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佛家思想去除烦恼

如题所述

消除烦恼依赖于正确的方法与勤奋的练习,正确的方法是,此方法是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开示的,所以具有完全正确的理论基础,勤奋则是修行者个人的努力精神。

一、认出烦恼——这是重要的第一步
1、烦恼包括生气、忧虑、哀伤、焦虑、愤怒、恐惧、牵挂、仇恨、嫉妒等种种负面情绪;
2、开始注意你自己的某些情绪,当它们生起,不管因什么原因,你只注意这些负面情绪本身;
3、在留意你的负面情绪时,你一定会发现某些情绪对你最具杀伤力,也最困扰你;开始练习,找出这些最让你痛心的情绪,起初,找到一、二个就可以了,然后专注地观注它;
4、若你是一个爱生气的人,随着生气你会大发雷霆,那么,每当生气出现的时候,要尽快地发现它,并在心里快速地告诉自己:生气、生气、生气;如此告诉自己三次——这是认识烦恼的重要的第一步。

二、看见烦恼的产生,保持不动,观照它
1、以生气为例,如果生气出现,你要保持对它注意,专注地发现烦恼,是训练的第一步;
2、不要找生气的原因,例如是因什么事情,因什么人惹怒了你,切记不要为你的这一次生气找原因。这个训练是不需要找原因的——这是佛法修行的原则;
3、每当某种烦恼出现,你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发现,然后紧盯住它。例如生气刚刚出现,你要快速地意识到生气的出现,并重复它的名子:生气、生气、生气;这意思是说,你不要把心思放在其他的地方,只需紧盯烦恼本身即可;
4、开始时,每天训练三、五次,每次保持五分钟就可以了。开始运用这方法时,轻松自然是重要的,只所以如此,是避免给你带来紧张与压力,效果依赖于长期的训练。

三、象看戏一样看着烦恼,不要干预它
1、烦恼出现时,象看戏一样,烦恼是演员,而你是观众;不要干预烦恼,你只是观众;尝试让自己保持观众的角色;
2、你可以试着做一段时间,如果你心思敏锐,你会发现,做个观众,其实非常困难。你的心非常不易调服,它总想赶走烦恼,或者不断地要干预烦恼,努力保持平等心,只要看着烦恼就可以了;
3、当面对生气等,你并没有保持平等心,你干预了它,也不要生气,再次建立你的中道原则——平等心,努力保持它。你刚开始接受这个方法,面对烦恼,没有人能完全保持不干预的心态;
4、功夫在于积累,当你不断地修习,努力保持不干预烦恼,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你自己可以面对烦恼而不干预它,你会感觉一些轻松!虽有烦恼,但你反而轻松,这就是这个方法的神奇之处;

四、你会发现,烦恼的次数越来越少,烦恼的时间越来越短
1、如果你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令烦恼的次数与持续的时间都减少,保持修习,但不要过分努力,只要自然地面对烦恼就可以了;
2、如果你真切地感觉到生气的次数少了,告诉自己:真的!生气的次数减少了,每次生气的时间缩短了!喜悦地告诉你自己。这有助于提高你的兴趣与信心;
3、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运用这个方法观照你的烦恼;例如,你今天要面对一个困扰你的人或事,此刻,当你想起那件事或人,你就困扰不已,那就观照那个困扰;困扰也是负面的情绪;
4、如果有良好的效果,要继续修习,注意你的重要的负面情绪,尽早发现它,并盯着它,只有这样才能止息这些负面情绪;

五、稳固地推进你的修行,烦恼会随之而减少
1、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佛陀在2500年前所开示的,我会在后面列出相应的佛经,以便让你更有信心;但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努力并体会其效果,如果你专注并勤于练习,你会发现烦恼会减少,有些人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得到很大的利益;
2、确认这个方法后,要继续稳固地推进你的修行,不要停下来。每天保持观照,虽然开始时可能并不习惯,但要稳定地推进你的修行,以期从中得到利益;
3、修行的环境很重要,选择那些赞同断除烦恼是有益处的人,告诉他(她)们,你生气的时间短了,你生气的次数少了!如此可以巩固你的成果,并可促进你的进步。
4、持续地训练是重要的,虽然效果在不同的人身上有所不同,但它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重点是观照你的那一二个重重点烦恼,耐心地看着它。

六、开始时不要把它复杂化,越简单越好
1、开始运用这个方法时,只要观照一个烦恼即可,你认为带给你最痛苦的情绪是哪些一个,就把这方法用在那里;不要贪多,多了效果并不好;
2、你可以自由选择,例如愤怒、焦虑、恐惧、生气等,这方法很易操作,但在开始时,力争只观照一个烦恼,并训练自己快速地认出烦恼;
3、对于烦恼,一定要说出具体的名子,如愤怒、焦虑、恐惧、生气、困扰、迷惑等,不要笼统地说那些只是烦恼,必须具体。
4、观照一个烦恼是快速认出它的好方法,如此反复地观照,你会越来越熟,每当那个烦恼出现时,你就能快速地认出它。

