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10-29
鲁迅简介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据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加注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1900年)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莲蓬人 (1900年)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18、《鲁迅诗编年笺证》
由诗人阿袁所做的《鲁迅诗编年笺证》,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东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约建于十九世纪初叶。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的西次间,一直生活到1899年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 ( 1731~1821)在清朝嘉庆中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 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具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鲁迅故居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逝世75周年资料
  2011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75周年!他用笔尖锐乃至刻薄,但在这尖刻的笔调背后,又含有对国民和国事的悲悯。先生的文章,让我们能常反躬自省,要榨出自己“皮毛下面的‘小’来”。近日佛山发生的一起18路人漠视小悦悦被2车撞到碾压事件,仿佛又让我们看到先生小说《药》里描摹的“看客”的形象:“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
鲁迅逝世75周年祭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生长在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人民大众的痛苦挣扎,他都看在眼里。但是使他最感痛心的是,当时的民众昏昏沉沉。
  1902年4月,21岁的鲁迅怀着寻求真理、找一条救国救民道路的强烈愿望到日本留学。当时的日本,正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活动的中心地区。鲁迅到日本后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刻影响,于1903年初毅然剪掉了具有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象征的辫子,以表示对清王朝的憎恶和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鲁迅将剪掉辫子后照的照片送给好友许寿裳,并在照片后面写下了一首诗《自题小像》。这首诗是鲁迅向旧世界宣战的一篇宣言。他用无法逃脱爱神射箭的比喻,来形容自己和祖国不能不相爱,以反衬爱之深切,用献出鲜血和生命的决心来表达自己矢志于救国事业的宏愿。他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像一条红线,贯穿了鲁迅的一生。
  鲁迅开始到日本时是学医的,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解救人民最要紧的不是“医”,而是需要打开思想上的枷锁,唤起民众起来斗争。于是,他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犀利的笔去挑开旧世界的黑幕,让人民群众看清统治者的丑恶面目,也看清自己的愚昧,赶快奋发起来,他的《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页,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一批极为成功的现代小说。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的寓所里逝世。巨星殒落的噩耗传来,全国人民以及世界进步人民和文化界十分痛惜,在宋庆龄主持的鲁迅葬礼中,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1]
第2个回答  2011-10-31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第3个回答  2020-10-09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1][2][3][4][5][6][7]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8][9][10]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中文名
周树人
别名
鲁迅、长庚、风声、尊古等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11]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许子东重读鲁迅
9.8
213.2万播放
鲁迅散文全集
9.4
50万播放
人物关系
朱安
妻子
许广平
妻子
周海婴
儿子
周伯宜
父亲
鲁瑞
母亲
周建人
弟弟
周作人
弟弟
周介孚
祖父
周令飞
孙子
马新云
儿媳
周璟馨
曾孙女
羽太信子
弟媳
赵家璧
好友
台静农
好友
萧伯纳
好友
冯乃超
战友
章太炎
老师
藤野严九郎
老师
林默涵
学生
孙伏园
学生
萧红
学生
快速
导航
个人生活个人作品艺术特质人物影响人物评价人物轶事后世纪念
人物经历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14][15]
共3张
鲁迅 青年时期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16]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17]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18]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19]
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未曾断绝?它的功劳最大!
看鉴
赞64
阅读1.6万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共5张
鲁迅 留日期间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20][15][21][22][23]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与厉绥之、钱均夫一同赴日本公费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三人同班同寝室。[24][25][26]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27][28]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肄业,相识藤野严九郎。[29]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24][30]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31]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32][33][34]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35][36]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37]
画家空行道人李振凯先生笔下的鲁迅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38][39]
共2张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演讲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40][41]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41][42]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43][44]
鲁迅口中的“三不知”,诺贝尔欠他一座文学奖
非遗大数据
赞330
阅读6.1万
民主战士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45]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41][46]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离开广州赴上海,并与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生活。12月,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47][48][49]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50][51]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52][53]
民国大师的北漂生活,原来大师们都这有钱?
朝文社
赞51
阅读6742
左联盟主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54]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28日回旧寓。[55]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56]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作《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柔石。[57]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5月,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58]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6月,集成《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长序。[59]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5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旧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
共9张
鲁迅先生葬礼
人物逝世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60][61][62][63]
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鲁迅至交厉绥之: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朝文社
赞272
阅读3342
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朝文社
赞13
阅读445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周介孚:鲁迅祖父(1838—1904),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翰林出身,曾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后因科场案入狱,使得周家开始走向衰落。周介孚“自由读书的主张与实践”为鲁迅“在传统教育的封闭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64][65][66][67]
共9张
鲁迅家庭成员
蒋氏:鲁迅继祖母(1842—1910),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65][68][69]
潘大凤:鲁迅庶祖母(或称潘姨太),周介孚之妾。[70]
周伯宜:鲁迅父亲(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65][71]
何氏:鲁迅外婆,会稽县皋阜镇人,父亲何元杰为翰林院编修。[70]
鲁瑞:鲁迅母亲(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68][72][73]
周作人:鲁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74]
端姑:鲁迅妹妹,未满一岁即殇,约比周建人大一岁。[75]
周建人:鲁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76][71]
周椿寿:鲁迅四弟(1892—1898),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77]
朱安:鲁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阴丁家弄(今绍兴市丁向弄)人,1906年28岁时与25岁的鲁迅完婚。她与鲁迅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却完全过着独身生活。鲁迅母亲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顾。[78][73]
许广平:鲁迅的爱人(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周海婴:鲁迅与许广平之子(1929—2011),无线电专家。
情感经历
兄弟不和
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点。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于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三个观点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三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79]
婚姻爱情
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
第4个回答  2011-10-30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
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唤醒国民的革命精神。1905—1907
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奉母命与朱安结婚。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职南京临
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
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
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
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
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
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参考资料:百度文库

第5个回答  2011-10-31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
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唤醒国民的革命精神。1905—1907
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奉母命与朱安结婚。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职南京临
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
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
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
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
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
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参考资料:别人发给我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