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春蚕》的写作背景

如题所述

《春蚕》不是巴金的,而是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之一。
《春蚕》的创作灵感,来自报上的一则"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养蚕为主线,描写蚕农老通宝一家紧张、艰辛的劳作,赢得了春蚕的空前丰收,却反而负债、卖地,落得个"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的结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作品不但有真实的现实描写,也通过老通宝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从一个老农民的视角展示了中国近代农村的衰败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3-04
大学语文

总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复习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要求】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作家作品知识

【要求】

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所选课文的体裁和出处。了解其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成就、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三、文体知识

【要求】

1.议论文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比喻论证等。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

2.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往往间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3.诗、词、曲、赋

诗、词、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作高度集中的概括;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有词牌,写词必须受词调的限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较灵活。

曲可分为散曲和剧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散曲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讲究铺叙、文采、对仗和韵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结构方式。

4.小说

小说一般具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

四、写作知识

【要求】

1.主题和题材

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2.结构

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3.表达方式

(1)叙述

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

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

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

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4.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五、作品阅读分析

【要求】

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提高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篇目:

议论文

1.*《季氏将伐颗臾》 《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3.*《秋水》(节选) 《庄子》

4.*《谏逐客书》 李斯

5.《陈情表》 李密

6.《答李翊书》 韩愈

7.*《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8.《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9.《论毅力》 梁启超

10.*《灯下漫笔》 鲁迅

11.《论气节》 朱自清

12.《论快乐》 钱钟书

13.《心灵的灰烬》 傅雷

14.《选择与安排》 朱光潜

15.《论学问》 培根

记叙文

16.*《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17.《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8.*《李将军列传》(书选) 《史记》

19.*《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20.*《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21.《报刘一丈书》 宗臣

22.《马伶传》 侯方域

23.《往事》(——之十四) 冰心

24.《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25.《故都的秋》 郁达夫

26.《沙滩上的脚迹》 茅盾

27.《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28.《箱子岩》 沈从文

诗词典赋

29.*《氓》 《诗经》

30.《国殇》 屈原

31.*《陌上桑》 汉乐府

32.*《短歌行》(其一) 曹操

33.*《饮酒》(其五) 陶渊明

34.《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35.《山居秋暝》 王维

36.*《行路难》(其一) 李白

37.*《蜀相》 杜甫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39.《杜陵叟》 白居易

4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41.(泊秦淮) 杜牧

4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陆游

43.《炉中煤》 郭沫若

44.《再别康桥》 徐志摩

45.*《北方》 艾青

46.《门槛》 屠格涅夫

4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4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49.*《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苏轼

50.《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5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52.*《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53.《长亭送别》 王实甫

54.*《前赤壁赋》 苏轼

小说

55.*《宝玉挨打》 曹雪芹

56.*《风波》 鲁迅

57.*《断魂枪》 老舍

58.*《米龙老爹》 莫泊桑

59.《苦恼》 契河夫

60.*《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上列篇目中带*号者为精读篇目)

六、课文知识要点

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盈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庠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俄莩而不知发。

3.*《秋水》(节选)

本文书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拘于虚也。

4.*《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自“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3)强公室,杜私门。

(4)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陈情表》

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

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

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6.《答李诩书》

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议论文。

理解本文提出的作家品德、学问修养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掌握下列两个比喻句的意思:

(1)根之茂者其实遂;

(2)膏之沃者其光晔。

理解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

理解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写作主张。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2)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3)虽如是,其敢自谓见于成乎?

