增强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正是由于简化字在全国的推广,全国脱盲率进一步加大,简化字的普及要比繁体字要快,易学易用性很强!!
至于楼上说的简化字不美观,写出的书法其美感要比繁体字要差,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首先,简化字的简化根源之一就是书法中的草书符号,繁体字要写草书,必须按照草书符号来写,而这些草书符号,有的就变成了简化字加以全面的规范,你说简化字没有美感,那就是说书法的草书符号没有美感,这简直就是笑话!第二,大书法家邓散木先生有一次听到几个书法家在评论简化字与繁体字在书法中谁有美感的问题,绝大多数的书法家一致认为简化字没有美感,不适合写书法。邓散木先生一言不发,用简化字写了张条幅,这些所谓坚持用繁体字写书法的书法家全看傻了,邓散木先生的简体字书法充分表达了书法的最精神的含义,表现出简体字书法的魅力。
所以,我绝对赞成简体字的应用,这是中国进步的象征~~~当然,有些同志喜欢繁体,应用繁体,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只是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好像理解的人不会太多~~~~
第2个回答  2006-02-08
汉字简化,绝对是一个进步。
你觉得弊大于利,你是一个老古董吧。
一字多义,古已有之,简化后增加的并不多,且多数让人容易区别。如发,头发与发财,你分不出来?
它的主要优点:
一是便于文化的普及。建国后扫盲能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就是简化的功劳。毕竟象你这样接受老古董教育的人比例少,许多从成年才接受有限教育的人,你让他学那些繁难的字,苦呀。
二是写字的速度。随着社会发展,象古人用毛笔慢慢写繁体字(哪怕是草书),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奢侈,也不利社会的发展的。即使是在这电脑时代,你仍得承认打繁体字比简体要慢。
在电脑输入没有普及前,国家甚至考虑推广拼音,只是太难。好在电脑普及后,打汉字的速度可与外文比了。
第3个回答  2006-02-08
中国近50年来,一直在推行简化字,但简化字存在的弊不比利少,这里必须说明一下。
我个人比较喜欢繁体字,但是这并不是我反对简化字的主要原因。首先,简化字会增多歧义句。简化字把“只”“只”(前者读zhǐ,后者读zhī)合并为一字“只”。如果有这么一句话“我的船只能在海上行驶”,有两种读法:“我的船只/能在海上行驶”“我的船/只能在海上行驶”。这两种读法意思不同,前者是说我的船可以在海上行驶,后者是说我的船只能够在海上行驶。若是繁体字(下面一律称“正体字”)就分别写作“我的船只能在海上行驶”和“我的船只能在海上行驶”,这样就不会存在上面所说的用简体字带来的问题了。
有些人认为这种情况太少,没有说服力。那么下面的不能说太少吧!简化字砍削了许多字的声旁,如鶏(鸡)标(标)际(际)邓(邓)属(属)层(层),这类例子举不胜举。这燕对识字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若是正体字就不会有这个缺点。
有一些简化字形近,易混淆,如沪泸、历厉、仑仓、开井、没设、务各、风凤、儿几、汁计、义又、坏环、补朴等。有些汉字虽不是简化字,但笔画少,易搞混,如千干于、日曰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规律:笔画越少越易混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小学生常把诸如“仑仓”、“历厉”一类的字搞混。
根据以上事实,我认为汉字不能随意篡改。同时,汉字也不是不能简化,但应符合下列条件:
1应慎重进行
2不得合并多字为一字
3尽量采用民用流行已久的简化字,并且要尽量减少5画以下的字,因为笔画越少越易混淆。
4应只将多于12画的字进行简化,因为12画以下的字已经较简单了,若再简化必然引起易混淆的后果,况且现有的简化字仍有不少多于12画的常用汉字。
5应当保有留正体字中较美观的字,如专、韦、伤等。
6应保有留字的声旁,如将鶏简化为鸟几,和鸡笔画一样多,却有声旁。同样,形旁也应尽量保留,如
7简化的范围应该是当今社会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应在八百至一千五百个之间,不宜过多。
我希望我的这些建议能对中国文字的发展起些积极的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2-03
你只说了简化字的缺点,那它的优点也不少啊
简化字易学易记易写
当初汉字简化肯定有它历史的必然性
绝不是心血来潮
而且发展到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
现在随便谈废除简化字
那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或叫因噎废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简化字的缺点那么多,为什么不废除简化字?
3. 简化字破坏汉字结构、割裂传统文化。简化字最主要的缺点就是破坏汉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弊端。4. 简化字给两岸三地交流以及国际交流带来不便,更加破坏了汉字文化圈的统一性。港澳台三地仍然使用正体字,汉外华人读写也以繁体字为主,欧美、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汉学界,在用汉字书写时...

