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领导者,在任用人才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人才。不会识人,如何用人?真正有领导才能的人,往往善于识别人才,并见微知著,从漫漫黄沙中淘得真金。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李宗吾说:“刘备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在于脸皮厚。他一生四处寄人篱下,浑然不觉得窝囊。脸皮之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刘备作为当时大汉皇叔,竟然肯为一个隐居山野的村夫三度奔波,如此求贤若渴,可谓“厚”到了极致。《三国演义》将这个故事描写得十分精彩,礼贤下士的刘备也被读书人奉为明主。
三顾茅庐之前依附于刘表的刘备,事业上郁郁不得志,始终没有成就一番事业。在和荆州名士司马徽的交谈中,刘备听说了“卧龙”的名字,并在司马徽和徐庶的大力推荐下,决定请其出山辅佐自己。
然而刘备接连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就在他第三次准备再访的时候,一直对此很不理解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说:“为了一个区区书生,竟然要大哥亲自去请,不如让我们去把他叫过来。”刘备大声斥责道:“当年周文王请姜太公的时候,亲自到渭水之滨去迎接他。文王尚且如此爱贤,我又怎么能够无礼呢?”
刘备之所以对一个素未谋面的青年谋士如此重视,是因为局势的危急已经让他深感时不我待。他清楚自己在事业上不得志的原因是缺乏一个帮他谋划全局、运筹帷幄的人。对他来说,高卧隆中的诸葛亮是他完成大业的一根救命稻草,因此,他才不惜屈尊三顾,并说出“孤得孔明,如鱼得水”的肺腑之言。对于在当时既没有根据地、又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刘备来说,礼贤下士是他占据“人和”、笼络人才的唯一筹码。
厚黑学认为,一个君主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招揽到帮助他的人才。而招揽人才最重要的是要让他感受到你的诚意。因此才会有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重视人才之举,才会有曹操“唯才是举”的求贤之令。只有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的姿态,才能够让人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才能够甘心效死命。
因此,刘备去了两次没有见到“卧龙”,便肯定会有第三次。当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见面之后,刘备用自己的“厚”换来的,不仅仅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还有天下士人的归依之心,也换来了傲然不群的“凤雏”庞统的青睐,也换来了西川名士张松和法正的折节,最终实现了成就一番霸业的梦想。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君主,往往都是能够聚集人才、并善于依靠别人的才智的人。因此,一个成功的君主在起步之初,往往都会礼贤下士,或是装作礼贤下士,这样他们才能“一呼而百应”,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实现自己的目标。
1642年,明军和清军在松山展开大战,明军主将洪承畴被清军俘虏,皇太极派范文程来劝降,然而不管范文程如何威逼利诱,洪承畴始终一言不发,并以绝食相对抗。在当时的汉人心目中,清军是外方蛮夷,明朝是中华正统,而且当时明朝的法度极严,如果大将背叛朝廷其家属将被诛杀。因此,任凭清兵如何劝说,洪承畴就是不肯投降。
然而,皇太极心里很清楚,如果清军想要入关建国,就必须赢得汉人的支持和信任。因此他便亲自到狱中看望洪承畴,问道:“先生在这里冷吗?”一边说着,一边脱下身上的貂裘,亲自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大为感动,叩头请降。
皇太极收降了洪承畴后,心中十分高兴,不仅赏赐了他大量的金银珠宝,还大摆宴席,表示庆贺。满清的将领们很不高兴地说:“皇上为何如此看重洪承畴?”皇太极说:“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天天刀光剑影,为的是什么?”将领们说:“当然是想得到中原了。”皇太极笑道:“我们要进中原,好比瞎子走路,现在找到个带路人,我怎不高兴?”
