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明明比魏延差,为什么诸葛亮要培养姜维做自己的接班人呢
姜维和魏延都是蜀国的大将,只是姜维出现在诸葛丞相七出祁山之时。
魏延乃刘备时期大将,久经沙场,屡建战功,位居五虎上将之后,任蜀中太守。
诸葛丞相把姜维提为蜀军主将,原因有这样几点:
一,魏延年长,姜维年青。
二,魏延以骁勇善战为名,可能不善谋,而姜维一出来就识破了诸葛丞相的计策,所以受诸葛丞相赏识。
三,蜀军到诸葛丞相七出祁山后,兵力和兵势都已减弱,军中已无明显的可领兵之将才。如果让魏延继大任,恐怕蜀国败得会更快。
四,军中诸将恐难服魏延将令,如魏延领兵,蜀军会乱。
姜维从来都不是诸葛亮培养的接班人。
诸葛亮死的这一年,姜维32岁,职位征西将军,算是军中少壮派,中级军官,还没有进入诸葛亮的权力核心,何况,姜维是从曹魏投降来的,尽管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但这种重用是有限的,因为姜维的出身就决定了他进不了诸葛亮班底荆州集团的重点培养对象。
诸葛亮选择的接班人,是蒋琬。
诸葛亮临终前,身份最高的官员,军中是魏延,朝中则是吴壹。魏延时任蜀军前锋、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候,智勇气兼备,功绩显赫。
按道理说,魏延算是当时蜀汉军中最优秀的也是职位最高的人,论资排辈这个接班人似乎应该落在他身上,但遗憾的是,诸葛亮连正眼都没瞧他一眼。
网上很多人都说诸葛亮不用魏延,简直就是眼睛瞎了,比如他的子午谷奇谋。无口否认,魏延确实有将略,但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帅才。他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大局观比较差。
或许他打仗是一把好手,但问题是,蜀汉的经济状况,国家实力并不允许他释放自己的将略啊。
《三国演义》往往给我们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蜀汉跟曹魏国力相当,动辄就是80几万大军,想打就打,打不过是武将不行,谋略不行,而不是本身的国力不行。但历史现实是,蜀汉的综合实力比曹魏可差得太远了,人家曹魏应对诸葛亮北伐,每次都能调集几十万的军队,然而诸葛亮8万军队北伐,每次都打到一半就断粮了......
蜀汉这种实力,能够允许魏延这种大局观差的同志上位么?更重要的是,魏延这个人不善于团结同志啊,你看看他那个人缘差的,后来跟杨仪对着干,向成都进军,最后被打成反革命,没有一个人帮他解释一句。
这样的人成为领导,能够服众么?
一个人再有才华,但没有成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是没有用的,诸葛亮的接班人,不单单只是军队的总指挥,还担负着一定程度上的行政事务,打仗北伐要考虑,国内实际情况也要考虑,政治斗争,派系平衡这些都要考虑,然而,就魏延的执政头脑,是个有远见的领导都不会选他做接班人。
何况,魏延从头到尾都不是诸葛亮的人啊。提拔魏延镇守汉中的,是刘备。在刘备永安托孤时,他的安排是魏延镇守汉中,诸葛亮执掌政务,李严掌军守永安,其用意就十分明显了。
首先在,这三个人分属不同派系,诸葛亮是荆州派首脑,蜀汉内部威望最高的,李严是益州本土派头头,有才干,但威望不如诸葛亮,身后的益州派生存空间在法正死掉后,也一直被荆州派压榨,至于魏延,不好意思,这个人没有啥子派系,简直就是个孤儿。
从这一点上来看,魏延根本不可能成为蜀汉掌权班子的核心人物,他没有自己的集团势力,而荆州派在诸葛亮执政十几年间,猛烈发展,(这个发展也使得蜀汉极度缺乏人才。)
诸葛亮其实一开始着手培养的接班人,是马谡,可惜马谡十分遗憾,把诸葛亮给坑了,而到了诸葛亮快要挂的时候,他的班底里,大概能够成为派系领袖的人物,只剩下仨,一个杨仪,一个蒋琬,一个费祎。
杨仪这个人性格狭隘,不能容人,也不是诸葛亮的考虑对象,所以他成为了诸葛亮打击魏延利用的对象,可惜杨仪自以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却最终混成了边缘人物。
剩下的两个人,实际上都是诸葛亮选中的接班人,只是蒋琬是第一顺位,费祎排在后面,而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发展的,两个人先后执掌蜀汉十余年,等到费祎挂掉之后,才轮到了姜维。
诸葛亮死的时候,魏延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常委委员了,而姜维那?最多一个北京市市长的位置,核心层都没有进。
诸葛亮死后,蜀国的核心层是蒋琬,董允,杨仪,魏延,吴壹,费祎等人,姜维都没进入决策层。姜维更像是诸葛亮的司机兼助理,诸葛亮喜欢他是不假,但是他还不是核心。
这就像我们现实中一个公司诸葛亮是二把手,,蒋琬,魏延等人是副总一样,诸葛亮虽然不喜欢魏延,但是人家其他人怎么也是副总,这是领导直接的矛盾,而诸葛亮喜欢姜维,他只不过是一个助理而已。
这个在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和诸葛亮死后姜维的位置就可以看的出来。基本上诸葛亮的每次北伐,主力还是魏延,诸葛亮死的时候,姜维的位置也不高。