这就是佛家的思想《大念住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22
人往往拥有的越多,烦恼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我们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结果自然没有人能做得到。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心态,俗话说得好:“欲壑难填。”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着对金钱、美女、权利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它犹如滔滔江水,在人们内心深处澎湃,因小失大的事情,使自己遗憾终身,正因为有这样喜贪的毛病,反而失去了太多,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学会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人世纷繁,法事俗务,名利地位,私心欲念,声色犬马,该放下的就得放下,什么都抓在手里,其实是累赘。不少功成名就之人,或捐资济世,或甘于淡泊,既能入世,又能出世,勇于并舍得“放下”;他们在“放下”的同时,其实已获得了意外的幸福,这种幸福或许是无形的,却是隽永的,更高层次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么,就是人的欲望,贪,嗔,痴,如果能放下这些念头就能成就佛果。
第2个回答  2012-07-30
佛法的根本目的就是断烦恼、增智慧,离苦得乐。但佛法是学佛,不是佛学。仅靠一些佛学思想是不能去除烦恼的,你得选择一个法门,然后实修。
我的建议是你看些佛法书籍,做个大致了解,然后诵经、持咒、打坐,一步一步来,烦恼也是一点一点去除——其实是转化的。
第3个回答  2012-07-30
按佛家思想,我们就是在做梦。您有过这样的经验吧,做了个恶梦醒来,哈哈一乐:还好是个梦!呵呵,但是现实这个梦很难醒来啊!
还有佛家认为不是如何去除烦恼,而是认为烦恼根本就不存在,呵呵,都是我们把虚假当真实啦。
比如您找高僧去除烦恼,高僧会说:把烦恼拿出来让我帮你去除,您肯定是觅烦恼了不可得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7-30
你好,步入佛家是一件深思熟虑的,不要瞎想走进去了,虽然说你有烦恼,但谁也没有进去过,如果谁有烦恼都去的话,会怎么样呢?去旅游,给自己放个假,看书,让书升华自己,清洁自己。别想不开

佛家打开心结的话 佛家打开心结的话分享
2、佛说:用最快乐的心态,对待最麻烦的事情 所有的麻烦,当你用争斗的心态和别人去斗的时候,就会和别人争来斗去。一个人想要拥有福气,就不要抱有争斗的心态,要遇事祥和,与人为善。那么,即使有时候遇到麻烦的事,也会看得开。这样的话,你就会做到笑口常开,好运自来。3、佛说:学会原谅,...

如何用佛家思想去除烦恼
4、观照一个烦恼是快速认出它的好方法,如此反复地观照,你会越来越熟,每当那个烦恼出现时,你就能快速地认出它。这就是佛家的思想《大念住经》

怎样使心态平静,就想佛家说的“心无杂念”?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心中减轻烦恼,最好又最快的方法,就是自己凡事要想得开些,不要放在心上。金刚经最后的总结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都是浮云,何必放在心上。

如何得以解脱
佛家说的“烦恼即菩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法融禅师云:“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外界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就象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改变是我们由盲复明的改变,宝贝(菩提)虽然有不用去守,但我们还执著于盲,那么宝贝始终不能被发现。菩提的具足全称“阿耨多罗...

佛家说怎样才能出离淫欲烦恼苦海?
佛经上讲,用不净观,白骨观,可以减轻霪欲烦恼。方法就是观想异性体内的屎尿脓痰,白骨骨架,这是佛教修习禅定的方法,持之以恒采用不净观,白骨观,就可以得清净心,消除霪欲烦恼,进入禅定。这种方法,出自《禅秘要经》,请阅读《禅秘要经》具体学习。

如何念佛才能断见思烦恼和尘沙烦恼呢?
其他的什么都不要想,见思烦恼自然就断。不要想著我怎么样把我执断掉,把身见破掉,边见破掉,不去想这些。念念只想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这里面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我们把注意力改变,专注在一心,专注在清净平等觉,专注在求生净土、亲近弥陀,就对了,你就...

佛家放下执着的禅语
8、昨天是命,已成定数;明天是运,一切皆有可能;今天的一切是命运的根本。把今天过好,命就好;把今天用好,运就好;把今天过好用好,命运就好。9、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有些人,...

佛家如何控制不良情绪
真正的佛家是不会有不好的心态的。一个真正看破红尘,对世界望眼欲穿的得道僧,又有什么能搅扰他们的心灵呢。如果有烦恼,就试着去把心沉静下来,怀着一刻平常心去对待一切。当你放下一切的时候,你也就得到了一切。开始可能很难,需要你坚持 ...

佛家的思想是什么,佛的概念又是什么,如何成佛?放下一切欲望?大慈大悲...
佛家根本思想,我觉得,就是无论你身在何处,精神都在绝上。 佛的本意是圣贤,在我眼里,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晓事理、超脱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由于心性高洁,淡化得失,很少有烦恼。因此,求佛应该是追求一种境界。 那些仅仅靠折磨自己考验自己来说明决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佛的。因为那是着...

佛教里解脱是什么
正如佛家所言,贪、嗔、痴是人们的烦恼之根源。当人们能够去除它们,把内心还原成纯净的状态,就能够达到解脱的状态。四、通过修行达到解脱的境界佛教中,人们通过正知正见的启发,通过直接的体验理解事物的本质,达到对所见事物的解脱和洞察力。除此之外,佛教要求修行者也必须和人友善相处,并培养自身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