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7-11-22
恐龙的崛起与灭绝之谜,是千古的悬案。成败论英豪,潇洒走一遭,它们是好样的(基因好)?还是好命的(运道好)?它们黯然步下了舞台,楚囚相泣,是不适(基因不佳)?还是不幸(运道不佳)? 达尔文物竞天择、楔子相嵌的艰困奋战理论,怎麽说?化石记录,昂首阔步迈向灭绝的见证,又怎麽说?祸福总相倚,阴阳必相生;三叠纪结束前的大灭绝事件,给恐龙开启了契机;白垩纪结束的另一次大灭绝事件,却敲响了晚钟。成也灭绝,败也灭绝,是偶然还是宿命?奥妙的大自然!
灭绝,是所有生命的宿命。地球史近六亿年的化石纪录,徵显了五次的大灭绝事件,生命形式与类群重新洗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科学家还不完全确知,倒底是天外火球的陨石╱慧星雨的凶手?还是德干高地无止尽大地的咆哮,喷发出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烬?灾难浩劫,历历在目;尸骨已寒,证物布陈;诠释,是科学家极尽可能,合理的述说一段故事罢了。
假若,小雨没有打在我头上,好奇宝宝问,那麽恐龙会怎样?诱发好奇心,引领想像力,建筑大架构,孩子才是大未来,这真是关键性的一个好问题!全球已知103个铱异常的地点,都指向罪犯的杀戮武器,是从天而降的慧星雨╱陨石群。冒烟的枪口,指向墨西哥奇休鲁布陨石坑的伤痕。六千五百万年前,假若,”小雨〃没有打在我头上,重新倒带,再造生命的剧码,演化会遵循着同一轨迹复制吗?好端端存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会增大脑室,使用工具,甚而制造武器吗?而我们远亲近邻的哺乳动物祖先们,依然是忍辱负重,或者委身求全,在巨大的阴影下苟且偷生吗?二亿二千五百万年前,魁北克的玛尼寇根陨石坑(Manicouagan)注记着恐龙王朝的开启;六千五百万年前,犹加顿的奇休鲁布陨石坑(Chicxulub)注记着恐龙王朝的告终。假若,小雨没有打在我头上,又会怎样呢?
窃蛋龙在孵蛋?
纽约的美国自然史博物与蒙古科学院,在戈壁荒漠考察挖掘(1990-1995年),大放异彩。2.5公尺体长的窃蛋龙化石,被发掘蹲伏在20颗以上蛋的巢穴中,破碎蛋中有胚胎成形的幼体。复原模型的窃蛋龙(Oviraptor),叼着奔龙的幼体,回到巢中喂食,就像是现生鸟类的行为。科学是演化的,窃蛋龙成为了孵蛋龙。靠着蛛丝马迹、断简残片,古生物学家重建生命史,既有趣、又迷人!
古生物学家奥斯本(Osborn)在1924年命名窃蛋龙(Oviraptor philoceratops)。它奇特的脑袋具有似鸟的嘴喙,覆盖角质的鞘,嘴巴没有牙齿,仅有两颗骨质突出物。这是用来咬碎蛋壳的吗?实情仅能猜测,情境却生动的描绘了一只暴怒的原角龙,回到窝巢中,誓死还击偷蛋的家伙。科学家左手握持着证据,右手捧着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试图建构起一个又一个的传说轶事。
壁荒漠中滚滚红尘,覆雨翻云,遮天蔽日。尽职的"窃蛋龙"伸出母亲温暖的臂膀,护持着一窝无辜孩子的温床。八千万年前影相的定格,生命历史永恒的记忆;化石,述说着那失落世界中,渐形消逝的传说与轶事。古物物学家拨动着每一个充满着好奇心孩子们的心弦。
恐龙怎麽生小孩?