(4)志乎古,必遗乎今。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2)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3)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4)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7.*《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论。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掌握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请其矢,盛以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智勇多困于所溺。

8.《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

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

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柔中寓刚,语言委婉有礼,意志坚决果断。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6)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9.*《论毅力》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了解本文的针对性。

理解本文各段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3)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4)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5)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6)被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2)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3)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4)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5)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0*《灯下漫笔》

作者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文艺性论文。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历史的剖析和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义。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

理解本文行文中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文艺性、形象化说明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11.《论气节》

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结合有关段落,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方法。

掌握文中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说明其对应意义。

12.*《论快乐》

作者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掌握本文所揭示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所选择的角度。

理解本篇随笔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的写作特点。

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比喻和警策语。

13.《心灵的灰烬》

作者傅雷,现代著名翻译家。这是一篇书信体散文。

理解“心灵的灰烬”的含义。

理解本文反映的作者人生态度。

理解文中太阳、雨水、古战场等比喻对强化本文哲理的作用。

14.《选择与安排》

作者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理解本文关于写文章应该如何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广征博引、取用精当的特点。

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推理方法。

15.《论学问》

作者培根,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

理解本文阐述的两个问题:一是治学的目的,一是治学的方法。

理解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

理解本文用比喻和精辟的语言阐述深刻道理的特点。

16.《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

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一段文字:自“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至“不义不昵,厚将崩”。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

(3)不如早为之所。

(4)多行不义,必自毙。

(5)君将若之何?

(6)公赐之食,食舍肉。

(7)其是之谓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

(2)都城过百雉。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4)无庸,将自及。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公伐诸鄢。

(7)请以遗之。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9)爱其母,施及庄公。

17.《冯谖客孟尝君》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了解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

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4)窃以为君市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3)孟尝君怪之。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5)驱而之薛。

(6)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18.*《李将军列传》(节选)

本文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说明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理解本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

(1)自“匈奴大人上郡”至“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2)自“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至“士以此爱乐为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2)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3)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4)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5)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6)(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

(7)胡虏易与耳!

(8)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9)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2)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3)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4)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5)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6)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7)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8)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9)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10)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1)为虏所生得。

(12)急诣部,如书。

(1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14)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19.*《张中丞传后叙》

理解“后叙”的含义。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结合。

掌握本文前半部分为许远辩诬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几段文字:

(1)自“守一城,捍天下”至“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自“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至“公有言,云敢不死”。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能通知二父志。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以此诟远。

(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5)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6)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7)弃城而逆遁。

(8)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20.*《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中唐著名作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散文。

掌握全篇主旨: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治民之道,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以及由此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

掌握本文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说明道理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2)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4)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5)故不我若也。

(6)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且硕茂,早实以蕃。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夭……

(3)其莳也若子。

(4)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5)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7)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

(8)故病且怠。

21.《报刘一丈书》

作者宗臣,明代“后七子”之一。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

了解本文揭露明代官场腐败风气的写作目的。

理解本文“干谒者”、“权者”、“门者”的形象特征。

掌握本文在揭露“干谒者”奴颜婢膝的丑态和“权者”虚伪贪婪嘴脸时所采用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2)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3)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4)袖金以私之。

(5)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何至更辱馈遗……

(2)书中情意甚殷。

(3)上下相孚。

(4)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5)恶气袭衣裾。

(6)闻鸡鸣,即起盥栉。

(7)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8)官人幸顾我!

(9)相公又稍稍语人曰……

(10)间道经其门。

(11)斯则仆之褊哉。

22.《马伶传》

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侯方域。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赞美马伶不甘失败,不怕吃苦,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借鉴意义:艺术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生活,以间接生活体验来弥补直接生活之不足。

理解“见昆山犹之见分宜”的讽刺意义。

掌握本文运用的倒叙手法。

了解与文章内容关系密切的人名、地名、剧目名等:

(1)留都 (2)桃叶渡 (3)雨花台 (4)《鸣凤》 (5)椒山先生

(6)河套 (7)严嵩 (8)顾秉谦 (9)昆山 (10)分宜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2)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3)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4)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5)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解释
第2个回答  2006-03-04
巴金先生走了,渐行渐远,遁入空无,但他生前近千万字的巨量文学遗产,是我们的民族文学、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世代莘莘学子永远奉读的经典。让我们回顾先生的作品在历代中小学课本中的珍存,以此作为对先生的缅怀和祭奠。先生作品进入课本,据查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共有十多篇,许多都是经典课文。

