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之《报任安书》。意思是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社会的各种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褒贬,寄寓理想形成自己独特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报任安书》节选: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译文: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
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
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报任安书
一、意思:
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
二、原句
原句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三、赏析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在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中,对自己撰写《史记》目的所说的话。班固还把这句话记录在《汉书·司马迁传》中,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
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考察历史发展演变的进程,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为此,司马迁的史学研究方法与路径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扩展资料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
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报任安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意思是:想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1,该诗句出处的《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作者司马迁的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采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意思: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
出自:《报任少卿书 / 报任安书》
作者: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章: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翻译: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
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意思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自何处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之《报任安书》。意思是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2、通晓从古到今的社会的各种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褒贬,寄寓理想形成自己独特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边”是什么意思?
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1,究天人之际: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意思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意思是什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意思是: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兴衰成败的规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句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介绍 《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回信。当时任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出自
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考察历史发展演变的进程,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为此,司马迁的史学研究方法与路径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边”是什么意思?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指他研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贯通古今的历史变迁。司马迁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这一观点,表达了他对历史研究的深刻见解。对“究天人之际”的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意指探求天地与人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的...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世道盛衰变迁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出处:出自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意思: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出自:《报任少卿书 \/ 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创作了...
《报任安书》中的‘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译为: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选段: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什么意思?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意思是:想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安书》选段: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译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