由此可见,礼贤下士的“厚”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刘备的礼贤下士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皇太极的求贤若渴,是为了入主中原。一个君主如果不懂得收拢人心,那么他必然落得众叛亲离、孤军奋战的下场。
打破常规,破格封将
李宗吾认为,为君者,不仅要学会礼贤下士、善待人才,要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人才、任用人才。
百里奚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历史人物,被称为“秦国第一相”,他辅佐秦穆公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日后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这样一个智能之士,竟然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后来辗转到虞国任大夫。公元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百里奚虽然识破了晋国的“假途灭虢”之计,但他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听从大臣的进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国的国君及百里奚都被俘虏。
后来,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而且送了大量的珠宝和一大群奴仆作为陪嫁。这群人中就有百里奚。然而百里奚并不甘心就这样为奴,因此就找了个机会逃跑了。
秦穆公在清点陪嫁名单时,发现少了一个叫做百里奚的人。一问才知道那人是一个老奴,就并没有放在心上。
秦穆公的手下,有个叫公孙枝的人,他知道百里奚是个人才,于是找到秦穆公说:“百里奚是个难得的人才,可惜一直没有遇到明主。希望您不介意他卑微的身份,任用他为秦国效力。”秦穆公听了之后,立即派人四处寻找百里奚的下落。过了很久,才打探到百里奚跑到了楚国,在一个大户人家放牛。
秦穆公于是想派人去楚国用金帛重礼把百里奚赎回来。公孙枝说:“楚国人之所以不任用百里奚,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百里奚的才学。您要是用重金去换他,楚国人必然会怀疑,还会放他走吗?”
秦穆公连连点头,于是派使者带了五张羊皮去见楚王,说:“百里奚是敝国的奴仆,因为犯了罪所以逃到了贵国。我们想把他带回去治罪,希望得到楚王的允许。”楚王见秦国用五张羊皮换一个放牛的老奴隶,满口答应了,并派人把百里奚抓来,交给了秦国的使臣。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来了,立刻派人迎接,并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再三推辞说:“我是一个亡国的臣子,出身更是低贱,哪里有面目和您探讨国家大事呢?”秦穆公说:“虞国的国王不用你,才遭到了亡国的命运。这并不是你的过错。”于是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非常赏识他,将国家的政权都交给百里奚管理,并封年已70的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百里奚从此成了秦国的相,为壮大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穆公敢于任用一个垂垂老矣的奴隶作为国相,可见其用人之道的深“厚”。当时的秦人被视为夷狄,并不为中原诸侯所容,国力也很衰弱。对于秦穆公来说,壮大秦国的第一步,就在于招揽人才,为我所用。因此,他不拘于身份地位,任用了在其他国家不得志的百里奚。
厚黑学认为。对君主而言,“待人以厚”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用人上的不拘一格。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必须有大量不同特点、不同能力的人才来帮助你。沧海横流显本色,吹尽黄沙始见金。真正的人才,往往都是潜藏于黄沙之中的,你只有将他们挖出来,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资本。
萧何说:“那些逃跑的将领很容易得到。但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无双的。汉王如果只想在汉中常驻,那么就不必用韩信;如果您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更好的人才了。一切就看您自己如何决断了。”
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夺取天下,于是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大将。于是刘邦就想把韩信招来任命他。萧何说:“汉王向来对韩信很傲慢,认为他是个低贱之人。现在您是要拜他为大将,却如同呼唤自己的儿子一般,因此韩信觉得屈辱,于是要逃跑。如果您真的想要拜他为将,就应当选择一个好的日子,斋戒沐浴,设封坛,以礼待之才可以。”
刘邦同意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并向他询问安邦定国的策略。韩信用自己的能力征服了刘邦,带领汉军杀出了汉中,并最终战胜了项羽,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成为汉王朝重要的开国功臣。
刘邦封韩信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是萧何的大力推荐,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刘邦自身对韩信能力的品评。在当时深陷困顿、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刘邦用自己的“厚”不仅留下了韩信,更稳定了其他将领的心,这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厚黑学》认为,在世间生存,你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用“厚”的面孔去对待他,让他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自身遭遇危机的关键时刻,要敢于以非常之手段,用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事。
唯贤是举,任贤用能