有壳卵(Cleidoic egg)诞生的一小步,是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性一大步。羊膜卵动物(Amniotes)割舍了亿万年恋水的情节,脱困水域,建立了陆栖安居的第一个滩头堡。孕育於汪洋,截断了波涛的脐带;大海依然是所有生命的母亲,午夜梦回的乡愁。 有壳卵半渗透矿化的外壳,选择性气体的进出,精心呵护着生命的诞生;羊膜包里的各式袋子,供应生命发育成长的摇蓝、温床。逃脱不了大海亘古、幽冥的记忆,精心扱取一方汪洋,包里在最私有的密室,一个个超海(Hypersea)的有壳卵,巧妙的转化了最初始的水世界。
鸡蛋中挑骨头,骨头中看恐龙。1923年,安德鲁斯在戈壁荒漠找寻到第一窝的恐龙蛋,石破天惊,恐龙怎麽生小孩的千古悬案解密了。半个世纪之后,欧纳在蒙它那州的龙蛋山,揭开了慈母龙孵蛋,育子的另一个谜,恐龙照应小baby。 1974年,中国河南省西峡地区,上万枚恐龙蛋陆续被发掘,震惊中外。这是恐龙的下蛋埸?还是恐龙的育婴房?吹毛求疵的古生物学家在龙蛋中挑骨头,精致保存的骨头,诉说着亿万年前镰刀龙类胚胎安祥的睡姿;睡姿复原的模样,记忆着那一个失落世界中,恐龙怎麽样生小孩的传说轶事。
一窝窝形状、大小、纹饰各异的蛋化石,我们怎麽知道是谁下的蛋?科学家还真的不知道,除非在精致的蛋中,还躲藏着即将破壳而出的小恐龙胚胎。 蛋的分类与恐龙的分类,是二条难以交流的平行线:长形蛋科,蜂巢蛋科,棱齿龙蛋科,丛状蛋科与圆形蛋科,是聪明的小小技俩。 慈母龙孵蛋育子;窃蛋龙蹲伏在窝蛋上,冷冷的屁股贴在蛋上,为了是什麽;40公尺蜥脚类恐龙怎麽生蛋?又怎麽孵蛋?甲龙孵蛋吗?角龙孵蛋吗?霸王龙孵蛋吗?一连串有趣又迷人的问题,等待着你我去解答!
恐龙的食谱大餐
食与性是演化的两大因子。恐龙怎麽生小孩,是最迷人的议题;恐龙怎麽填饱肚子,则是最复杂的行为与机制。如同现生的各式动物,在恐龙食物链的最底层,是植物的群落与吃植物的多样种属。这些基本类群,就提供了肉食者与食腐肉者,成群结队的觅食或者孤独的掠食个别的猎物。太阳,提供了植物的能源;植物,则提供了动物的能源。
达尔文认定生态的戏码是一场又一场复杂编舞的情节,是介於竞争者、掠食者与猎物之间的持续奋战,所谓”大自然充满血腥的利齿与尖爪之争斗〃。然而,绝大多数的戏码,却是根植於每日之间互动共生的演化关系。为了掠取并处理它们每日的食物大餐,有些恐龙发展出极为特异的装备,像是抓取的前肢,回旋自如的勾爪,研磨食物的牙齿,甚或消化大量纤维食物的发酵大桶——即,肋骨撑起大大的肚子。
恐龙的觅食,仅有两种方式:吃植物的沙拉大餐,或者彼此相食。吃素的,容易取得,却难以操作消化;吃荤的,容易分解消化,却难以取得。腕龙类群利用牙齿与胃石,每天要消化一吨的沙拉大餐;鸭嘴龙类群发展出碾碎、咀嚼植物惊人的齿式、面颊与颌肌;角龙类则发展出锐利、狭窄的嘴喙,剪状的齿列阵。它们各自演化出不同类型的咀嚼策略:蜥脚类专精於特化的扱取食物;鸭嘴龙类装备好特化的处置食物;而角龙类则发展出特化的筛选食物。
口的形状,往往透露出恐龙觅食的策略,及其适应演化的造型。甲龙类宽广、扁平的嘴巴是泛化的食植者;小型鸟脚龙类窄小的嘴巴,是精致筛选食物,特化的食植者;窃蛋龙特化有喙的嘴巴,倒底是觅食蛋或者贝类?至今未明,但是显然它们的食谱极为特殊,是详加筛选的。食肉类恐龙没有规律、现成的食物源,它们发展出致命的利齿与坚颌。异特龙成小族群攻击,掠食成群结队的梁龙、迷惑龙、或者鸭嘴龙的活体或尸首。它们无疑的是中生代超级的猎食机器。有些科学家深信暴龙类并非真正的掠食者,而是超级的食腐肉恐龙。这或许涉及到大型、食肉类恐龙最根本的议题:它们倒底是内温型(”温血〃)的,还是外温型(”冷血〃)的?因而,需要较多量的还是较少量的食物?
