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节日的俗语

我要的是俗语,平常说的那些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6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第2个回答  2011-11-16
五谷丰登。
第3个回答  2011-11-17
自己想,快点。

有关中国节日的俗语有哪些
有关中国节日的俗语1、清明有雾,夏秋有雨。2、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3、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4、重阳无雨,九月无霜。5、腊八腊八,冻掉下巴。6、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7、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8、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9、人逢喜事尤其乐,月...

描写节日的俗语
1、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择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倒有; 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初一初二拜新年; 初一饺子; 初二面; 初三盒子往家转。2、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老太太要件新棉...

关于节日的俗语
元宵节:正月十五雪打灯春节: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声笑语迎新春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清明节: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清明节: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

节日的俗语
传统节日俗语 1、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2、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3、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4、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5、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6、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7、清明断雪,谷雨断霜。8、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9、清明刮...

中国传统节日诗句及出处,俗语,对联
1、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除日》2、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3、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4、重阳: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游山西村》

关于春节的俗语 关于春节的俗语有什么
4. 除夕夜洗澡,全年健康相伴。——《民间俗语》 解释:这句俗语寓意着在除夕夜洗净身体,可以带来一年的健康好运。5. 孩子们盼着过年,成年人盼着丰收。——《民间俗语》 解释:这句俗语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对春节的不同期待,孩子们期待节日快乐,成年人则希望五谷丰登。6. 初一是饺子,初二吃...

关于春节民间俗语大全有哪些
9. 俗语:“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解释:用来形容年纪大的老太太每年身体都会不如上一年,也比喻事物逐年退步或情况逐年变差。10. 俗语:“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解释:描述了从腊月开始忙碌准备过年的情景,正月时家中热闹非凡,而到了二月则节日结束,生活逐渐回归平淡。11. ...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谚语成语
春节大晴天,年年人安宁。正月逢三卯,于死岩边草。过新年,腊肉加汤圆。二月二,祭龙头。三月三,蛇上山,螃蟹起串串。清明节,坟山一片白。四月八,大水发,掏沟理水祭旱魃。四月八,嫁毛虫。端午节,划龙船。挂蒲挂艾在屋檐。六月六,晒衣服。七月七,银河会。七月半,鬼节饭,吃饱鬼饭栽大蒜...

国庆节俗语谚语
国庆节俗语谚语如下:1、桃花春水遍天涯,寄语武陵人,于今可改秦衣服。2、铁马金戈回地轴,吟诗锦城客,此后休嗟蜀道难。3、物换星移,万里山河尽归人民所有。4、眉开眼笑,民富国强数今朝欢笑迎国庆。5、山南海北赞改革歌舞颂党恩。6、五亿人民共祝祖国新生。一步一歌五十二载,歌歌唱不尽山清...

急求传统节日佳句、民间风俗习惯的俗语各两条;春节、元宵节对联各两条...
---端午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民间风俗习惯的俗语:二十三祭灶:干草拌香料,喂了小马咯咯叫,老灶爷上天,好话多说,孬话少说,抛洒米面说不着;干草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