古人云:知人既难,察人必慎。正确的考察可以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并能够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古今智者无不重视察人之法,并注意积累有关的宝贵经验。
唐太宗不念旧恶重用魏征,不仅展示了其作为一代君主的气度,更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统治者唯贤是举的一面。
魏征曾经随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反隋,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人关降唐,但久不见重用。后来,魏征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在当时激烈的宫廷斗争中,魏征曾多次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及早除掉李世民,但由于李世民已经早有戒备,因此李建成始终没有成功。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当上了皇帝,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早就很器重魏征的胆识和能力,因此他并没有因为魏征当年反对自己而将他杀害,反而亲自将魏征迎接到自己的书房中,请求魏征帮助自己治理天下,让他担任谏官之职,并经常将他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直言善谏,为唐太宗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帮助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不仅仅是魏征,唐太宗对于许多来自敌对阵营的人都不计前嫌、以诚相待、擢拔重用。例如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他同时还完善了国家的选材制度,让天下英雄尽人其彀,为唐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了解人才,并选择能够帮助你的人才,诚心地向其请教,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会任用贤能之人,你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雍正能够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战胜其他的皇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团结了一批为己所用的贤士。虽然雍正登基后以猜疑忌刻、寡恩薄情著称于世,可谓“黑”脸无情,但他同时明白另一个道理:一个君主,只会“黑”还不行,还要能够以“厚”待人。因此,只要是贤才,哪怕是反对他的贤才,只要与政治斗争或朋党没有联系,他就照样任用,甚至还破格提拔。这也是雍正识人用人的一个亮点。
雍正登位第一年,翰林院检讨孙嘉淦就上了一个条陈,力请雍正做三件事: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在皇帝刚刚登基、宫廷内部余波尚未平息的情势下,要求皇帝“弘宽容之量”、“亲骨肉”以“泯其疑惧而上下相安”,这无疑是对上意的极大触犯。
果然,雍正帝看到上疏之后勃然大怒,把其中的一些有逆上之意的句子加了朱笔圈点,然后召集军机处诸大臣,叫他们阅看,并厉声责问道:“翰林院乃容此狂生耶?”左都御史朱轼回答说:“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雍正帝听完后沉思良久,忽然纵情大笑道:“朕亦且服其胆。”不仅没有丝毫怪罪他,还命其任顺天乡试分校,议叙擢升国子监司业。
此后,孙嘉淦屡上条陈,雍正帝曾同九卿论理说:“朕即位以来,孙嘉淦每每陈奏,可谓直言极谏,朕不仅不加怒,反而加恩,汝等臣工当以为法。”
雍正五年,孙嘉淦以国子监祭酒身份出任顺天学政期间,因经费问题与直隶总督宜兆熊等发生争执,雍正帝完全支持孙嘉淦,并指责宜兆熊说:“孙嘉淦断非骚扰地方图利之辈,尔等何不量情至此!”不久,即任用孙嘉淦为顺天府尹、工部侍郎。
无论是身为皇子时对身边人的任用,还是荣登皇位后对孙嘉淦的任用,都可以折射出雍正独到的识人和用人法则。对于雍正而言,他最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帮助他完成大业的人才,而不是有名无实的拍马溜须之徒。史书记载,“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可见雍正识人用人的功夫何等了得。
李宗吾认为,要学会寻找和选择那些真正能够帮助你成就事业的贤才,而不是一些曲意逢迎的谄媚之人。一个希望成就大事的人,就应当明辨贤士和小人的区别,并重视、重用那些贤士,从而达成自己的目标。
良主识人于未显之时,方成大器
厚黑学认为,一个好的领导用人的最佳时机就是在人才的智慧尚未显现出来的时候,用自己的慧眼看到其身上的潜质和能力,并适当地任用,这样自己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成就大事。
汉高祖刘邦能够从一个地痞无赖般的人物一跃成为天下的王者,与他善于识人是分不开的。
汉初三杰之一的陈平,是西汉开国的重要功臣。然而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全靠兄长的照顾才免于饿死。反秦的起义爆发后,陈平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士,但因未能得到项羽的重视而郁郁不得志。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其计策也不再被采纳。陈平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挂印封金,去投奔自己的老朋友魏无知。
在魏无知的引见下,陈平见到了汉王刘邦。刘邦对陈平的能力十分欣赏,立刻就封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陈平一下子成了刘邦的近臣。
其他的将领看到陈平寸功未立而一步登天,都为此而抱怨不满,对刘邦说:“大王得到一个楚国降兵,还不知道他的品行高下、才能大小,便官封都尉,同车共载,还叫他监护三军,未免抬举过分,恐失旧将之心。”
刘邦却不为闲言碎语所动,反而更加信任陈平,他对将领们说:“陈平这个人,是个很有谋略的人才,然而项羽却不重用。现在他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地方施展,所以才来投靠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背叛我呢?”