《鸟的天堂》,见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文章写于1933年,在广州。名义上写“鸟”,其实写树,写那棵神奇的大树,创造一种幽静的、神秘的氛围,表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文在后来的人教版小学课本中一直沿用,目前印行于各地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即有此文。

《繁星》,见吴拯寰编、瞿世镇校《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选自散文集《海行》(1932年)。1927年1月,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2月到法国巴黎。在漫长的旅途中,他看海观天,遐想联翩,写成39篇散文辑成《海行》(又名《海行杂记》。作者写自己乘船漂行海上的片段思情,由天上繁星串连起“从前在家乡”“在南京时”和“如今在海上”三个场景,表达了在静寂中“真忘掉了一切”、回归自然的心境,也隐隐透出国怀乡的孤心和忧情。解放后的小学课本继续沿用此文。

《海上的日出》,出处同上。有一段时间又名为“海上日出”。如果说《繁星》表达的是“寂静”,这篇表达便是“跃动”和“辉煌”,我们从一些写景之语(如“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慢慢冲破重围,而出现于天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中可以感觉到作者激情的外溢,那时他是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这是历代相传的名篇,每一代人都耳熟能详。这一篇“日出”将永远出现在语文课本上。

《朋友》,见叶绍钧(圣陶)、夏丏尊合编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国文百八课》第二册,开明书店1935年版。文章写于1933年,在广州。作者以感恩的心情讲述自己在艰难困苦的时刻,总有各种朋友来关心、帮助,给了他生活和写作的强大精神力量,文章最后表示:“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来给这人间添一些温暖。”这里表达似乎是作者一生的奋斗信念。此文不见其他课本选用。

《植物园》,见宋文翰编、朱文叔校《新编初中国文》第二册,中华书局1937年版。写作者偕友到越南西贡游览的情景。内容无新意,技法也寻常,有点像青年习作,但语言是自然的、明净的,青年习作难以企及,尽管它的语言在整体上显得“水”了一些。解放后此文不再选入课本。

《一点感想》,见汪馥泉编《战时初中文国文》,救亡出版部1938年版。文章写于抗战初期,当时国家危亡,生灵涂炭,作者借一个16岁的孩子从北平写来的关心、惦念的书信,表达个人的“一点感想”,同时也是对全体人民发出振奋精神的呼声。针对那些“以青年领袖民众领袖自居的人们不是惶惶然逃入安全地带,就是垂头丧气,让汉奸论调征服了他们,连一些大报也渐渐改变了态度”,作者呼吁“生活在患难中的中国的青年是不应该徒然悲观的”,要坚持“对于最后胜利的信念”。抗战起始作者即作如是语,可谓先知之声。此文的“时效性”很强,入驻课本时间不长。

《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亦即《繁星》,因文中有“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一语,换了个富有诗意和情味的题目。见《标准文选》第一册,三民图书公司1946年版。

《威司利》,见赵景深编《高中混合国文》第二册,上海北新书局(年版不详)。威司利是两岁大的小男孩,他随父母乘船到新加坡,作者选取了他的几件小事,写出了一些童趣。只是缺乏思想内容,叙事也有点拖沓。只在课本入选一次,不再出现。

《牢狱生活》,选自克鲁泡特金回忆录《狱中与逃狱》(1927年),巴金译,见叶圣陶、郭绍虞、周予同、覃必陶合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第四册,开明书店1947年版。克鲁泡特金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也是反对沙皇专制的革命家,放弃贵族的优裕生活,走上革命道路,曾受监禁和流亡之苦。本文就是写他当年被沙皇政府囚禁的生活。巴金对克鲁泡特金怀有敬仰之情,他的笔名与克鲁泡特金有关,上个世纪50年代时他说:“我当时(指早年)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本文仅见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开明读本。

《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见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1952年春,正是抗美援朝的时候,巴金随文艺团体到朝鲜前线参观访问、体验生活,写了一些散文,收在他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本文是其中的一篇。作为课文,它仅用于此,不再出现。