它们倒底吃荤还是吃素?我们怎麽知道的?恐龙主要可以区分为食肉类群的兽足龙类家族;与食植类群的蜥脚形家族与鸟臀类家族。根据牙齿形式、牙齿磨蚀面、颚机能、体躯蓝图形态、骨骼同位素化学分析,胃含残存物质、粪便化石,以及沈积环境的综合研判,我们可以合理的加以推论。
龙的传人,龙的故乡
半个世纪前,中国人亲手发掘、研究、复原装架的第一只恐龙,昂首矗立在重庆的北培。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体长约6公尺,站起来高达3公尺,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杨锺健院士窝居於昆明瓦窑村,几经寒暑的成果。龙的传人,从此开启了恐龙研究的崭新领域;龙的图腾与恐龙的科学,从此分道扬镳。
杨老游走於科学与人文两界,题诗以志:千万年前一世雄,赐名许氏禄丰龙。种繁宁限两洲地,运短竟与三叠终。再造犹见峥嵘态,像型应存浑古风。三百骨骼一卷记,付与世者究异同。行草飞扬,豪情奔放,典型在夙昔。
中国,是恐龙的原乡。"龙骨"一词最早证载於晋朝(265-317A.D.)的华阳国志,在今日四川省挖掘到龙骨,极可能是侏罗纪恐龙的化石。而「龙」又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祥兽,是整个文明中的图腾。 龙的图腾发展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形象。穿凿附会於皇权的威望,龙骨、龙齿成为了中药之一味。饮用这些马化石的牙齿、哺乳动物化石的骨骼,滋阴补阳,中国人五千年来就深深相信会有向上腾升的大力。
分布於在中国各地的蜥脚形恐龙这个家族,是中生代的巨无霸。孩子们印象中,恐龙是庞大的、迟缓的、愚笨的、注定要失败的,多是来自於这群恐龙制式的传统概念。它们果真是如此吗? 从侏罗纪最早期原蜥脚类的禄丰龙;到这一只侏罗纪中期娇小的巧龙,它是圆顶龙的亲戚,是一只未成年的幼体;到侏罗纪晚期巨型的峨嵋龙,它是梁龙的亲戚。在侏罗纪公园的地景中,枝叶扶疏,生意盎然;金黄的阳光,洒遍大地。峨嵋龙成群结队,呼朋唤友,悠闲的啃食树梢的嫩叶,山中林间冻结了岁月。
大象,有着长长的鼻子;恐龙,有着长长的脖子。大象的鼻子灵巧摇摆,恐龙的脖子能活动自如吗?还是僵直生硬?它们是昂首高举?还是水平摇摆?像是一具利用杠杆原理的吊车,上方经由拉力而张驰,下方承受压缩力。蜥脚类恐龙长长的脖子,妥协於机械动力杠杆原理,以及活生生分节颈椎的组构。 背侧张力拉紧的单元,是由肌肉、筋、腱所构成;而腹侧不能压缩的单元,是由矿化的骨骼或软骨所构成。迷惑龙(雷龙)是背侧拉紧型,活动自如;马门溪龙、峨嵋龙、圆顶龙是腹侧拉紧型,天生不能大幅度摇摆自如;梁龙则拥有着双重系统型,颈子很长,却不能活动自如。行为,注记在骨骼连锁的结构中。
从侏罗纪最早期到白垩纪结束,董枝明教授将中国恐龙归位成十个组合带,徵显了王朝递变的更迭:
(1)禄丰龙—卞氏兽组合带〔禄丰龙,双脊龙;侏罗纪最早期〕
(2)云南龙—中华尖齿兽组合带〔侏罗纪早期〕
(3)蜀龙组合带〔巧龙,单脊龙;侏罗纪中期〕
(4)峨嵋龙—四川龙组合带〔峨嵋龙,沱江龙;侏罗纪晚期〕
(5)马门溪龙—永川龙组合带〔马门溪龙,永川龙,盐都龙;侏罗纪晚期〕
(6)鹦鹉嘴龙组合带〔鹦鹉嘴龙,中华似鸟龙,准噶尔翼龙;白垩纪早期〕
(7)原巴克龙组合带〔白垩纪中期〕
(8)巴克龙组合带〔亚洲古似鸟龙;白垩纪晚期〕
(9)原角龙组合带〔原角龙,绘龙,迅掠龙;白垩纪晚期〕
(10)南雄龙组合带〔白垩纪最晚期〕
特展中,除了(2)、(7)、(10),其它七个组合带都有代表性的成员。而十九件恐龙骨架复原标本,完整的代表了两大支系、五大家族的成员份子。
恐龙长了毛,孩子也疯狂
在恐龙的身体上,找到羽毛,曾经是脊椎古生物学家家多年的梦想。欧斯创(John H.Ostron)在德国索伦霍芬化石宝库中寻寻觅觅,怅然而归;最后,却在中国遥远的辽西如愿以偿。
中华龙鸟?中华鸟龙?
