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如题所述

浅析大学生集体心理特点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针对当今社会,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学生集体的心理特点,当代大学生集体是我国社会集体的一种,其成员在寻求知识的共同目的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集体心理特点。
1、集体本身认同,但认同呈模糊性
高校是培养建设祖国的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的优秀人才基地,大学集体的组建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目的。而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寻求知识,由于这二者目的的一致性,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属的集体表现出认同,对自己身心发展、知识水平大体一致的成员也表现出认同。但大学生班集体的组建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学校分班时却只能按规定进行,没有任何依据去考虑学生的愿望与情感。因此,他们对集体成员的认同带有不自主性,使得这种认同呈模糊和不稳定性。
2、集体的开放性与个体的心理的封闭性。
现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提速,使得大学班集体和兄弟班级、社团等一些组织也有广泛的联系,大学生集体相对于中小学生集体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但其内部成员心理却呈封闭性。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由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人内心相对闭锁,他们由于生理的基本成熟和趋向成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感、自尊心也逐渐加强;思维出现了更多的独立性,判断能力、社会经验、情感体验日益增多;所有这些变化使得他们的心理活动在沉溺于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指向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表现出否定客观而肯定主观的特征,显露出特有的心理活动的自闭性,不能由外到内沟通彼此的心灵。上海曾对575名大学生是否拥有知心朋友进行过调查,结果37.3%的人无知心朋友,实际可能还要高,他们这种封闭是为了求得真正的内心安静,正确地发现自我而拒绝来自外界的干扰。
3、淡化权威
当代大学生集体和集体成员对权威表现出明显的不恭,这主要表现在班主任和教师在学生中作用的降低和地位的下降。首都高校一项调查表明对大学生影响大小的可选项中,老师、系领导排在最后,而有了心理话愿意向班主任说的仅占0.6%,愿意向辅导员说的仅占7.3%。我们常见到这样的事例:老师上课点名,有人代替别的同学答“到”;而班干部有时也会做假证明,说某某请假,甚至有的为此受过处分也不在乎。这些现象无不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权威的否定。
淡化权威的原因很多。心理上的原因主要在于:处于这一青春期的青年有着“准成人”的独立感,自我意识增强、社会经验也日益增多、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显著增强。他们不再唯父母、师长之命是从,并表现出敢于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追求自我的特点。
4、交往的复杂化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人们日益追求高收入、高消费的社会生活。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际关系。处在一方净士的大学生们也不能避免这种影响。有调查表明26.1%的大学生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13.8%的认为人与人之间就是相互竞争、不择手段;而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利己不损人的占39.3%;先己后人尽量兼顾别人的占14.9%;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仅占27.6%。
在大学生自身的生活中,一方面,本身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的他们在各方面展开了暗暗较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共同度过大学几年而“和平相处”。这种人际交往的双面性更加剧了它的扑朔性。影响人际交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集体内部非正式群体的多元性。大学生不再象中学生那样整天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多。由于兴趣、时空、性格、需求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多种非正式群体。
5、集体心理的连动性
大学生心理连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共同心理引起的心理波动。在社会中,人与人总会发生一定联系,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受到他人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他人。大学生由于年龄相仿,思想、情绪上存在较多的共性,很容易引起心理波动。例如:新生刚入校,同学之间讨论自己家乡的情况。如果一个有“思乡病”,很容易勾起普遍的“思乡病”。某老师能为同学着想,其他人则认为该老师是好老师,易引起集体赞同。二是竞争动因导致的互激心理。所谓互激心理,是指群体中两个以上的成份由于交互作用形成某种情绪和力量,从而出现互相超越上升的激发状态。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集体之间互相激发,每一方都对行为非常敏感,总是以更激烈的形式作出反应。情绪激动、暴发能量,企图压倒对方,或表示超越性地宣泄情感。例如:中国足球屡屡失利,未能冲出亚洲。大学生们则大骂国脚、教练,可一旦有重大足球赛事,却又聚在电视机前呐喊助威。大学生由于竞争也容易引起互激心理。例如:在班上,一个同学成绩较好,其他人则奋起赶超。当然,也有恶性的互激,例如:无原则地逞强斗胜,损害他人,危害集体。大学生集体之间也有竞争心理,如体育比赛企图压倒其它团体而获胜。