《春蚕》,见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解放后的作品。以母亲为首的一家人,为了谋生,也为了给作者姐弟俩交学费,辛苦地养蚕。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劳动的情趣。因其反映的生活离现时代较远,当今学生不甚喜欢,最新的义教课标小学课本不再选用此文。

《灯》,见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后来在1997年版供“两省一市”试验用的《语文》第三册和2000年版供全国用的“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三册都继续选用。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年代,巴金在西南一带颠沛辗转,精神疲惫,同时又感受到全民族空前的抗战士气,希望之光在他的心头未曾熄灭,他写暗夜的“灯”,其实隐含深刻的思想感情。巴金在“文革”后曾回忆这篇文章,关于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的时候。”关于写作意旨:“‘灯’‘灯光’主要的寓意是指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后来新版高中课本为了革新面目,不再选用此文。

《门槛》,屠格涅夫撰,巴金译,见1997年版供“两省一市”实验用的《语文》第三册和2000年版供全国用的“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三册。作者写自己的一个梦,梦见一座大楼,大楼一道窄门敞开,门槛高高的,里面阴森黑暗,一位俄罗斯姑娘不顾劝阻,一定进入门槛。这道门槛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位俄罗斯姑娘也暗喻19世纪在俄罗斯进行进步活动乃至暗杀活动的女革命家。这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可惜后来落选了。

《鸣凤之死》,见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读本》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课文较长,七千多字,节选自巴金长篇小说《家》第26章,标题是教材编写者加的。这段故事讲述的是封建大家庭(高家)的17岁丫头鸣凤与高家三少爷高觉慧相爱,却被卖给冯老太爷为妾,最后走投无路而以身殉爱。故事塑造了鸣凤的美丽形象,也控诉了封建家庭吃人的本性。鸣凤是巴金自己最钟爱的小说人物之一。这篇课文将长久地存留于这册课本中。

《小狗包弟》,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这是巴金散文随笔集《随想录》中的名篇,讲述的是作者一家人在“文革”时受尽凌辱,自身难保,不得不将小狗包弟送到医院供解剖实验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年代惨无人道的社会现实;作者也对自己的灵魂作了解剖,描写了小狗包弟的悲惨遭遇在自己心中留下永难平复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选用此文还有一小插曲,本来正选课文是《怀念萧珊》,它比《小狗包弟》更直接地反映“文革”的祸害,更痛彻地表达作者的悲愤,某个领导觉得“太直露了”,就改选“温和”一点的《小狗包弟》。此文初次进入人教版高中课本,预计将长久地存留。

以上是解放前后巴金作品在中小学课本中的正选课文,另外还有一些巴金的作品,它们或是与课文配读的课外阅读文章,或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经典作品。仅本人搜罗的有:

《爱尔克的灯光》,见1997年版供“两省一市”试验用的《语文读本》第三册和2000年版供全国用的“试验修订本”《语文读本》第三册。与课内的《灯》配读。

《鸣凤之死》,见供“两省一市”试验用的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此课本沿用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读本》下册的版本。

《家》,见1956年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的“第一学年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父与子》,屠格涅夫著,巴金译,亦见上面《大纲》的“第三学年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总而言之,巴金作品选入中小学课本,在现当代作家中算是比较多的。为什么课本编者偏爱巴金作品?

巴金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的作品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光辉、犀利的现实主义批判锋芒、真诚的自省精神和忏悔精神,包含着积极健康、革新进步、善良公正的主题,这些精神、思想、品格与昔日的所谓思想道德、今日所谓人文精神是相通相融的,符合各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的需要。正如鲁迅所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的作品不见些微的消沉、晦涩或狎昵的情绪情调,如果这样的情绪情调一旦表现于文章中,就有可能成为课本编者忌讳选用的理由。