困惑着举世古生物学者的眼光,人们第一次见到了带着羽毛恐龙的希望。Dinosaurs Take Wing!让所有的孩子们疯狂,让所有的恐龙专家发慌。 原始祖鸟和尾羽龙的登场,施予了接续的重击。它们身上披戴了真正的羽毛,有了羽轴和羽枝。羽毛(feather),不再是"鸟纲"的标记与专利!1999年,徐星让世人再度惊叹。
北票龙不只为带毛的恐龙家族,增添崭新的成员,它披戴的羽毛已遍布了全身。而千禧中国鸟龙的接续发表,不仅是世界上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奔龙类群,而且更进一步保存了更为精美的绒羽构造。奔腾而起,张目咋舌;千禧中国鸟龙无疑是大自然礼赠千禧年最完美的珍宝。
一个半世纪以来,早期鸟起源、演化的证物,仅仅局限在始祖鸟的一根羽毛,七件骨骼化石标本;以及中生代晚期相当进阶型的黄昏鸟类与鱼鸟形类的零星化石。案情太过复杂,扑朔迷离;手中掌握的证物又太少。 中生代的早期鸟共有34个属,其中一半以上是在1990年之后所发掘到的。而至为关键的中国鸟儿们,占有了7个属,举足轻重。它们拥抱在中国古鸟类权威侯连海的怀中,深怕再次展翼飞走了。始祖鸟、圣贤孔子鸟、娇小辽西鸟、步氏始反鸟、郑氏波罗赤鸟、燕都华夏鸟、六齿大嘴鸟、真品化石与您相见。
想飞:万事俱备,仅待东风
飞翔,是一连串偶发事件的意外结局。果真如此吗?Hallett(1984)描绘一系列恐龙家族,从奔行、捕食、跳跃、腾空而起的想像。飞翔,倒底是经由树栖,从天而降、滑行、拍翅飞行的试链?还是从地升腾的脱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98)描绘一系列翅的演化,从龙到鸟,增添装备,折叠的腕关节、拍打的能力、飞行的羽翼、掌控的小翼羽、到鬼斧神工的现代羽翼。飞翔,征服了大自然最后一片的栖境。
现代鸟类骨骼设计与功能的演化,有着几个重要的阶段。针对飞翔,许多骨骼上关键性、功能上的创新发明,在早期兽足类恐龙中,多半是别具用心,另有所途:
新兽足龙类(单脊龙、双脊龙):骨骼成中空式,原支撑重量的足趾Ⅰ除去。
新合尾龙类(永川龙):转动自如腕关节,部署妥当抓握的前肢,叉骨、乌喙骨发育。
腔尾龙类(中华鸟龙):乌喙骨与胸骨开展,为胸肌备妥基台;保温的初羽,长臂。
手盗龙类(尾羽龙):先驱式具中轴的羽毛,用作展示、孵育的用途。
拟鸟类(迅掠龙):躯干紧缩,增强尾椎坚实性,作为平衡、机动功能。
鸟类(原始祖鸟):飞行、树栖功能;侧向肩关节,不对称羽翼,倒转拇指。
扇尾鸟类(孔子鸟):高耸骨突,支干形乌喙骨、尾综骨。
鸟胸骨类(始反鸟):三叉小管为羽翼旋肌,小翼羽掌控低速飞行,舵羽,全然反转拇指抓握。
真鸟(鸽子):弹性叉骨,高耸龙突胸骨。
陨石--恐龙的终结者?