简化字的缺点那么多,为什么不废除简化字?
一、简化字的弊端。(一)、简化方案中以一字合并多字易引发歧义。在简化字方案中,由於将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关的两个字或多个字合并为一个字,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比如,余余、云云、后后、里裏、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曲曲、丰丰、表表、冲冲、叶叶、种种、尽尽、发发、历历、钟钟、干...

简体字为什么没有进一步简化?(比如在群众中流行的那些简化字)
一简字之所以能够强制推行,第二个原因就是一简字吸收了一些在社会上流传多年或古已有之的简体字,有其合理性 总体来说,一简字虽然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但节约了书写时间 归并了大量异体字,单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次对文字的简化还是有可取的地方。但二简字制定匆忙 很多字过分简化,形近字过多 滥用...

海外和港澳台地区为什么不认可简化汉字?
「简化字」因为是臆造新体,破坏了正体,所以正体字的优点,大多不具备了。依「简化字」简化的情形,其缺点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省略:如以「习」代「习」、以「飞」代「飞」等,破坏了六书原则,不便解释文字的结构。2.改形:如「仅」改为「仅」、「凤」改为「凤」、「邓」改为「邓」、...

...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的主张废除简化字 根据古代汉?
对于是否废除简化字,这取决于个人的观点和需求。一些人认为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文化和历史传承,应该恢复使用繁体字;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简化字已经深入人心,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应该继续使用。总之,繁体字和简化字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境和需求选择使用。对于那些对汉字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来...

简化字相比繁体字有诸多好处,为什么拖到近现代才开始简化
因为简体字其实除了笔画少,没有好处,也没有繁体字科学。当年是因为文化不自信,要全盤西化,像美国、俄罗斯那样使用字母来表示汉语,才开始简化汉字。而现在所谓的一些好处,基本是硬挖的,其实不怎麼能成立。如果要问繁体字这麼好为什麼不恢复,是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最好不要轻举妄动。

简化汉字,到底是对汉文化的诋毁,还是为民着想
有关汉字简化的诸多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简化汉字是对文化的极大之破坏。1、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2、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

为什么在中国内陆用简体字,不用繁体字呢?
1、民国时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必然会人心思变,这就是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汉字拉丁化很有市场的原因。而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避免了它的灭亡。2、汉字不能用于输入电子设备,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以至于...

为什麼大陆不推行繁体字而使用简体字?
简体字是一个时期的产物,它好的地方就是书写起来简便;缺点就是很多字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精髓所在,比如会意字等,繁体字我们可以通过看这个字就知道他是神魔意思,它是怎么来的,但简体字看不出来了。各有利弊吧,但我想还是繁体字好,它才是中国汉字的根。

为什么汉字在清朝以前的2000多年,没有得到简化呢?
因为,当时购买书籍的人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一些高官贵人是不会购买这些书籍的,所以,其中的错误也就不会被多加指责。唐、宋时期的书籍,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懂。那个时候,像是经书,都是达官贵人才能看到的书,这种书出现错别字的概率,肯定会少一些。2.实际上,元代的简体字数量甚至比现在的简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