后来陈平用计离间了项羽和其主要谋士范增的关系,为汉朝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从而证明了刘邦独到的识人眼光。
厚黑学认为,所谓的才智之士,就是能够运用自身的智慧在世间求存,用自己的才能帮助别人成就事业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应当具备独到的眼光,能够从一堆破瓦之中寻得宝玉,在其光芒未显之时先下手为强,将其收为己用。
秦朝末年,河南陈留县有一位叫做郦食其的老先生,他从小喜欢读书,博学多才,但是出身卑微,最后只在县衙当了个小吏。但他为人刚直不屈,常喜欢议论天下之事,被当地的人们称为狂生。
后来,各路英雄都起兵反抗秦国的暴政,郦食其知道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四处寻找可以任用自己的人。一直等到刘邦领兵到了陈留郊外,郦食其听说他重视人才,就想去投奔他。
刘邦当时正在洗脚,忽然门吏通报有个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于是在听说来的是个儒生后,就叫人打发他走。郦食其对门吏说:“我不是儒生,我是高阳酒徒!”刘邦听了之后,觉得此人不是普通人,于是召他进来。
郦食其听到刘邦的召唤,就走了进来,正看见刘邦靠在床上洗脚。郦食其拱一拱手说:“你不是想要诛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破秦?”刘邦被责问得不知所措,立即放下双脚,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襟,向郦食其谢罪,并诚心向他请教。
郦食其滔滔不绝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刘邦听完郦食其的分析之后非常赞赏,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奇才,就设宴款待郦食其,向他讨教天下大事。
郦食其在宴会上对刘邦说:“您所召集的只是一些散乱的士兵,他们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人数还很少。想要靠这样一点兵力去进攻强大的秦国,简直就是送羊入虎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您现在应当不断扩充部队,占领要地,而不是和秦军硬碰。陈留是天下的要塞,道路四通八达,城中的粮食很丰足。我正好和陈留县令有一定的交情,让我去劝他向您投降。”
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果然很快就夺取了陈留,他封郦食其做广野君,以表彰他的功绩。
识人于未显之时,这才是富有远见的表现。李宗吾认为,识人用人,都离不开领导者的道德仁义和心机智谋。识人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能够从纷乱的局面中选拔出自己需要的良才,则需要领导者善于观察人才、懂得识别人才。一个不懂得识人用人的人,是很难成大事的。
王侯无种,识人善用
自古为君之道,在于用人;用人之首,在于识人。一个人要想坐拥天下,就必须能知人善任,多在下属身上进行感情投资。这样才能够团结一批忠实于自己的力量,才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局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
被李宗吾称为“黑学处世祖师”的曹操,在待人以“厚”、知人善用上是一个能力非凡的高手。后人评价曹操的用人时提到:“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这说明了曹操识人用人的本领。
公元200年,冀州牧袁绍率大军渡过黄河,和曹操的军队在官渡对峙。当时袁绍的实力远在曹操之上,因此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将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
袁绍将自己的军粮都放在了乌巢,并且派大将淳于琼把守。正在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的手下抓到了曹操派往许昌送信的使者。于是许攸来见袁绍,说:“曹操在官渡屯兵,许昌必然没有多少人马,如果我们派一支军队连夜赶去偷袭,那么许昌一战可以攻陷。现在曹操的兵粮已经用尽了,我们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两路夹击。”袁绍对此不以为然。许攸苦谏,袁绍不听。正好此时,审配又寄书信给袁绍,声称许攸的家人贪赃,已经被抓到了狱中。袁绍因此勃然大怒,将许攸从营中赶了出来。
许攸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和许攸是老朋友,知道许攸是一个人才,听说他来投,急忙跣足相迎,拉着许攸的手兴奋地说:“我的大事可成了!”说完拜倒于地。许攸慌忙把曹操扶起来,说:“曹公您是大汉的丞相,我只是一个区区的布衣,您为什么要对我如此谦恭呢?”曹操说:“袁绍无谋,放着你这样的谋士而不用,现在你对袁绍的情况了如指掌,请教我破敌之计。”许攸大为感动,将袁绍的屯粮之所告诉了曹操。曹操于是派精兵奇袭鸟巢,烧光了袁绍的粮草,一举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创造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袁绍和曹操在这场战争中的不同结局,可以从他们对待士人的态度上看出端倪。自命不凡的袁绍不善于用人,对直言进谏的谋士“黑”脸相迎,结果弄得己方阵营之中争斗不断;曹操却并不因为许攸被贬而轻视他,而是识人善用,用“厚”情深意团结了内部的力量,最终凭借着谋臣们的高超智慧和出色谋略,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李宗吾先生认为,一个领导的才干高低,并不是决定其命运发展的重要因素。聪明的领导都是善于识人、长于用人,能够借助他人智慧为自己服务的人。
汉朝时的著名将领卫青,出身卑贱,在平阳侯家中为奴,受尽了苛责和凌辱。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进宫,一位官员看到他的相貌后说:“你现在穷困,将来定为贵人,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后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卫青也得以进宫当差,时常和汉武帝见面。汉武帝在和卫青的频繁接触中,见识到了卫青高超的骑术。并且卫青对于军事理论烂熟于胸,和汉武帝谈论起用兵谋略来头头是道,让汉武帝大为赞赏。汉武帝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于是将他加升为太中大夫。