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一次突发事件,导致许许多多原本生活在陆地和海洋的生物走向历史,也使称霸中生代的巨大恐龙在地球舞台上消失。在漫长的地球史书中,介於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的「K-T界线」地层,纪录了这段突发而影响深远的陨石撞击事件。
场景一:
科学家推断在六千五百万年前,直径达10公里的巨大陨石撞击到现今墨西哥的犹卡腾半岛(Yucatan Peninsula),超高速撞击产生强烈爆炸,使得数兆吨的碎屑物冲入大气层,灰烬和烟雾遮蔽了天空达数个月之久,造成全球物种大量的灭绝。
场景二:
意大利Gubbio地区的K-T分界黏土层中,发现了异常高量的铱元素。在地球分化过程中这种高比重的元素应是留在地核内才对,在一般地壳中是很少见到的,但是在K-T分界中厚度仅有一公分左右的薄黏土层内,却异常的富集。科学家们推测,高含量的铱元素可能是巨大陨石坠落所造成的结果。事实上,除了义大利外,在全球各地的陆地和海底的K-T分界层中,都有发现铱元素异常富集的现象。
场景三:
海洋钻探计画(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在现今美国佛罗里达州东部外海563公里所钻探的深海岩心中,详实纪录着此一突发事件,以及撞击后全球物种遭受到巨大浩劫的悲惨画面。在事件发生前,海洋呈现一片生气盎然、蓬勃兴盛的气象,接着物种突然发生大灭绝,而在事件发生之后,残存物种再度缓慢复苏,并有新种繁衍出现。
『新近几期的重要陨石撞击事件』
散布在北美、欧洲中部、象牙海岸和澳洲四大区域的似曜岩类(Tektite),乃是地表发现的玻璃物质。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为了验证「似曜岩类乃是陨石撞击所造成」的说法,已分别在北美、欧洲中部和象牙海岸散布区附近找到了当时陨石冲撞的地点-陨石坑,且陨石坑四周岩石与该区似曜岩类的地化特性密切相关,这说明了似曜岩类乃是陨石超高速撞击地表,并造成地表物质熔融且快速冷却所形成的玻璃物质。
北美似曜岩类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州和乔治亚州一带,是在三千五百万年前撞击所造成。
欧洲中部似曜岩类(Moldavite)是在一千五百万年前的撞击事件时形成,主要散布在捷克地区。
非洲象牙海岸似曜岩类乃是在一百一十万年前陨石冲撞的地表熔融物质。
而距今七十万年前所形成的澳洲似曜岩类,散布区域北从中国的雷州半岛,经中南半岛、菲律宾、苏门答腊、泰国,南至澳洲,涵盖地球表面约十分之一的范围。
上述四次的重要陨石撞击事件,虽然全球物种不致於产生如六千五百万年前与恐龙绝灭有关的一次撞击事件般巨大的变化,但是冲撞后物质飞溅所涵盖范围之大,不禁令人对撞击当时的景况,胆颤心惊。
跋
「真理」是天边的彩霞,「科学」是另一种信仰,信仰定夺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观点,而大自然是奥秘的。科学不断的演化,新的证据诱发了崭新的「诠释」与假说,建构了新的思维模式。波普氏哲学认定:科学中没有所谓果真能够被验证的任何真理存在。上百万个观察不能够证明某一个科学上的结论为真,而单一个观察却能够证明一个科学上的结论为伪。伪命题因而能够从科学领域中被排除,但是「真理」依然在未能证实的「推测」中被寻寻觅觅,寻——寻——觅——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1-26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纭,但都没有一个一定的论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
一.陨石碰撞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___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二.彗星碰撞说:
「彗星碰撞说」是以古生物学者——戴维•劳普以及约翰•塞普柯斯基发表的「古生物的绝种是每两千六百万年发生一次」论点为开端而产生的。路易•阿尔巴勒兹将这个论点及自己的理论送给天体物理学者—查理•谬拉,后来谬拉就认为是由于太阳的半星复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缘故。
三.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四.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五.火山喷火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六.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
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七.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八.自相残杀说:
因为气候问题,使花草大量灭绝,从而使以食草为生的食草龙渐渐死亡,而肉食者,也因为没有了食物,而灭绝
九.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
十.哺乳类犯人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
十一.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公尺,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本人意见: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十二.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种说法之外,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较鲜为人知的说法,至于那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