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
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
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
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而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渐渐模糊,他的生平当真有过“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这些事迹吗?一代武侯的这些故事里到底有几分真假?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
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
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
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三国志》这样写道“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些就是诸葛亮未遇刘备之前的生平记载。
之后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那个时候诸葛亮的《隆重对》,有学者提出怀疑。
因为早些年鲁肃为孙吴拟划的军事策略和《隆重对》相仿,可这个不足以说明诸葛亮抄袭。
《隆重对》有不足之处是事实。
它的思想是先取荆州,后夺西川。
这本无错,可诸葛亮要同时拥有荆州,西川,以便将来一路人马东伐孙权,一路人马北伐曹操。
荆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时守全两处极其不易,之后的荆州兵败,关羽丧命,刘备出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开始。
这也是《隆重对》失误之处的见证。
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葛亮能拟出《隆重对》这样的军事策略,足见其高明之处,我们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诸葛亮出山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而是在现在的湖南衡阳一带任职,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
在曹操下江南时,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诸葛亮。
诸葛亮游说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
期间诸葛亮和周愈并无格对,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借东风”之说,纯属虚构。
曹操败兵之后,刘备遂收江南,这才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在荆州时候刘备还拜了一个军师,这个人就是庞统,此人与诸葛齐名,除了献上连环计策,我却看不出他有哪点能耐。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
庞统随去,却与诸葛争功,最终落得“落凤坡”的下场。
诸葛亮这才离开荆州,荆州的事务嘱托关羽负责,诸葛亮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这几字记录“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拥刘备为帝,刘备建立了西蜀王朝,诸葛亮领丞相尚书事,自此三国鼎立形式已定。
诸葛亮虽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实质政权上的二把手却是关羽,关羽掌管着西蜀的半壁江山。
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有一个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关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关羽独镇荆州。
而当时诸葛亮是借用刘备之意,假设了刘备是想让关羽坐镇荆州。
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
是年关羽攻打曹操。
在关羽北征的半年里,荆州一直空虚。
诸葛一生谨慎,关羽兵出荆州半年之久,他并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关羽捷报频传,荆襄却始终不全。
难道说诸葛亮不知道荆襄的重要?还是他认为孙刘两家几十年来对荆州的争夺,孙吴突然放弃窥探荆襄之心?诸葛亮心里明白的很。
当时西蜀兵多将广,诸葛亮不发兵将相助关羽,便与他的尽忠,他的谨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国复杂的人物关系耐人寻味,诸葛亮忠心刘备不容质疑,关羽忠心刘备更不容质疑,而两个忠心刘备的头号人物却时常闹矛盾。
事实不是华容放曹之后诸葛亮饶关羽一命,关羽就对他言听必从了,诸葛亮用的人必须是对他言听计从,这话出自他自己之口。
诸葛亮驾御不了关羽,关羽的命运在那个时候也许就有了决定。
所以有学者怀疑,诸葛亮借助东吴之手杀害了关羽,这给诸葛亮鲜活的历史面貌上浓浓的摸了一黑。
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诸葛亮,然而熟读《三国演义》,从他的笔锋里也不难看出这些,这也许就是前辈文字里的寻味之处。
章武三年春,刘备去世,嘱咐刘禅以父事诸葛亮。
诸葛亮继刘备遗志,统一华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
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
于是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对敌人七擒七纵,以诸葛亮事事小心谨慎的性格,他决计不会有这么大的军事冒险行为。
一切史料记载上也没有出现过“孟获”这个名字。
在《三国志》里,对于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对三国史最有说服力度的《三国志》,太过简略。
学者们研究诸葛亮南下这场显赫的战役里,有的人说他一直打到今云南大理附近,有的说他已经打到老挝边界。
至于“七擒孟获”可能是诸葛亮摧毁了敌人七个军事基地,如此说法,在历史一千多年的长河里,真的是无从稽考了。
在南征的日子里,诸葛亮发明过一件杀伤力极高的武器“连弩”,这个武器给他北伐曹魏帮了不少忙。
南方平定之后,《三国志》中这么记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这个时候,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写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师表》。
《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遂行,屯于沔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终,马谡无能,刘备曾嘱咐不能委于重用,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
他这次伐魏最大的收获是收复姜维,可收复了他自认将才的姜维,他还是每每事必亲躬,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实践的机会。
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遗志,却只知领兵打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闹到最后刘禅疑他,要伤他性命,他还问别人保身之法。
诸葛用人可见一斑。
六年冬,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因粮尽而还。
