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离斜面底端5m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划上由小圆弧与斜面连接的水平面上,若物体与斜面及水平面间的

物体在离斜面底端5m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划上由小圆弧与斜面连接的水平面上,若物体与斜面及水平面间的摩擦因数为0.4,斜面倾角37,问能在水平面上滑行多远?

设斜面上摩擦力为f1,平面上摩擦力为f2,且可在斜面上滑行L
答案是mgsin37×5 - f1×5 - f2×L=0,

我的疑问是,不是说摩擦力在斜面上的位移要按两点间平面位移计算吗?为什么这个题里斜面上摩擦力做的功按斜面上路程5m来计算了呢?

第1个回答  2011-11-26
摩擦力所做的功,都是用距离来计算的。
第2个回答  2013-06-02
g=10 m/s^2,sin37=0.6 cos37=0.8

物体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则物体在斜面上受到斜面弹力为 mg*cos37,物体下滑时的摩擦力为 mg*cos37*0.4,物体收到沿斜面向下的力F=mgsin37-mgcos37*0.4
所以物体下滑的加速度a=g*(sin37-cos37*0.4)=2.8。

下滑到底部的速度为v,所以v^2/2a=S,S=5,v^2=28 m^2/s^2

物体在地面加速度为 a’=g*0.4=4m/s^2, 滑行的距离S’=v^2/2a’=3.5 m
第3个回答  2011-11-26
这个摩擦力做功是产热 所以要按相对位移来做

如图所示,物体在离斜面底端5m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滑上由小圆弧与斜 ...
④答:(1)物体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为6m\/s;(2)物体能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为6m.

如图所示,物体在离斜面底端5m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滑上由小圆弧(长度...
解:物体在斜面上受重力mg、支持力FN1、滑动摩擦力Ff1的作用,沿斜面加速下滑,在水平面上减速直到静止.对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可知物体下滑阶段:FN1=mgcos 37° 故Ff1=μFN1=μmgcos 37°由动能定理得 mgsin 37°?l1-μmgcos 37°?l1=12mv 21…①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过程...

物体在离斜面底端4米处由静止滑下,若动摩擦因数均为0.5,斜面倾角37度...
=1.6米

如图所示,物体在离斜面底端4m处由静止滑下,若斜面及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均...
设物体能在水平面上滑行距离为s2.对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得mgsin37°?s1-μmgcos37°?s1-μmgs2=0得:s2=sin370?μcos370μs1=0.6?0.5×0.80.5×4m=1.6m答:物体能在水平面上滑行1.6m.

...开始自由下滑,同时另一质点B自静止开始由斜面底端向
A滑到底端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在B的速度小于A之前,两者距离越来越小,若速度相等直线未追上B,速度相等后不会追上,因为AB距离又越来越大,可知A要追上B,则追上B时的速度必大于等于B的速度.设A滑到底端的速度为vA,滑到底端的时间为t1,A追上B所用的时间为t.临界情况为当B的加速度最大时...

...上表面AB的长度为1,传送 带B端用一光滑小圆弧与光
v 2 ="2" as (2分) (2分)所以货物箱在传送带上先加速后匀速 (1分) (1分) (2分) (2)由动能定理得 (3分)(3)根据对称性货物再次经过传送带加速后速度v 2 = v (1分)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 (2分) (1分)

一物块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通过斜面底端B处一小段光 ...
设AB间运动时间是t1,BC间运动时间是t2 v*t1\/2=L1 v*t2=L2 t1+t2=t t1=2tL1\/(L2+2L1)v=(L2+2L1)\/t v=at1 a=(L2+2L1)²\/2L1t²

如图所示,小球甲从倾角θ=30°的光滑斜面上高h=5 cm的A点由静止...
小球在光滑斜面上受重力,斜面支持力 垂直斜面方向 N-mgcos30^0=0 沿斜面方向F=mgsin30^0=ma a=gsin30°

...在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R=5m的四分之一粗糙圆弧轨道与一倾角为θ=37...
⑤(2)设小球从圆弧轨道顶端A点滑到B点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W f ,由动能定理有:mgR-W f = 1 2 mv 0 2 …⑥代入数据解得:W f =25J…⑦答:(1)小球对圆弧轨道底端B点的压力为17N;(2)小球从圆弧轨道顶端A点滑到底端B点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25J.

如图所示,斜面和水平面由一小段光滑圆弧连接,斜面的倾角为37 °,一质...
解:(1)物块先沿斜面匀加速下滑,设AB长度为L,动摩擦因数为 下滑的加速度 到达B点时速度 在水平面上物块做匀减速运动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时间 (2)设CB距离为 ,全过程用动能定理: 解得: (3)设力作用的最短距离为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解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