再有,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他的文学语言是自然的、纯正的,而又有丰厚意味的,所有字句都在把读者的注意引向事物本有的情状,引向感受他的心灵的强烈震动,不见任何造作、夸饰,甚至让人感觉不到语言本身的存在,但又隐隐觉出叙事的精彩、抒情的热烈或深沉。人或谓他的文学语言的风格属于“自然流”。因此,他的作品与中小学语文课本所要求的表现方法和言语方式、言语风格很相近,自然为课本编者所器重。
第3个回答  2006-02-27
《春蚕》,见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解放后的作品。以母亲为首的一家人,为了谋生,也为了给作者姐弟俩交学费,辛苦地养蚕。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劳动的情趣。因其反映的生活离现时代较远,当今学生不甚喜欢,最新的义教课标小学课本不再选用此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3-04
《春蚕》,见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解放后的作品。以母亲为首的一家人,为了谋生,也为了给作者姐弟俩交学费,辛苦地养蚕。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劳动的情趣。因其反映的生活离现时代较远,当今学生不甚喜欢,最新的义教课标小学课本不再选用此文。
解放后

巴金《春蚕》的写作背景
《春蚕》的创作灵感,来自报上的一则"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养蚕为主线,描写蚕农老通宝一家紧张、艰辛的劳作,赢得了春蚕的空前丰收,却反而负债、卖地,落得个"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的结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

《春蚕》的作者是谁啊?
《春蚕》的作者是巴金。《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回忆母亲养蚕的一篇文章。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叙了母亲为供儿女读书而辛苦养蚕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爱意和怀念之情。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

春蚕教材课文
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春蚕》中,作者巴金向我们描绘了春天养蚕的场景,以及它与家庭生活的紧密联系。故事以春天的养蚕季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母亲辛勤劳作,为孩子们筹集学费的故事。每年春天,几株桑树在我们家门口绽放新绿,母亲便会精心准备蚕种。那些小小的蚕卵,比芝麻还要小,它们在母亲...

《春蚕》作者是谁?
《春蚕》(五年制第六册)是著名作家巴金回忆母亲养蚕的一篇文章。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叙了母亲为供儿女读书而辛苦养蚕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爱意和怀念之情。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

茅盾、巴金、高尔基他们写的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茅盾的这三篇小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因此,这三篇小说也是姐妹篇,合...

巴金:激流三部曲
同样,茅盾先生也有其独特的三部曲系列,即《春蚕》、《秋收》和《残冬》,这些作品被称为“农村三部曲”。它们以农村生活为背景,探讨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时代的变迁,展现了茅盾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洞察和人文关怀。总结来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与茅盾的“农村三部曲”都是两位大师对中国社会不同...

《春蚕》的作者是谁?
《春蚕》的作者是巴金。《春蚕》(五年制第六册)是著名作家巴金回忆母亲养蚕的一篇文章。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叙了母亲为供儿女读书而辛苦养蚕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爱意和怀念之情。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

中国现代文学里有哪些作家作品值得推荐?
茅盾的《春蚕》是其最优秀作品之一,虽然《子夜》作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里程碑,但在技巧运用上尚有不足,阅读其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学习如何将模式化作品写得引人入胜。巴金的《寒夜》被认为是不朽之作,尽管其作品背景是抗战,但其中的人性光辉跨越时代。巴金年轻时是无政府主义者,其作品充满激情,晚年...

《春蚕》巴金主要内容求求大家
lz春蚕是茅盾的,不是巴金的哦,不小心弄错了呢。《春蚕》,见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解放后的作品。以母亲为首的一家人,为了谋生,也为了给作者姐弟俩交学费,辛苦地养蚕。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劳动的情趣。因其反映的生活离现时代较远,当今...

巴金、茅盾、郭沫若著名的三部曲x
《秋》是解剖封建社会教育弊病的一本书。巴金在揭示这种愚昧、专制的封建家庭教育戕害灵魂的同时,又深入地提示了这种反动教育在怎样地一步步地伤害那个时代的少年的生命,梅的夭折就是对万恶的封建制度杀害下一代的血泪控诉。二、《农村三部曲》1、《春蚕》《春蚕》,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