公元前129年初,匈奴骑兵大举进犯上谷郡。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汉武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起用年轻的卫青为车骑将军。当时,满朝文武都对汉武帝的这一安排表示担心。然而,战争的结果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四路出击的将领中有三路都被打败,只有卫青长驱直入,打得匈奴骑兵落荒而逃。卫青也凭借着这次胜利,成为汉武帝的肱股之臣。
事实证明,要想做一个贤明的君主,首先必须知人、知贤,然后求贤、用贤。知人在前,善用在后,这体现了用人之道的逻辑内涵。复杂的现实要求为君者对人须仔细观察、认真辨析,不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达到知人善任的境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详情识人在先,善用在后该如何落实?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了解人才,并选择能够帮助你的人才,诚心地向其请教,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会任用贤能之人,你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雍正能够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战胜其他的皇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团结了一批为己所用的贤士。虽然雍正登基后以猜疑忌刻、寡恩薄情著称于世,可谓“黑”脸无情,但他同时明白另...
如何做一名能识人善用人才的管理者?
而管理者的角色,在于用人而非亲力亲为。高明的管理者懂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智慧,他们通过有效的用人策略,让企业的工作流程井然有序,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面对人才难求的现实,如何成为这样的管理者,善识人,会用人?廖纲编著的这本书,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期待它能为你的管...
作为公司的领导,该如何做到知人善用呢?
认识人,善用人,是一个职业兴衰的关键。没有金子,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缺点。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关键是扬长避短。只有这样,公司的效益才能得到优化。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对管理人员有“识人”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员工的特点,然后知道这些特点或者优势可以用在哪个...
教您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识人善用
前面上牙一定要整齐,下牙要整齐,它代表的是文化,牙齿比较整齐的人,比牙齿比较美观的人,所以它有文化修养,做事认真,特别是服从上级的领导,非常非常的认真。所以我们选人的时候,一定要选牙齐,牙齿比较美,像大米一样比较齐白,这样的人都比较忠诚、肯干,文化水平较高,修养比较高。 还有一种人,前面门牙大,中间漏着...
最为管理者你是如何识人用人的?
再者,用人之道,在于以诚待人,以礼待人。一个新员工进来,对他的所知当然不多,但你既然要聘用他,就得相信他。在相信他的同时,要关怀他,就是了解他工作进行得如何?有什么困难?好的要给他鼓励,不足的要帮他解决问题,使得属下觉得老板始终对他的工作情况了若指掌,他再调皮,也不会玩出...
怎样做一个会识别人的人,即拥有识人的眼光
因此,在很早年间,古人就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
项目管理中如何做到知人善用
在管好人之前,先对自己的团队有个彻底的认识,团队需要哪些人,怎么分配和组织,他们分别需要什么样的性格。管理好团队的较高境界是团队能认同领导者的风格,形成一种文化(当然是好的文化),不能溶于这种文化的人,即便有再大的能力,还是建议不要接纳。公司有项目管理软件的,便于快速了解项目团队成员...
在企业里面,怎么做到知人善用?
在下周哪个时间落实解决了没有?然后就这样重复下去。小结一下,实现任务的人有以下4种特点:有非常强的成功欲望善用激励别人,混身充满正能力,给团队注入无形的力量决策果断,促使下属完成任务在做完计划与决策后,持续地跟进执行的情况并且落实到每个人,及时知道完成的进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达成目标。
领导用人的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
领导用人的艺术主要体现在识人善用、信任与放权、激励与引导以及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这四个核心方面。首先,识人善用是领导用人艺术的基础。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准确识别每个员工的优势、劣势、潜力和特长。例如,有的员工擅长创新思考,适合研发岗位;有的员工细心且有条理,...
如何知人善用
见人心即识别隐藏在冰山下的关键特质,比如诚信、创新、责任、合作、主动、价值取向等等。这些深藏在冰山下的特质能力,只有通过工作任务才能看清。所以,识人,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日常的工作行为表现、工作任务和绩效目标的开展来观察和识别,唯其如此,才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人才的能力、兴趣、特长。对于如何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