二、进一步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是很好。其原因不在于学生不愿学,而在于内容和方法的枯燥、单调。首都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调查,只有5.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别人的思想政治教育,94.5%的认为是必要的,可其中43.6%的认为内容太枯燥,缺乏吸引力,31.4%的认为方法不灵活难以被接收,二者占了总数的75%,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大学生的集体心理特点,研究其思想状况,有效地开展工作。
1、合理运用集体压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吸引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处在群体中的个体必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等的约束。大学生对群体的认同虽呈模糊性,但仍然表明了集体对于他们的制约性。因此,学校班集体、系集体、校集体都应制定相关的班规、系规和校规,不放松集体主义教育。
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关键在于建设好一个集体,关键在于抓集体的组建。因此,大学一年级是建设班集体的最好时机。大学新生因其生活环境,学习方式、角色的改变,处于新旧矛盾冲突之中。抓集体建设应从解决矛盾入手,让学生个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有这样一个良好的集体,必然形成目标一致的整体,思想工作也就容易做了。
2、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我们应该找到他们之间的“矛盾点”,寻求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处在矛盾对立体中。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不轻信权威,他们往往表现出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却又漫不经心,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却又淡薄秩序观念;对现实观察敏锐,却又对未来设想空洞。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矛盾点”,其思想教育就不会没有成效。寻求“共同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他们关心政治,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做思想工作就应从他所关心的热点入手,寻求“共鸣点”,不要让他们感到压抑,而要让他们满足,满足他们的参与欲望,让他们做活动的主人。
3、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心理共容的班集体。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良好的集体,其成员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大家都热爱自己的集体,其工作和学习效果必然很好。大学生集体人际关系复杂,并非没有办法解决,关键在于引导。如引导合理竞争,树立赶超心理。现在大学生存在很多竞争现象,表现了大学生的上进精神。竞争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复杂但需要我们引导,只要竞争合理,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工作。大学生的竞争容易导致嫉妒,为此,我们应引导树立赶超心理,不甘落后,变嫉妒为加倍学习、追求的动力,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力争下次创造好的成绩.。
4、另外,还要运用心理连动原理,扩大政治教育的影响性。我们常说“表扬一个人,带动一大片”、“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批”,这就是心理连动原理的作用。我们在做思想教育工作时绝不能只顾眼前,要有长远观点,要考虑处理一件事会引起人们什么样的反响,会形成什么样的心理连动,从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
5、引导心理进程,增强心理素质。大学生由于从校门走进校门的简单历程,生理年龄相对早熟而心理年龄发展相对迟缓,加之升学高压和家长片面追求智育的“最优待遇”投资,导致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个性特征相对淡化,存在着儿童式的依赖心理。因此,大学生需要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心理进程补课。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具有正确地识别事物、评判事物的能力,思想工作才易于被接受。
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就是要研究人们的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的思想观点的形成过程和心理过程是同步的。所以,我们既要从思想现象来研究人,又要从心理现象来研究人。以心理过程的规律为依据,深入研究人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客观规律,把思想科学和心理科学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深、做得更有针对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31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调查了解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分析引发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 ,指导大学生学会多种调适方法 ,缓解心理紧张情绪 ,锻炼意志 ,培养能力 ,增强体魄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青年初期最宝贵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而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深入发展 ,自尊心越来越强 ,虽然患各种严重躯体疾病的的确不多 ,但由于受择业、自卑、早恋等问题的困扰 ,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不小。而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正常的生活。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一,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伴;二,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一位新生感叹说:“在大学,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关心别人,得到朋友的关心想得较少;而另一方面,学生又希望别人的认可。“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的调查中,有80%的学生涉及到了人际关系。 三,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懒散与退缩,恐惧失败。事实上,任何一个处于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对于黄金年华、美丽大学生活的感受力下降,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人际吸引力降低而且自我满足感不高,内在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1. 集体认同感存在但模糊:大学生对所属集体的认同感较强,但这种认同由于班集体的强制性组建而不够自主,因此呈现出模糊和不稳定性。2. 开放性与个体封闭性并存:在信息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集体相较于中小学生集体更为开放,但个体心理却呈现出封闭性。这一阶段的青年人内心闭锁,更加关注自我,对...

什么是大学生心理?
大学生心理是指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特征,包括心理上的独立性、认知和情感发展、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自我意识的增强:从高中阶段转变到大学阶段,学生逐渐开始关注自我,强化自我意识,更加关注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2.应对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新的...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哪四个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波动较大、社交需求强烈。首先,自我意识增强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更加独立地生活和学习,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逐渐从外部转向内部。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努力塑造自我形象。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怎样的?
第一,求知欲特别强。大学生都是刚从疲惫的高中里脱离出来,踏入大学的校门。可以说是最自由的时间段了。于是大学生有强烈的争取知识财富的欲望和决心,也更愿意在大学里学习到更多知识,以便于以后改变自己的生活。第二,具有强烈的群体改变意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总是对他们具有更多包容...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什么?
3. 随着自我概念的增强,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感受到自我存在,并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审视世界。4. 大学校园提供的宽松自由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他们通常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生活。5. 尽管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社会实践能力有待...

大学生心理行为有什么特点
1、自我意识突出。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引起心理感受的变化,大学生会发现原先所认识的自我是由家长、老师、同学所塑造出来的我不是真正的自我,因而强烈的要求重新塑造并确立真正的自我,在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比中学时代有所提高,但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 。2、情感激烈复杂。大学生风华...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青年期展现出独特性。认知能力显著提升,逻辑思维深化,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与思维敏捷性显著提高。情感体验丰富而深刻,对自我、他人及社会关系的理解深入,情感表达细腻,自尊心与自我意识强烈,渴望认可与尊重,对自我形象及未来有高期待。个性发展方面,大学生展现出独立...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哪四个
1. 价值观多样化:当代大学生不再单一倾倒于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或意识形态,他们更加重视个人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以此形成独立的价值观。2. 人际关系敏感: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80%以上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异性关系、恋爱问题等)有关。3. 追求自由与解脱:大学生渴望...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如下:(1)价值观的多样化:现代的大学生对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或意识形式倾倒的状况已经少见了,他们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从中形成自我价值取向。(2)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最强烈到的是,80%以上的心理问题与人际关系(包括异性、恋爱...

大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征?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 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人形象和内在价值,同时,自我认知能力得到加强。2. 情感处理的成熟:大学生在情绪管理上更为成熟,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3. 道德观念的深化:他们在道德、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方面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验。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