有人说,杨仪和魏延闹矛盾,马代把魏延杀了,姜维聪明,一句话不吭,不发表态度太聪明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他还不够格,这个就像是两个副总闹矛盾,他一个小经理有啥插嘴的事。
只不过常委也不能一直不变 ,总要新人换旧人,魏延,杨仪死后,常委也缺人啊,于是蒋琬把懂点军事的姜维拉了进来,所以我觉得蒋琬才是蒋琬最重要的贵人。不管是蒋琬报诸葛亮的推荐之恩吧,还是喜欢姜维的才能把,这个时候,姜维才算是真正的进入了常委核心层。
至于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也是和他说的不对呼,有点分歧吧,其实某种意义上,魏延更是刘婵的人,自己的一把手硬是看着二把手一步步做大,其实内心是非常不舒服的,所以,在一把手刘婵心里,魏延是自己人。
这个从杨仪,马岱杀了魏延后,刘婵对他们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都说马岱杨仪是因为魏延谋反才被杀得,其实对于刘婵而言,这都是你们逼得啊。
朝中之事,恩恩怨怨,你你我我,很多事,又怎么能说的太清那。
无论武艺还是领兵做战的指挥才能,姜维并不比魏延差,两人都具备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对姜维和魏延都很倚重,事实上,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更多一些,在很多关键战役中,都赋予了重任。
咱们从两个方面将姜维与魏延两人进行一下对比。
武艺对比,主要依据是《三国演义》。
魏延的战绩:
分析:魏延
共参加战斗11次,共取胜6次,斩杀敌将2人,擒拿2人。
魏延诈败次数挺多,共3次,甚至遇到司马懿也诈败,还骗得司马懿信以为真,追了上来。说明魏延表演天赋不错。
再看姜维的战绩:
姜维也参与过11次打斗,其中取胜了7次,斩杀有名有姓将领2人。没有擒拿战例。
从两人的战绩对比,姜维和魏延的武艺很接近,都斩杀过敌军前锋大将,都是后三国时代的佼佼者。
再比较一下两人的指挥才能,主要依据就是《三国志》了。
魏延的领兵战绩:
另外,魏延还提出过一个子午谷奇计。
分析:魏延很有军事才华,有战略思想,具备独当一面的领军能力。他对付起郭淮、费曜、张郃这些魏军宿将还是颇有心得的。
再看看姜维的领兵战绩:
战绩分析: 姜维共领兵进行大小战役12次。 胜利5次:大胜3次,小胜2次。 平手4次 失败3次:大败1次,小败2次。 姜维失败的3次战役中,对方的将领中都有一个人――邓艾,可以推断这个邓艾对姜维的战术特点是做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
从魏延与姜维两人的作战风格上来看,其实非常相似,都有战略思想,意志坚定,都胆大包天,敢于用奇弄险。
如果说两人在镇守汉中时所采取的策略不同,那是因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两人面对的局面完全不同。
魏延镇守汉中时,前期有刘备在后方支持,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还继续做为强大的后盾,国内兵马充足,后援强大,曹魏战略上主守势,主要精力是防御蜀汉的进攻。魏延“御敌于外”是有良好条件的,能够保持一种攻势防御的态势。
姜维镇守汉中时,形势巨变。魏国三路出兵,倾巢出动,以覆灭蜀汉为主要战略,而姜维缺兵少将,人才凋零,粮草转运困难,主要靠军队屯田。各个方向上都缺乏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国内朝局内斗不断,姜维也从来就没有得到蜀国后方强有力的支持,反而颇多掣肘和猜忌。姜维“敛兵聚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保存有生力量,将兵力凝聚在一处。而内部的叛徒开城投降,也是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总结:
在后三国时期,姜维和魏延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蜀国人才凋零,国力衰弱,他们的肩上却承担着与国力不相匹配的理想和重任。
魏延性格矜高,居功自傲,不肯容让别人,良好的军事素质并不能代替政治眼光的极度短浅。虽然诸葛亮死后,并没有交待由他来主持军事大权,但如果他能够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他当时的能力和威望,必然是未来蜀国军队中的第一人。
姜维外柔内刚,意志坚定,忠心耿耿。他胜利过也失败过,他的敌人是凭借了强大得多的国力和军力。如果把邓艾和钟会放在姜维的位置上,真能够比姜维干得更出色吗?
姜维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君主,继承了先师的遗志,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顾委屈,冒着生命危险去策划和实施复辟的计划,耗尽自己的心力和生命,最终天意弄人,功败垂成。
姜维和魏延都是优秀的将领,都对得起他们做为军人的荣誉和尊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