七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
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
此第三次伐魏始末。
也就是在这次伐魏,诸葛亮渐渐疏远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木牛流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时,诸葛亮所发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是《三国志》里记载的第五次伐魏。
司马义计不如诸葛,谋却胜于诸葛。
坚守不战,最终熬死诸葛亮。
诸葛亮五十四岁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风。
历史上并没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
诸葛亮一生在军事上一味逞强,穷兵黩武。
在战略上谨小慎微,不纳别策,以致数次北伐无功而返。
在政治上独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员进出无门,后继乏人,不管在演义里还是史料中,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一代名相却始终不能力挽狂澜,难以改变历史的潮流。
诸葛亮一生成败被后人争论不休,诸家高谈阔论见仁见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成败暂且不论,他的执着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却一直被后人所景仰,无怪乎罗贯中把他神话成人们心中完美的偶像。
陈寿也夸奖他“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如此好评,等等等等。
诸葛亮其实才能一般是不是真实历史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 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 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 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三国志》这样写道“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亮早孤,从...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里的一模一样吗?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三国演义》是一部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古典小说,其中诸葛亮被描绘为一位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军事奇才。但事实上,诸葛亮在历史上的角色更多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以卓越的智慧和勇气在三国时代的复杂政治环境下,为蜀汉政权的兴盛与稳...
真正历史上的诸葛亮,为何并不像三国演义当中那样厉害?
真正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像三国演义当中那样厉害,但也绝对算得上是一代贤臣,万古留名的好相国。诸葛亮自幼饱读诗书,才智过人这点跟三国演义并无区别,但区别在于诸葛亮并不是像三国演义当中那样运筹帷幄,千里胜敌,当时天下三分,虽然后主刘禅软弱乃至于无能,但诸葛亮其实在蜀国的后期作为也实在...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和小说中的差距有多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兵如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几乎是所向披靡。但在真实历史中,却并非如此。他的军事才能很一般,也是他最大的短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中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在真实历史中,刘备生前,他本人长期主抓军事,诸葛亮则一直留守后方,...
...像三国演义里面演的那么牛逼。论智慧的话,诸葛亮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吹得神不神鬼不鬼总之不是人,这确实是夸大其词。但是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之一,这是当时就有定评的,不是后人瞎编的。就以你提出的几个人物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用『智慧』一个词来概括全部,那是被游戏误导得太深。司马懿擅长军事和奇谋,对政事和治国不...
诸葛亮在真实的历史中真的有那么神吗?
《三国志》之中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一般,军事能力并不见长,虽说诸葛亮后来也曾带兵平定南蛮,更先后多次带兵北伐,但实际上,在刘备生前,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展现。所以上,《三国演义》里他的那些光辉事迹是大打折扣的。诸葛亮作为千古一相,主要是作为内政的贡献。在蜀汉政权的建立时期...
诸葛亮有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那么神通广大吗?
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里面那么出神入化,每次都能准确预见战争走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诸葛亮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战略家和政治家,其一生战功其实乏善可陈。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将蜀国交给了两个顾命大臣,诸葛亮和李严。托孤李严的职务是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由此可见,刘备是希望能够像当年孙策...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区别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细读,便很难发现这种字眼,这固然体现了正史与小说的不同对待历史的方式。但无疑,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事实。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更多是服务于作者的忠君思想。第二,真实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的一般用兵如神。就大多数现在的观点来看,诸葛亮实际上更加...
不要演义,真实的孔明到底是蜀国的栋梁还是不幸?
真实历史的孔明,只精内治,不宣武略.他只是个卓越的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很多演义中的著名战役,其实皆是从别人身上借来的,而并非真正如此,真正历史,孔明曾败于张合,曹真,曹仁,演义上可从来没说.至于他是栋梁还是祸害,本人观点,孔明是一悲剧色彩的祸害,他确实鞠躬尽瘁,事事亲力亲为,但事多而繁,非...
真实三国里的诸葛亮与《三国演义》里有什么区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以《三国演义》是《三国志》的再造,书中的诸葛亮三分实,七分虚。作为小说,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是文学性英雄,对于史书,陈寿纸上诸葛亮是历史人物。只不过作为真实人物的诸葛亮,浪花淘尽已日渐模糊;而作为文化原型的诸葛亮,反倒生动鲜活起来了。